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华大使看中国与世界》是CCG主任王辉耀博士、秘书长苗绿博士主编的 中国与全球化 系列图书的又一重磅著作,汇集了来自22个国家驻华大使的原创文章,以及11位驻华大使在CCG品牌活动上的发言。在本书中,各位大使从本国对华关系角度出发,对双边关系前景及合作机遇、 一带一路 倡议对各国的发展作用、疫情后经济复苏、中国 十四五 规划等议题分享了思考与洞见。本书编写得到了诸位大使的授权。各位大使在文中回顾了各自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情况,描述了对未来双边关系发展的设想,并对全球性挑战提出了解决建议,他们普遍认为与中国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前提。本书格局广阔、立意高远,大使们的文字生动有力,有助于读者了解复杂议题。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互利互惠 由八位来自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大使供稿,重点讲述各自国家与中国
迈克尔·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 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 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 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 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
7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叶是亚洲大陆上的强权政治时代。这一格局由于唐、吐蕃、大食三方在西域的政治扩张而呈现出阶段性;小国的向背依强权政治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发生变化,但基本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直接反映各强权间的关系。 吐蕃进入西域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它们是随着唐朝在西域经营的发展而先后被启用的。通过考证这一进程,使一些相关史实的年代得以参照确定。这一进程的发展,明显影响着西域政局的变化。然而,当吐蕃 终取代唐朝占领西域时,这里的强权政治时代也就结束了。 与相对稳定的强权政治不同,北部草原几易其主,操突厥语诸族基本上都是强权政治的附庸:唐朝要隔断二蕃,吐蕃力求连兵,大食则想根 祸源,这些就构成了一种复杂的“三方四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无论和、战,突厥人均被阻隔在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