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的伪善》使用大量翔实、生动的案例深入探讨了自由贸易、外资管制、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财政审慎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颇具震撼力的事实:那些富裕国家和国际机构极力推荐的所谓正统做法通常不利于经济发展,它们极力游说发展中国家取消的关税、补贴、外资管制等保护主义措施却是它们变富的有力工具。作为 过来人 的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主义的发展战略,其目的不过是想 踢开梯子 ,阻止发展中国家沿着它们走过的道路发展。
中亚是我国西部重要邻区,是欧亚板块的内陆腹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也将是构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关键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中亚民族国家和政治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封闭的地缘环境保留下了古老的游牧传统,而处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位置又使中亚不断受到外来强权中心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波斯、匈奴、突厥、阿拉伯、蒙古、俄罗斯等,异族的征服和统治一次次中断了中亚文明的正常发展进程,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成为中亚历史发展的常态。这种特殊地缘环境前提下的社会历史在造就中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塑造了中亚地缘政治的多元性特征。苏联的解体使中亚各国实现了独立,中亚地缘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25年的独立建国历史中,地区力量的成长与域外强权的渗透交织发挥作用。中亚地区政
本书以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及其制造 科索沃模式 为背景,对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国家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回溯了帝国霸权制造巴尔干 火药桶 的历史脉络,重点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他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推行 新干涉主义 的霸权行径,指出这一重大事件之后北约东扩终将面对与俄罗斯对局的地缘政治 斗争高潮 。本书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多学科知识相融通的特点。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伊关系恶化,美国开始了对伊朗四十多年的制裁,制裁领域从经济扩展到政治和军事,制裁形式从单边演变为单边与多边并行。制裁问题成为美伊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也是观测新形势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参数。
本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概述国际发展合作和面向2030年的南南发展合作创新,并就南南发展合作对全球发展的贡献进行评估,力图反映发展合作的新创意、新机制和新办法;第二部分的焦点是南南贸易合作、南南发展援助与技术合作以及南南直接投资;第三部分是主要南方国家的南南合作的案例研究,如中国发展合作的新设计( 一带一路 倡议)、中非发展合作、巴西的发展合作、印度的发展合作、南非的发展合作,*后是对国际发展合作动态变化的考察。
本书是北大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丛书的第二本,主要聚焦于国家安全研究与学科建设相关议题。首先,本书通过探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学理发展脉络,尝试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和理论体系,提出了以风险反向界定的综合安全论,以及国家安全系统理论等。其次,由于国际环境的变迁、地缘政治的差异,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观念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呈现不同特点,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在研究议题、研究范式、学科规划和课程设置上独具特色,本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印度、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和非洲等12个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探讨和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论、议题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学科体系、课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合并与分离为主线,对战后20年的新马关系进行了梳理,主要阐述了英国在马来亚的拓殖历史、二战期间日本的统治及其影响、战后初期的新马政治发展进程,以及新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族群关系等,重点是阐述和分析新马二战后从合并到分离的过程。可以看出,除了客观存在的矛盾冲突,双方主要政党及其重要领导人的目标、策略、言行在这其中也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规范研究纲领中,规范竞争的结果是规范退化或规范死亡。然而,通过分析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中的权利规范竞争,本研究尝试对规范竞争在规范研究纲领中的上述 困境 作一更正。也就是说,原有的规范并未发生退化或死亡,而是仍然在起作用,并且通过新的方式继续推动原有规范发挥构成性作用或限制性作用。另一方面,借助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争议与合作的经验事实,尝试对社会结构与行动者互构的理论进行两点拓展。一是规范竞争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如何与行动者互构。二是通过建构一种中层理论,在(规范竞争)结构与 (流域国家) 行动者之间插入一个新的层次,即流域内水关系,以理解规范竞争的产生需要何种条件,这些条件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与行为体所处的特定的文化、 政治及历史情境又有何关系?
本书从 跳出 进口 看 进口的视角,超越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粮食安全观,通过审视我国境外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大量篇幅对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变革的必要性、变革的内容、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定位,将落点放在提高进口粮源的管控能力上,对未来我国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准确定位。
本书是以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本书在对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及苏联国家安全战略历史演变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俄罗斯独立以来的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2000 2008年)、梅德韦杰夫时期和普京第三任期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重点集中于国家安全战略在俄罗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上。
自1890年罗德斯的英国南非公司在津巴布韦建立殖民统治以来,土地一直是影响津巴布韦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土地占有的不平等是导致津巴布韦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原因,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后,穆加贝政府虽施行了土地重新安置计划,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广大黑人土地很少或没有土地的现状,并由此而导致了2000年的 快车道 土地改革计划,白人的大型商业农场被黑人占领和瓜分。此次土地改革导致津巴布韦短期内农业生产甚至整个经济的严重下滑,以及与西方关系的严重恶化。从2000年到2010年,国际社会出版了大量关于津巴布韦土地改革的著作,基本都是对其加以批评与谴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改革后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奏效,津巴布韦的农业生产慢慢恢复到2000年以前的水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Joseph Hanlon、Jeanette Manjengwa和Teresa Smart
本书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作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处境、需求与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团结其他新兴大国,为运筹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为深化国际合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东问题研究》为国内一本专门以中东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辑刊,内容涉及中东历史、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它将成为我国中东研究界进行学术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的中东研究事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辑设中东政治与外交、中国与中东关系、古代埃及历史、中亚研究、书评等栏目。
二战结束后,移民问题在美国重新泛起。从杜鲁门政府至约翰逊政府,美国社会各界就接收外来移民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和博弈,终导致美国移民政策发生重要转变,即选择移民的基本标准从以种族和民族属性为中心到以与美国公民和永久性居民的亲属关系为基础。二战后这场围绕移民问题展开的争论及其引发的政策变革,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