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 伯克的一生可以用 失败,失败,失败,部分成功,再次失败,最终和彻底的胜利 来概括,两百多年来,他声誉日隆,是现代世界政治的中枢性思想家。他倡导的继承传统、尊重秩序与自由、既要保存又要改革等思想,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的主要观念。 本书全面讲解了埃德蒙 伯克1790年出版的代表作《法国革命论》。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让伯克深为担忧,他深刻剖析大革命中的国民议会的形式、构成等问题,从人类代际文化传递和累积文化演化的角度分析大革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伯克极为重视社会精英和财产权的作用,强调健全的理性和社会习俗,重视在社会连续性原则和原始契约原则下进行社会改良,力图避免采取激烈的革命措施,主张审慎是政治的首要美德,远离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权利,十分看重权力的平稳交替和社会和谐稳
为什么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理查三世等是强有力的君主形象?为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麦克白会生出弑君篡权的野心?为什么胖老头儿福斯塔夫会成为莎翁戏剧乃至英国文学史中最受喜爱的经典形象之一? 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或理想或邪恶的君主形象、创造了福斯塔夫等具有英国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经典角色,把《大宪章》的签署、英法百年战争、两大家族的玫瑰战争、都铎王朝的成立等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融入了历史剧中,用绝妙的政治想象力勾勒出了英国王权演化的政治逻辑。 本书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切入口,融文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重新审视英国王权从君权神授、王者尊崇到王在法下的变迁过程,为理解英国政治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同时也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
谁都知道马基雅维利,但只有专精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史和文学的专家们听说过弗朗切斯科 韦托里,甚至其中很多人也只认为他不过是马基雅维利的一位朋友,他们之间有书信往来并留存。因而,对很多人而言,这两位之间的通信具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不平衡关系,以至于人们更多地关注马基雅维利而忽视韦托里。 《权力与欲望 马基雅维利与韦托里1513-1515年通信研究》作者纳杰米以马基雅维利和韦托里1513 1515年间的书信作为研究对象,既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也尝试着将这一段著名的书信体对话放到马基雅维利转变成为一位作家和政治理论家的背景之中。马基雅维利与韦托里两人关于政治论述的不同基本预设之间的冲突对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写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那些潜藏在看似闲笔之中的文学和历史典故在这场纸上交锋中发挥了独特的暗示和推动作用。
《教父》《疤面人》《美国往事》《纽约黑帮》《赌城风云》《洛城机密》……这些知名黑帮片背后,其实隐藏着120多年另类的美国史!在这本书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洋教授,在查阅大量中、英、法、意、日等多语种资料的基础上,将带我们深度鉴赏十余部美国知名黑帮片,并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些黑帮片背后的真实故事,以及黑帮、好莱坞与美国社会之间的复杂纠葛。从这些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的故事,还能一窥美国社会、文化与历史的一个暗面。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黑帮片主角的原型是哪些黑帮大佬,他们是怎样发家的,又是如何陨落的;黑帮如何敲诈黑帮片剧组,如何在《教父》等电影中安插演员,如何通过投资、贩毒、控制行业工会渗透和控制好莱坞;黑帮片如何反过来影响和塑造黑帮的行为模式;美国黑帮经历了哪四个发展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第五卷《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延续了上一卷关于 大混乱 的分析,通过16世纪的哲学和政治辩论剖析现代性的兴起。 变化之势聚焦于未来的一个点:中世纪基督教对神造闭合宇宙的理解,正被一种显然属于现代形式的人类意识取代,那就是将人视为宇宙间意义的正当来源。 本卷尤其重视博丹,将其视为地中海文明的代表,后基督教时代文明失序的泥潭中涌现出的真正的先知。除了君主制、正义战争理论和法哲学等传统主题,本卷还探究了占星学、宇宙论和数学问题。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本书寻根溯源,记录了如今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在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的名称和基本情况,着重记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瑞金时的职能安排、工作内容、历史贡献等情况。反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贡献,进一步挖掘了红色历史文化的价值。本书收录内容截至2020年底,共有52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瑞金修复了革命旧址并建立了传统革命教育基地。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第四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详细考察了帝国-基督教统一性的崩溃,以及自主理性与教派反叛的崛起,即现代政治意识的两大滥觞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马基雅维利和伊拉斯谟都希望凭靠一个强有力的贤良君主重塑秩序,莫尔则呼吁基督教的灵性,其 乌托邦 思想间接催生了深刻影响西方历史的多种观念。 本卷通过深入研究宗教改革之前的政治和宗教情况,对宗教改革做出了全新阐释,并剖析了路德和加尔文这两位关键人物的得失,对基督教宗派运动的研究,则构成了沃格林得出现代灵知主义及其影响之*终结论的历史背景。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第六卷《革命与新科学》首先分析了波舒哀和伏尔泰之间持续数世纪之久的灵性与理性之争。 离经叛教 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基督教奥秘体被地域性的民族政治体取代,西方政治体在精神和智识上陷入分裂,越来越无法相互理解。 维柯是一个例外,他把波舒哀的灵性洞见与伏尔泰的经验广度结合在一起, 在现代精神危机产生之前就诊断出 这场危机。 维柯的《新科学》分析了 迷失方向者的肆心 以及相应的纠正方法,复兴了奥古斯丁开创的世俗历史和世俗历史的张力,并加入了批判性解释的维度。
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 政治的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 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亚历山大·温特阐明了建构主义方法的中心主张,提出了结构的和理念的世界观,与构成多数 关系主流理论基础的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截然对立。他建立了 政治的文化理论,将 视彼此为敌人、对手还是朋友作为基本的决定因素。这三种角色是由无政府文化塑造的,分别被描述为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无政府文化是 持有的共享观念,影响了 权力的意义和 利益的内容,并由此产生了 体系的行为趋势。本书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 本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作者一改制度叙事的严肃刻板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 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关系。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 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如: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作用下颠沛流离的境遇;官僚群体与 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在制度变迁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等。入仕、升迁、贬谪、宦游、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态,围绕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第八卷《危机和人的启示》呈现了传统意义来源的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从自身内部寻觅新秩序之源的努力:危机出现的标志就是启蒙时代的到来。 本卷把目光对准具有伟大心灵的个体,他们寻求从现时的分裂迈向未来的秩序召唤。亲历这场危机的孔德、巴枯宁等思想家深感需要一种新的精神迸发,并决心亲自弥合缺口,结果把人们推上人的启示这条道路。 这场危机的普遍性并不限于醉心末世革命的狂热梦想,在相对温和的启蒙运动中亦可找到其回声。启蒙思想家致力于通过科学方法的应用实现进步,相信工具理性可以回答关于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这种信念直到今天仍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工人阶级的诞生地。关于工人阶级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学派的重要课题,研究著作颇丰,但在这些研究中,长期存在一个空白领域,就是英国工人阶级的早期政治活动。本书以此为切入点,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是目前国内研究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的经典之作及集大成者,以一手史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了转型期英国工人阶级的主体转变与构成状况、经济社会地位的变迁、阶级意识的形成和政治活动等,呈现了世界工人阶级最早的历史现象,分析了其性质与特点。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职业在其生活中占据 位置,并且职业结构是当代工业社会分层体系的基础。在不存在世袭种姓和封建遗产的情况下,阶级差异开始主要依赖于职业地位、经济优势以及与之有关的权力。因此,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特别是它的分层特征而言,了解职业结构和支配人们获得经济成功机会(通过在职业等级体系中向上攀升)的条件是 的。在民主 ,机会平等尽管从未 实现,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理想,个体的阶级或族群出身促进或阻碍其职业机会的程度问题具有特别的理论和政治意义。基于对美国劳动力人口的大规模经验调查,本书分析了美国的职业结构及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