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4世纪,蒙古统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关系密切、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对伊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书聚焦蒙元时代中国西迁伊朗的移民群体,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使者,考察他们为中华文明西渐所做的贡献。同时,重点讨论了中国物质文化在伊朗的传播,揭示出中国文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 中国制造 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贡献了巨大力量。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幕僚团队中的法定组织,自1947年建立至今,始终在评估、规划、统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独特地位。本书从组织行为模式理论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70余年的发展历史,探讨该组织在美国长期调动国内各类资源、回应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与该国政府长期所秉持 首要地位 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 粮食战略 ,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原来,苏联对歉收早有预料,在产量公布之前,佯装丰收,骗过了美国专门派去的调查员,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存粮,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美国粮食库存严重下降,粮价暴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 在这场美苏粮食博弈中,美国完败,以至于美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 粮食大劫案 。而这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数十年以粮食为中心的博弈的缩影 本书以1945~1991年的美苏粮食贸易为对象,对这一时期两国及全球粮食贸易的发展过程、重要
联盟 指主权国家对彼此安全做出互助性承诺的关系。联盟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本书系统检验了现有关于联盟和伙伴关系的理论,从逻辑、方法和经验层面阐述了现有理论的特点与局限,并提出了 能力分异理论 再结盟理论 功能分异理论 谈判能力理论 协调对象理论 。依据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外交的实践,本书阐述了5个欧洲大国和9个欧洲中小国家的联盟与伙伴关系,揭示其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以西方学者熟知的案例挑战了西方学者提出的经典理论,改进和完善了关于联盟和伙伴关系的理论。本书广泛利用了英文、德文、中文的原本或译本档案,检验了新理论并重构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 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威廉姆斯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 外国人 的概念。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 外国人 ,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无处落脚》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
1944年到1946年是20世纪的转折年代,国际上冷战的疑云不断聚集,国内国共两党关系处于从合作到破裂的紧张状态。当此之时,美国政府先后派出的赫尔利和马歇尔两任特使在调处国共关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的代表作,作者利用大量档案资料、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其走向失败的原因,从中可见国、共、美国、苏联四方的复杂互动,国际形势对国内政局的影响以及国内政治力量对国际形势的反作用
在无政府状态下,外交沟通长期以语言为承载,国际政治的话语武器与修辞策略深刻影响着大国战略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新时代讲好 中国故事 需要遵循战略叙事的构建规律,合理运用不同叙事策略传递战略意图,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本研究通过借鉴与整合社会心理学、政治语言学与外交沟通理论,致力于回答 叙事何以塑造政治 这一学理问题,对大国战略竞争的叙事生成、投射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理基础,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腊以来叙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辞的逻辑论证、可信度与情感感染三原则,也为现代叙事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二部分聚焦叙事机制,分别探讨国际话语隐喻投射,战略说服、框定与记忆机制,以及政治情感绑定与话语动员机制。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基于话
《驻华大使看中国与世界》是CCG主任王辉耀博士、秘书长苗绿博士主编的 中国与全球化 系列图书的又一重磅著作,汇集了来自22个国家驻华大使的原创文章,以及11位驻华大使在CCG品牌活动上的发言。在本书中,各位大使从本国对华关系角度出发,对双边关系前景及合作机遇、 一带一路 倡议对各国的发展作用、疫情后经济复苏、中国 十四五 规划等议题分享了思考与洞见。本书编写得到了诸位大使的授权。各位大使在文中回顾了各自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情况,描述了对未来双边关系发展的设想,并对全球性挑战提出了解决建议,他们普遍认为与中国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前提。本书格局广阔、立意高远,大使们的文字生动有力,有助于读者了解复杂议题。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互利互惠 由八位来自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大使供稿,重点讲述各自国家与中国
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来研究和理解国际关系问题,努力探寻历史与国际关系的互动与交融。从关注史学危机开始,到从历史看国关,再到探索国际关系史解读框架,求证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关系,后提出国际关系研究 历史路径 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作者始终围绕历史研究如何在国际关系的现实探索和理论构建中发挥作用这一线索展开讨论。
本书为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撰写的2019~2020年度报告。书中首先阐述了南南数字合作的概况和概念框架,介绍了影响南方国家经济活动数字化的因素;其次重点论述了数字技术对提高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分析了数字化引发的金融转型以及金融科技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再次,评估了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在减轻数字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潜在作用;后,探讨了推动南南数字合作取得进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迈克尔·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 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 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 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 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
7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叶是亚洲大陆上的强权政治时代。这一格局由于唐、吐蕃、大食三方在西域的政治扩张而呈现出阶段性;小国的向背依强权政治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发生变化,但基本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直接反映各强权间的关系。 吐蕃进入西域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它们是随着唐朝在西域经营的发展而先后被启用的。通过考证这一进程,使一些相关史实的年代得以参照确定。这一进程的发展,明显影响着西域政局的变化。然而,当吐蕃 终取代唐朝占领西域时,这里的强权政治时代也就结束了。 与相对稳定的强权政治不同,北部草原几易其主,操突厥语诸族基本上都是强权政治的附庸:唐朝要隔断二蕃,吐蕃力求连兵,大食则想根 祸源,这些就构成了一种复杂的“三方四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无论和、战,突厥人均被阻隔在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