二战结束后美国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同盟体系,这一体系并未因冷战结束而瓦解。在中美国际秩序博弈背景下,从总体上把握美国同盟体系及其国际秩序作用很有必要。本书将美国同盟体系置于近现代大国竞争的历史视野中,考察美国同盟体系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国际秩序作用。本书深入剖析了美国同盟体系赖以维持的军事纽带及认同、价值观、政治和经济纽带,阐述了美国同盟体系在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并对其在新一轮大国国际秩序博弈中的作用做了初步考察。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逐渐成为权力中心,从 1953 年到 1964 年,执政苏联 11 载。在这十余年中,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锐意改革:东部垦荒,种植玉米,实施农产品采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开放克里姆林宫,释放政治犯,秘密召开震惊世界的苏共“二十大”,实施去斯大林化;苏联的文化艺术领域逐渐解冻,一些具有改革思想和批评苏联现状的作品得到发表。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成绩与失误并存,这些丰富的政治场景和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变革交融在一起,再现人所共知的胜利以及令人遗憾的失误。本书系谢尔盖·赫鲁晓夫所撰“父亲三部曲”后一部,作者将自己的回忆和档案史料有机结合,展现出一幅苏联 20 世纪中期栩栩如生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画卷。
作为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塞缪尔 E 芬纳的三卷本《统治史》是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传世巨著。《统治史》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为核心,大致依照时间顺序,先把我们带入世界文明中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阿拉伯、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帝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后,集中讨论影响当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工业革命)以及这些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统治史》卷《古代的王权和帝国 从苏美尔到罗马》思考了 宫廷式 政治类型,述及世界文明中为古老的
本书基于最新资料,概述了自主武器系统的主要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梳理并更新了各国的立场与实践成果,对核心争议进行了总结与评论。书中界定了自主武器系统的概念和范围,深入探讨了其合法性问题,并探索了自主武器系统对武装冲突定性及对国际人道法基本原则的影响和挑战。同时,本书分析了自主武器系统在特定武装冲突情境中的具体影响及其面临的限制条件。本书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合法性及其对现行国际法规则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国际实践和学术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从古希腊世界的 精神解体 ,到西方文明的现代危机,沃格林看到了秩序的瓦解,以及思想家们寻觅秩序的努力。为了营造一个意义的庇护所,人创造了 秩序小世界 ,即 小宇宙 。观念作为政治小宇宙之实质性部分,在赋予个体生命以意义和制度庇护的同时,需付出高昂代价 以人类生存的真理为代价。面对智识和政治的失序,具有伟大心灵的个体纷纷提出新的政治理论和人性论,以回应时代的危机,结果把人们推上人的启示这条道路。 然而,精神失序和文明危机绝非不可避免的命运,没有人注定要陷入一个社会的精神危机。《政治观念史稿》尽管不是沃格林关于当下和历史的定论,却一步步地证明了,在以虚无主义而告终的 精神反叛 之后,我们如何能够不通过教条而
全球化不只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而是多维度的、多层次交融的全球化。在全球化时代,文明的理解与相互借鉴是至关重要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化解不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走向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它为全球化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全球秩序的维护者,用自己的实力和诚意在释放全球化的善意,发挥全球化的美德。全球化的现在与未来需要更全面、立体、理性、客观地审视和观照,这是时代赋予的 人的使命 和 学者使命 。我们要为全球化的发展和研究注入更多理性的声音和客观的分析与探究,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与骚动。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世界主要政党规章制度文献》丛书的一卷。本书收录了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四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涉党法律和规章制度,包括现行宪法和*党章,重点收录了涉及越南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的相关法规、党内规章制度,还收录了部分有参考价值的法律和政党文献,多为*翻译,旨在集中展现四个共产党执政国家涉党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面貌,为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提供方便,有比较高的文献和出版价值。朝鲜部分使用了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世界各国宪法 亚洲卷》部分朝鲜的翻译文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中央编译局文库(29):共产国际*次代表大会文献》收录的文献包括四个部分:(1)召开共产国际*次代表大会的有关文件;(2)共产国际*次代表大会会议记录;(3)共产国际*次代表大会材料;(4)附录:共产国际 一大 前后列宁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文献。前三部分的文献大多译自联共(布)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辑的《共产国际代表大会记录。共产国际*次代表大会。1919年3月》(莫斯科党的出版社1933年版)有一小部分选自《真理报》等。附录部分选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书中除译者加的译者注外,未注明的脚注为原书或者原作者加的注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中央编译局文库(29):共产国际*次代表大会文献》主编加的注释标明为编者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附录部分的编者注,有的是《列宁全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十次全会于1929年7月3-19日在莫斯科举行。参加会议的有30个国家的108名代表。会议日程主要有三项: 1.库西宁和曼努伊尔斯基作《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的报告; 2.贝尔作《关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国际斗争日》的报告; 3.台尔曼和洛佐夫斯基作《关于经济斗争和共产党的任务》的报告。全会一共进行了21次会议,听取了报告人的报告,并且围绕报告内容展开讨论。全会发展并完善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的 第三时期 理论的策略方针,认为 第三时期 新的革命高潮正在来临。要求把社会民主党尤其是 左派 作为主要打击对象。会议决定把布哈林、基特洛、塞拉、安贝尔-德罗、伊莱克、洛夫斯通、斯佩克特开除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并通过决议把8月1日定为国际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日。
在他的任内,苏中关系长期没有改善,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他曾经向孩子似的一下子扑到朋友的怀里,惊恐不安地说:“全完了,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他也曾经可怜巴巴地向同僚们乞求:“领导人需要威信,你们帮帮忙吧!”他还曾要求同事:当自己在群众大会上讲话讲到某一处时,请带头站起来鼓掌,以带动群众喝彩。然而就是这个看似平庸的他,却在几年内不动声色地一一剪除了政坛异己,牢牢坐稳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大位。他在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埋藏下了苏联解体的种种祸根。《勃列日涅夫时代》,带给你一场高层权力争夺的精彩大戏,走进帝国崩塌前夜属于勃列日涅夫的特殊时代。
2021年是中东大动荡爆发十周年、“9·11”事件二十周年,地区局势正发生深刻变革。中东 间关系尤其是地区大国关系出现积极的缓和迹象,但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地区 的转型困难与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叠加,使多数中东 的发展困境在2021年依日十分严重。中东仍然“乱”,但中东正在“变”,十年的反思与探索带来了新希望,求自主自立,谋稳定发展,努力走好自己的路,正在成为各方共识,民心所向。面对百年巨变、世纪疫情延宕与美国战略收缩,2022年中东地区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但不确定、不可测因素依然存在。本书是中东地区2021-2022年发展报告,包括大使特稿、主报告、分报告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