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落基山 卡普兰在儿时的家庭旅行中邂逅了这句话,它既概括了美国的地理环境,也是西进运动的写照。卡普兰将之引为人生箴言,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在游历过全球近70个国家后,2015年春天,卡普兰带着对父亲的回忆、对祖国的感怀,开启了人生中后一趟美国自驾之旅。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长岛海峡到西部荒野,这一次,不是作为记者或旅行者,而是作为一名分析师,他细致地分析了地理因素(纬度、水文、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土地特性等)对美国命运、国家性格和国力所造成的影响,并省思当下的美国将如何自处与面对未来的挑战。无论是对于理解美国的历史,还是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知识分子的想法,本书都具有参考意义。 了解美国的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重要而被遗忘的事物,平凡而被忽视的事物。在喷气机时代便利的表象之下,
20世纪末,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各样的特殊主义抗争 种族的、民族的、性取向的 风起云涌,反抗着先前统治了政治视域几十年的各种总体化的意识形态。这无疑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和对解放的期望。为此,拉克劳开始探索以下问题:启蒙时代以来的经典 解放 概念,如何在新条件下被重构? 拉克劳考察了源自现代性主流视域的 解放 观念的内在矛盾,及其所固有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政治身份的形成,以及政治理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的状况,用独特的领导权的解放策略为重铸激进政治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资本和数据控制横行的世界上,我们需要一种解放的新希望,这或许正是我们今天需要重读拉克劳的原因。
加拿大政治学家托马斯 F.霍默 狄克逊教授曾将世界比作一辆豪华礼车。车里,坐着来自后工业地区的人们,吹着空调,稳步前行;车外,则是饥饿贫穷的乞丐,朝着相反方向,渐行渐远。受此启发,20世纪90年代,美国地缘政治专家罗伯特 D .卡普兰走下 礼车 ,开启了一趟 逆行 之旅。从西非出发,他行经尼罗河谷、里海海岸,后抵达亚洲大陆,亲历充斥着种族冲突、军事动乱、人口激增、贫穷落后、传染病肆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第三世界。通过近距离观察,卡普兰严肃地思考和探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从过去到现在所面临的政治、文化、社会及种族等问题背后的真相,终得出结论:第三世界并非孤立存在,面对和思考他们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重要课题。 在我于南斯拉夫战争爆发前完成的《巴尔干两千年》一书里,我试图通过艰难的、血腥的过去来看现在。如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全世界超级庞大的电子情报机构。它监视着全世界,从恐怖分子到网络黑客,从大工业家到基层员工,从国家首脑到寻常市民 它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它承担着哪些任务?它的目标又是什么?它曾经爆发过哪些丑闻?斯诺登事件对它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自1952年成立至今,60多年来,美国国家安全局为美国军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此期间,该局参与了朝鲜、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战争及打击 基地 组织、 伊斯兰国 组织等重大行动。当终于有机会了解它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内容时,我们首先会惊讶,而后是担忧,因为这个机构以反恐、防治犯罪为名,大肆搜集信息。作为美国霸权统治的工具,国家安全局在2013年遭遇了史上极大的危机:30岁的年轻探员爱德华 斯诺登向公众揭露了这间情报机构的可怕一面 在此书中,作者回顾了
色诺芬的《斯巴达政制》是我们所知关于此题目的古老著作之一。这部短作共十五章,以非常概括性的方式论及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表面上看,是在论述斯巴达人的日常生活、以国王为统帅的军队生活;实际上,色诺芬的曲折笔法和隐微写作想传达出来的,却是斯巴达城邦及其公民典型的教育、律法、习俗和惯例等,这其中还暗含褒贬。 《色诺芬〈斯巴达政制〉译笺》由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花费十多年译笺而成,本书主体部分包含两大板块,一是《斯巴达政制》的完整汉译全文(以古希腊文的梵蒂冈抄本为底本,参考其他几种校勘过的专业版本译出),约一万多汉字;二是对正文的逐节笺注(参考五种专业笺注本编译,并附有作为中国研究者的译笺者本人的笺注或按语),笺注文字超过正文十倍。
《近代欧洲 国家意识、史学和政治文化》编者拉努姆是霍普金斯大学史学教授,负责收集和编辑六篇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引论。引论从近代早期欧洲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入手,比较分析了国家意识、史学与政治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内涵。 《近代欧洲 国家意识、史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出自六位杰出的史学家,他们每人撰写一篇论文,分别对六个典型的欧洲民族国家的国家意识、历史和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这六个民族国家是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英格兰、俄罗斯和西班牙。
自1958年创立以来,国防部不错研究计划局(DARPA)已成为美国国防部知名的军事科研机构,素有“五角大楼之脑”之称。该局由艾森豪威尔总统创建,主要任务是防止美国再次因苏联抢先发售人造卫星等突发事件陷于被动,其重点是针对核武器的防务项目研究。其构想能力和职能范围逐年拓展,数十年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越战时期的“橙剂”到今天昆虫大小的无人机,从很早的联网计算机和互联网到小型火箭和全天候战场监视系统,DARPA的每一项创新都改变了战争进程、国家安全乃至优选层面的战略谋划。数以干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技术装备研发,并将其科研成果投入实战检验。他们很终改变了我们的作战方式,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为揭开DARPA的神秘面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安妮?雅各布森采访了该局历次重大武器科研项目
本书系统解读了美国是如何向世界强行推行自由民主等观念及其表现出的各种优越感的。美国在建立后,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扩张,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本书深刻理性系统地评判了美国是如何对世界进行霸权渗透的。美国非常迷信自己的 优越 与 进步 ,霸道地对待敌人和盟友,不断向全世界推销 普世价值 ,翻新各种版本的 美国故事 ,并传播布道各种迷思。 苏联解体后,美国相信自己站到了历史的顶峰,将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下统治全世界,基于其意识形态和利益格局构建新的国际规则,并用新的战略、新的故事遏制中国,预言 历史的终结 已经到来。本书深入分析了关于美国对中国的迷思和谬见,并对中美意识形态数百年来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追溯。本书研究表明,美国难以适应国际体系变化,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将西方思想和儒家价值观相融合,
......
这本书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运用简单明确的逻辑,以地缘为角度,以历史为参考,直观展现地缘形势。本书分四章,每章围绕一个地理单元展开,分别为蒙古高原、大中亚、青藏高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搭配80幅原创地图,论述了深居内陆的蒙古高原,隐藏着哪些影响世界局势的变量?让人眼花缭乱的中亚地区,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中国西部的高原地带,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如何形成未来世界的“新压力源”?系统解读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过去与未来。
内容简介 书稿讲述了当代青年如何把事业放到大时代的潮流中,把最美的青春献祖国和人民,为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注入青春力量,描绘出了青春的模样就是实干奋斗的模样,激励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谱写更为动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具体内容有:黄文秀——执着的追求 闪光的青春;邱军——以生命诠释初心;孙丽美——危急关头冲在最前面;张玉滚——“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 王红旭 ——师之楷模德耀巴渝;付巧妹——“做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探索未知”;孙波——“做一名纯粹的法官”;邹彬——小砌匠登上大舞台;等等。
1987年,彼得?赖特在其回忆录《抓间谍的人》中,公然指控曾执掌英国军情五处的罗杰?霍利斯为苏联间谍,代号“埃利”。这本书如一块巨石,在英国政坛和情报界掀起滔天骇浪。 本书以此为引,揭露20世纪初至冷战高峰期的英、美、苏情报系统的崛起、发展以及彼此斗争的情报暗战。 全书如抽丝剥茧,以大量 密档案、真实采访、当事人著述,揭秘冷战博弈的情报真相。书中以间谍的潜伏与暴露为线,串联谍战的四个阶段:古琴科事件背后暗流涌动,拉开冷战的序幕;“剑桥五人组”潜伏在英国核心情报部门,对苏输送关键情报;柏林隧道与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双方谍报交锋惊心动魄,冷战局势不断升级;1983年韩国客机被击落,瑞安行动、“ 射手83”军事演习展开,世界濒临核战的边缘。直到苏联解体后,“埃利”的真实身份仍是未解的谜团,等待真相
本书讨论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美利坚人如何从前现代的政治思想资源中汲取、改造并捏合一系列的核心概念,以论证独立运动的合法性。在18世纪美利坚建国的过程中,在独立运动的酝酿、发展与推进过程中,在北美殖民地反英派为反抗母国和独立正名的话语调用和逻辑自证中,源自英国政制传统的“爱国”观念被不断调用,多次改造,成为反抗母国行动的辩护话语。作者从政治概念史的角度出发,调动多种理论资源,深入挖掘题材和史料的意义,为理解美国革命话语形成以前反英派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新思路,并在爱国观念转化与独立运动兴起之间建立了事实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