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是作者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迄今为止,这本书还是中国学者出版的一部有关乔治.凯南的研究专著。1993年之后,作者两次到美国做长期的学术研究(1994年1-7月,以及1999年8月-2000年7月),也多次赴美参加短期学术活动,有很多的机会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特别是1994年1-7月,作者作为美国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的研究员,在美国从事档案研究,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普林斯顿大学赛利.马德手稿图书馆等地查阅了很多与凯南有关的一手文献资料。现在出版增补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中国学界有必要回过头去看看,曾经影响美国冷战时期对外战略的 遏制之父 乔治.凯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冷战结束40余年中国的战略决策,其内容包括联盟、局部战争、国际危机管理、大规模对外军事援助、全面战备、建构均势战略,等等。通过重新研究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 炮击金门 、援越抗美、调整对美政策、中苏关系 正常化 等六个案例,揭示了冷战时代中国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初步建构了研究中国战略决策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从建国时期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到21世纪的特朗普,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全书将美国外交历程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孤立主义主导的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成为区域性强国的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经济上先全球的战间期,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冷战时期,应对全球化时代新挑战的后冷战时期。书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影响美国外交走向、在外交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外交家,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精彩还原了一个个重大外交事件的现场,展现了美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国际挑战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 作为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作者带来了一个了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贵视角,他将毕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部分为安全理论,包括西方传统安全理论、西方非传统安全研究、西方现实主义安全理论、西方自由主义安全理论,以及关于国家安全观,尤其是新安全观的综合性分析和评论。第二部分为国家政治体制与国家安全体制,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的政治体制与国家安全体制的关系,即国家安全体制在这些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以及政治体制因素对其国家安全决策体制的影响。
本书聚焦冷战后由于国际格局和自身实力的急剧下降,俄罗斯从保障和维护大国地位及影响力出发,国内各派别就外交政策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形成不同的外交观点和构想。这表明冷战后的俄罗斯未能形成一致认同的世界观,从而导致其外交政策的不完整、多变和缺乏一致性。直到21世纪以来,普京确定了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回复俄罗斯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多级平衡外交构想,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北极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竞争的新热点。北极是俄罗斯的资源宝库和地缘政治筹码,在其社会经济与政治军事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北极国家中的强者,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不断调整。本书以北极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地缘竞争新态势为背景,通过对俄罗斯北极政策的阐释分析、俄罗斯与北极各行为体北极政策的对比分析,探究俄罗斯新北极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及其对不同行为体产生的影响,分析北极地区的安全走势,对于中国合理争取本国北极权益具有现实意义。
战后日本政治无非是 吉田路线 与 岸路线 交叉演进的历史。进入21世纪后,原本长期屈于 支流 地位的 岸路线 重新以安倍晋三政权 摆脱战后体制 路线的形式粉墨登场,塑造了21世纪前二十余年日本政治的主要面貌,同时也是未来日本政治可能的主要路径之一。 本书从 战后执政时间累计最长 的安倍晋三政权切入,沿着战后至今日本保守阵营内部绵延不绝的 反战后 源流, 抵近侦查 这股势力在本时代的代表人物 日本保守政治家安倍晋三的所思所想,详细梳理、对照印证其政权的所作所为,全面考察 摆脱战后体制 路线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在 百年变局 的大时代背景下,揭露该路线所提示的日本国家发展方向,探索其可能的时代意义。
中美 世纪博弈 的序幕已经拉开,它关系到整个世界的走向和命运。美国推动的 大国竞争 在很多方面具有 新冷战 意味,竞争会否沦为冲突,全球为之忧心。中国如何应对,考验战略智慧。 一带一路 旨在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经济外交思维。然而,美国却将 一带一路 安全化,试图在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展开制衡。本书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技术视角,分析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及其对 一带一路 的影响,探究动荡世界中发展与安全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对近十年以来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秩序的基本认知与主流实践进行了回顾,凝结了国内诸位网络空间治理专家的研究成果。从理论视野出发,书中对 网络主权 、网络空间国际秩序、联合国主导的网络治理基本对话机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评估。从实践层面扎根,本书对俄罗斯网络空间治理、全球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态势、网络空间攻防威慑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本书也对当下网络治理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全球网络空间中的多元共治模式,寻求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构建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推动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良性变革。
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西南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全球供应链的资源出口大国。本书深入展示了21世纪前二十年里,澳大利亚国内不同利益群体结合政党政治为应对世纪变局,在君主立宪政体与共和政体的抉择、劳资之间的经济分配、如何弥补历史上的殖民统治给原住民带来的伤害、有效维系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经济资源依赖型模式的合理转型道路等一系列领域进行的开拓探索。
本文以美、印、巴、孟等国的解密外交文献和档案汇编为史料基础,以冷战的 双重逻辑 国际性与本土性作为立论基点,将1971年南亚危机为阐释冷战进程中地区危机与冲突内在特性的平台,展现大国的对外战略与地区角色政治行为的双向搏弈,进而分析巴基斯坦国内制度缺陷所引发的政治动荡是如何外溢到国际领域,又是如何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区外大国介入,激化冲突导致局部战争。
75年来,中俄关系已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格局,中俄关系不仅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凸显出稳定、坚韧的特质,也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双方近20位大使合作编撰了《大使回忆:中俄关系的难忘岁月》一书,通过回忆外交生涯中亲历的中俄关系重要历史事件、双边交往中的感人故事、成长道路上值得追忆的人生片断,以及外交前辈以身作则并培养年轻外交官的生动事例等,回顾并传递两国人民世代睦邻友好的正能量,为巩固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砖添瓦。 本书对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员和专家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具有特殊的启迪意义。正如两国外长王毅和拉夫罗夫所指出,中俄双方老朋友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希望两国的广大读者,特别是
《地缘看三国: 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 以汉代“十三刺史部”行政区划为切入点,以中国的山脉水系、地形地貌为线索,从地缘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各地自然环境的优劣长短,解读了三国时代历史脉络的偶然与然,并推而广之、纵横千年,理清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地理脉络。作者深入浅出地揭秘了时代英雄、关键决策背后的自然因素,详尽解读地缘因素如何造就了古代中国“分久合,合久分“的历史大趋势。
本书是作者从事 一国两制 与 香港基本法 研究的重要成果集锦。作者通过从法学与政治学相结合的 政治法学 路径对纷繁复杂的香港 一国两制 模式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解读与分析,希望可以对有关部门、智库、学者及一般公众进行适当的思维启发与制度诠释。
谁都知道马基雅维利,但只有专精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史和文学的专家们听说过弗朗切斯科 韦托里,甚至其中很多人也只认为他不过是马基雅维利的一位朋友,他们之间有书信往来并留存。因而,对很多人而言,这两位之间的通信具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不平衡关系,以至于人们更多地关注马基雅维利而忽视韦托里。 《权力与欲望 马基雅维利与韦托里1513-1515年通信研究》作者纳杰米以马基雅维利和韦托里1513 1515年间的书信作为研究对象,既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也尝试着将这一段著名的书信体对话放到马基雅维利转变成为一位作家和政治理论家的背景之中。马基雅维利与韦托里两人关于政治论述的不同基本预设之间的冲突对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写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那些潜藏在看似闲笔之中的文学和历史典故在这场纸上交锋中发挥了独特的暗示和推动作用。
《南亚智库研究(第二辑)》本书是 南亚智库概览 系列丛书的第二期成果,集中介绍了南亚7国16家较为重要的智库,其中印度5家,巴基斯坦3家,斯里兰卡3家,阿富汗2家,马尔代夫、不丹和尼泊尔三国各1家。本书结构清晰,资料翔实,完整地展示了这些智库的机构概况和研究特色,可供从事南亚研究的学术机构和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对南亚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参阅。
巴基斯坦国情 巴基斯坦南濒阿拉伯海,东邻印度,东北邻中国,西北与阿富汗交界,西邻伊朗。其地理位置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使得巴国的发展与世界大国关系格局的转变息息相关。巴基斯坦宗教、文化、政治发展的错综复杂,使其历史发展脉络表现出独特的内在逻辑,而其本身发展的曲折性体现了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纵观巴基斯坦的历史进程,封建帝国、殖民地、国家独立、东西分裂各个阶段跌宕曲折又波澜壮阔。本书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阐述了巴基斯坦的国情问题,客观评述与分析了巴基斯坦的过去与未来。
英国在世界历史演变中的作用非常独特,时至今日,曾经的大英帝国留下的痕迹仍比比皆是,大英帝国的迷思也影响着一届届英国首相、议员和一代代英国人。 脱欧 是近百年来地缘影响力不断衰落的英国调整 三环外交 比重的又一次尝试。英国因其特殊的国家利益、国家特质及其在欧盟中的特立独行,故而成为欧洲一体化研究中的独特案例。本书从历史脉络、大国心态、政治制度、主权观念、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欧洲一体化成效与缺陷等几方面系统阐述英欧关系。
本书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自2001年起正式推出的年度出版物,从世界政经形势、主要大国和地区动向、全球重要热点问题等多个层次,对当年的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并对未来的趋势和风险作出展望,是现代院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亦是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磅作品。长期以来,本书始终保持观点鲜明、论之有据的风格特点,重在对一年来的国际形势予以客观公正的剖析,是广大读者了解国际时事热点、把握国际战略动向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