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是作者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迄今为止,这本书还是中国学者出版的一部有关乔治.凯南的研究专著。1993年之后,作者两次到美国做长期的学术研究(1994年1-7月,以及1999年8月-2000年7月),也多次赴美参加短期学术活动,有很多的机会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特别是1994年1-7月,作者作为美国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的研究员,在美国从事档案研究,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普林斯顿大学赛利.马德手稿图书馆等地查阅了很多与凯南有关的一手文献资料。现在出版增补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中国学界有必要回过头去看看,曾经影响美国冷战时期对外战略的 遏制之父 乔治.凯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从建国时期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到21世纪的特朗普,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全书将美国外交历程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孤立主义主导的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成为区域性强国的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经济上先全球的战间期,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冷战时期,应对全球化时代新挑战的后冷战时期。书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影响美国外交走向、在外交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外交家,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精彩还原了一个个重大外交事件的现场,展现了美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国际挑战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 作为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作者带来了一个了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贵视角,他将毕
成败落基山 卡普兰在儿时的家庭旅行中邂逅了这句话,它既概括了美国的地理环境,也是西进运动的写照。卡普兰将之引为人生箴言,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在游历过全球近70个国家后,2015年春天,卡普兰带着对父亲的回忆、对祖国的感怀,开启了人生中后一趟美国自驾之旅。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长岛海峡到西部荒野,这一次,不是作为记者或旅行者,而是作为一名分析师,他细致地分析了地理因素(纬度、水文、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土地特性等)对美国命运、国家性格和国力所造成的影响,并省思当下的美国将如何自处与面对未来的挑战。无论是对于理解美国的历史,还是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知识分子的想法,本书都具有参考意义。 了解美国的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重要而被遗忘的事物,平凡而被忽视的事物。在喷气机时代便利的表象之下,
加拿大政治学家托马斯 F.霍默 狄克逊教授曾将世界比作一辆豪华礼车。车里,坐着来自后工业地区的人们,吹着空调,稳步前行;车外,则是饥饿贫穷的乞丐,朝着相反方向,渐行渐远。受此启发,20世纪90年代,美国地缘政治专家罗伯特 D .卡普兰走下 礼车 ,开启了一趟 逆行 之旅。从西非出发,他行经尼罗河谷、里海海岸,后抵达亚洲大陆,亲历充斥着种族冲突、军事动乱、人口激增、贫穷落后、传染病肆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第三世界。通过近距离观察,卡普兰严肃地思考和探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从过去到现在所面临的政治、文化、社会及种族等问题背后的真相,终得出结论:第三世界并非孤立存在,面对和思考他们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重要课题。 在我于南斯拉夫战争爆发前完成的《巴尔干两千年》一书里,我试图通过艰难的、血腥的过去来看现在。如
中美 世纪博弈 的序幕已经拉开,它关系到整个世界的走向和命运。美国推动的 大国竞争 在很多方面具有 新冷战 意味,竞争会否沦为冲突,全球为之忧心。中国如何应对,考验战略智慧。 一带一路 旨在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经济外交思维。然而,美国却将 一带一路 安全化,试图在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展开制衡。本书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技术视角,分析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及其对 一带一路 的影响,探究动荡世界中发展与安全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缘看三国: 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 以汉代“十三刺史部”行政区划为切入点,以中国的山脉水系、地形地貌为线索,从地缘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各地自然环境的优劣长短,解读了三国时代历史脉络的偶然与然,并推而广之、纵横千年,理清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地理脉络。作者深入浅出地揭秘了时代英雄、关键决策背后的自然因素,详尽解读地缘因素如何造就了古代中国“分久合,合久分“的历史大趋势。
本书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自2001年起正式推出的年度出版物,从世界政经形势、主要大国和地区动向、全球重要热点问题等多个层次,对当年的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并对未来的趋势和风险作出展望,是现代院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亦是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磅作品。长期以来,本书始终保持观点鲜明、论之有据的风格特点,重在对一年来的国际形势予以客观公正的剖析,是广大读者了解国际时事热点、把握国际战略动向的重要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自2001年起正式推出《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年度出版物,是我国国际关系领域的重磅产品。2023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新创《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年度要览)》,从综合问题与治理、国别动向与战略、地区格局与走势等多个领域,对当年的大事要事进行更细更专的全视角刻画,作为《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的要件补充。本书是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国际时事热点、把握国际战略动向的重要参考书目。
《雅典的民主、僭政与帝国主义》选编了五位古希腊政治历史研究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十篇文章,文章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古代雅典城邦民主、僭政以及帝国属性进行了详尽的叙事和论述。作为一部编译集,本书旨在将民主制、僭主制、寡头制、帝国及帝国主义等概念串联到一个完整的逻辑思路中去探讨,并力图比较完整而概略地勾勒出古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演变、发展及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图景。 从整体上看,本书的章节是按若干个政治学术语概念来组合排序的,这些概念分别是民主制(democracy)、寡头制(oligarchy)、僭主制(tyranny)、盟主权或霸权(hegemony)及帝国(empire),时间跨度主要集中于公元前5世纪,论题涵盖早期雅典民主制的形成与传播,民主制与寡头制的对立、较量与交替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联合国大会与全球治理》内容简介: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之一,一直是联合国重要的议事和决策机构,也是当前世界代表性的国际合作平台。联大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囊括联合国全体会员国参与的机制,通过的决议一般带有世界舆论的特征,具备显著的国际道义影响力,是实现有效与公平全球治理可能性的主体。本书将联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全球治理功能的产生、构成、剖析了联合国及联大在大国影响尚存而新兴力量崛起的背景下遇到的种种问题,以深化联合国与全球治理两个领域的研究。
本书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自2001年起正式推出的年度出版物,从世界政经形势、主要大国和地区动向、全球重要热点问题等多个层次,对当年的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并对未来的趋势和风险作出展望,是现代院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亦是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磅作品。长期以来,本书始终保持观点鲜明、论之有据的风格特点,重在对一年来的国际形势予以客观公正的剖析,是广大读者了解国际时事热点、把握国际战略动向的重要参考书目。
本书数位名家多维度深入阐释 三个务必 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的伟大号召和重要要求,强调党员干部要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本书共有五篇:牢记 三个务必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具体内容有: 三个务必 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 三个务必 彰显百年大党新时代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抓住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坚持敢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等等。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 观和政治观为指导,运用宗教学基本原理,对7~19世纪初中东地区 什叶派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书重点分析了什叶派三大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的形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三大支派教理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高度概括和论述了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的共性和特征,包括其主要思想来源、思想内涵和特征、政教关系思想发展趋势等。因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什叶派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什叶派的政治活力以及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站在中国的角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当代世界政治基本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介绍、阐释。同时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尽量反映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 内容包括世界政治的主题、基础、格局、秩序、思潮、外部影响因素,世界政治中的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权力、国际法治、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等。本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现实性,适用于做党校系统干部培训教材及高校系统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教育参考书。
2021年是《南极条约》生效六十周年。经过六十年的演进,南极治理发展出复杂的治理机制,同时产生一个现象:在协商国希望南极保持现状之时,南极治理机制发生变革;在人们期待机制改革之际,南极治理机制却难以变革。因此,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南极治理机制发生怎样的变革?哪些因素引发南极治理机制变革?本书建构一个包括权力结构与显要规范的分析框架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权力结构与显要规范共同作用将导致南极治理机制发生变革。南极是新疆域的代表领域之一。当前,新疆域各领域共同面临规则制定与秩序构建的重大问题。与深海、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机制相比,南极治理机制相对成熟,理解南极治理机制变革亦对中国参与新疆域制度构建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