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汗牛充栋的二次大战史著中,利德尔 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无疑是其中的权威作品。他凭借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与当事人的访谈纪录,以及二十多年的殚思勤耕,终于完成这部翔实精辟的成熟巨著。 本书不仅是对事件的叙述与铺陈,更是对这段惨烈历史的现实研究与客观分析。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序曲到尾声进行了全面回顾,从战术战略、政治等角度来客观分析战争起因、事件过程、导致的后果,尤其是对每场战役的战术特点和战略细节分析,给读者带来诸多经验和启示。
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 自称为两片大海和两大陆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带领全体民众坚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国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
没有哪位飞行员能像约翰 博伊德那样同时在空战战术、航空工程和军事思想方面取得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生前却又像他那样默默无闻。他有 40秒博伊德 之称,这意味着不论他在空战中处于怎样不利的态势,都可以在40秒内反败为胜 ;他提出的能量-机动理论,是设计战斗机和制定空战战术的重要理论依据;他参与设计的 F-15、F-16战斗机,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服役时间最长的两款战斗机 ;他提出的 OODA循环 理论揭示了军事冲突和商业竞争的制胜之道;他倡导的机动作战理论对美军作战思想转变和防务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记作者罗伯特 科拉姆采访了包括美国前副总统迪克 切尼在内的美国军政要人,以及博伊德的家人、同事和生前好友,从美国空军历史办公室获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复原了博伊德的生活和奋斗历程,让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这位当代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 三亲者 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 八年抗战 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 艰苦卓绝 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 轻易 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 搏得 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这不仅是一部撷取中世纪以来50多场经典海战的波澜壮阔的世界海战史,更可以从中看到武器装备的发展史、战舰类型的进步史、战术思维的演变史和通信方式的迭代史。 书中涵盖了近20幅海上作战示意图、逾70张海战场景细节图、30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 回顾了中世纪以来数十场最伟大的海战,既有闻名世界的决定性海战 偷袭珍珠港 ,也有引发许多历史争议的 日德兰海战 。作者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解读这些战役的背景、起因、指挥谋略及其对参战国家的影响,分析取得海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再现全球海洋风云变局1000年。
《海洋帝国》主要描写16世纪中后期的奥斯曼帝国,与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西班牙王国和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等结成的 神圣联盟 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即旧世界中心,在地中海进行的著名岛屿攻防战和海上大决战,包括罗得岛、马耳他岛、塞浦路斯岛战役以及勒班陀海上战役等。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
克里米亚战争从1853年俄军入侵位于多瑙河下游、受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开始。在英法联军介入后,战场转移到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经过对军事重镇塞瓦斯托波尔近一年的围困之后,联军终于在1855年9月攻陷这座军港。1856年2月,俄国被迫接受《巴黎条约》,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历史学家阿兰 古特曼笔下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外交控制下的战争,是法国军事胜利与欧洲荣耀的回归。拿破仑三世主持的巴黎大会,希冀带来 值得尊重的和平 ,开启 国际新秩序 ,却无法令各方满意,尤其是首次实施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意法奥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的种子。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是一项大型红军长征史料征集工程。该书从资料征集到基本成型历时10年,总计约1500万字,将于今年10月全部出齐。丛书收录有红军长征亲历者或参与者、见证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记述红军在长征中粉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艰苦卓*的斗争,记录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二十五军卷共3册)》主要以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形式记录了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的各种经历。
历史倾向于用几场重要的交锋来衡量战争的赢家和输家,而在这些交锋中,会战的结果总是清晰明了,因此它们可以被认为是 决定性的 。马拉松、坎尼、图尔、阿金库尔、奥斯特利茨、色当、斯大林格勒 作为扭转局势的转折之战,它们在战争文学和我们的想象中回响。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正如卡塔尔 诺兰在这部巨著中所展示的那样,重大战争的胜利通常是由其他方式决定的。即使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边倒的会战,也不一定能决定战争的结果。诺兰还对军事 天才 这一古老的概念提出挑战 即便这一称号的主人是亚历山大、腓特烈、拿破仑这样的伟大将领 描述了人类社会走入全面战争的过程。
法国海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军之一,由枢机主教黎塞留于1624年创建。本书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海军作为叙述对象,首次完整呈现了 自由法国海军 这一历史特殊产物的诞生、发展与消亡。本书以海洋的战事为走向,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战事经过,以 自由法国海军 的独特视角重新描述二战欧洲战场中的著名历史事件,并客观展示 自由法国海军 的功过是非。作者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不一样的二战法国海军史。 本书虽然以二战时期的事件作为叙述背景,但内容观点都十分新颖,2018年出版以来,在法国本土作为军事历史类书籍十分受法国读者的欢迎,并于2019年获得德蒂安纳?多尔韦奖,该奖表彰对于法国海军研究工作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是一部杰出的中世纪欧洲军事史作品,它的主题是条顿骑士的作战及其与西欧罗马天主教廷关系演变。 专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中世纪史与条顿骑士团的学者威廉 厄本用详实的引证与论述戳穿近代民族主义的迷雾,还原了欧洲中世纪史上一个精彩却鲜为人知的篇章。书中梳理了条顿骑士团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其间戏剧性情境迭出,如1242年的冰湖之战和骑士团在坦能堡的惨败,不过焦点仍在于它年复一年地维护领土控制权、抗击敌人小股骚扰劫掠,并对不信奉天主教的敌人发起圣战的活动轨迹。中世纪德意志十字军战士的生活、信条和行动,以及条顿骑士团500年的历史由此得以生动呈现。
人们为什么会投身于战争,是天性使然,还是受到文化的影响? 战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何种位置? 现时代的战争是减少了,抑或只是改换了面目? 阿扎 加特兼取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的研究成果,站在全球视角,试图捕捉人类文明自早期狩猎 采集者群体到21世纪新安全形势下的战争阴影,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揭示贯穿人类历史的 战争之谜 。
本书利用简牍、官修史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着重探讨了先秦至清代历史中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军事机构、军事理论和战争文化。关注中国古代史不同领域的学者重新检视了军事与法律、政府、史学编纂、艺术、哲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并将军事文化和文人文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展现了长时段历史中两者的互动。一幅中国古代战争与社会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战争从不曾远离,它现身为宏大叙事,接近未尝亲历过它的每个人 除非我们深陷其中,坠入土与血,呼吸最后的呼吸,才有机会近距离一睹它的真实面目 从《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战争,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斯巴达战场;从冷兵器时代的长弓,到迸发金属射流的现代爆炸装置;从无可挽回的致命感染,到战场上的紧急血浆输血 其间,消逝的是无以计数的鲜活生命。 本书巡视了古典时代、中世纪、殖民时代的战场,重新走进美国南北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直至进入21世纪初的战事前线。在战争进程和历史叙事之外,目光凝注在士兵生命的最后时刻。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冲突和战争的深刻敏感的历史,为观察战争行为本身提供了前所未见的视角。书中呈列了千百年来导致士兵在战斗中死亡的诸多细节,以充分的论述提供了对战斗本质、文化差异以及人类本身不变
诺曼底登陆是迄今世界上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规模之大无须多言,但紧随其后的战役之激烈也令人震惊,残酷程度堪比东线战场。随着交战双方伤亡人数激增,盟国和轴心国领导层中的冲突也愈演愈烈,甚至发生了德国军官针对希特勒的暗杀事件。与此同时,法国平民或被困在战场,或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令巴黎的解放蒙上一层阴影。 作为 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战争史声誉 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比弗走访6个国家的30多家档案馆,挖掘出亲身参与这场战役之人的口述和信件。这是本不仅描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德国士兵的战时经历,而且展现了陷入战斗的法国平民之痛苦的历史著作。
本书对上古至五代也即公元10世纪以前中国的军事工程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军事技术总体上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也可以统称之为“军事工程技术”,在古代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武器装备制造技术,一是军事土木工程技术。10世纪以前的武器大体包括格斗兵器(刀矛剑戟等)、射击兵器(弓弩抛石机等)、防护装具(甲胄盾牌等)三类;其他重要装备有战车、战船、骑兵马具、攻守城器械等。10世纪以前军事土木工程的核心内容是筑城,包括城池筑城、野战防御筑城和边防长城。其他重要内容有攻守城作战中的工程作业、军事交通工程(道路、河渠、桥梁)等。本书对这些内容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并把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的发生发展置于古代历史的大背景上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了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战争形态、战争方式演进的交互关系,中国古
兵书,在我国源远流长、卷帙浩繁。是我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军事斗争的产物,又对人类的军事斗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4年6月,近三百万盟军登陆诺曼底,成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9月,计划空降阿纳姆大桥的市场花园行动虽然失败,但西线德军已逐步陷入绝境。12月16日,希特勒发起了他的 最后一搏 在比利时、德国、卢森堡三国交界处的阿登地区集中兵力发动反攻,以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并试图制造第二个 敦刻尔克撤退 。 误以为德军再无力发动战略进攻的盟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部分士兵被德军的攻势击溃,或逃跑或投降,但更多的士兵英勇坚守,顽强抵抗,迟滞了德国人的进攻。在绝望和复仇的驱使下,再加上严酷的冬季气候,阿登战役的残酷堪比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盟军和德军均在此战中伤亡近十万人。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 比弗以天为单位,极其细致地描述了这场最终压垮德国国防军的惨烈战役。
Ta 152, 二战 德国空军的最后一代单发活塞战斗机。作为福克-沃尔夫公司经典战机Fw 190系列的终极升级型号,Ta 152集各种最先进技术于一身。被媒体广泛誉为 活塞战斗机的巅峰 。最后由于各种因素,这个型号只生产了很小数量,执行了极为有限的作战任务。本书从时代背景、研发过程、技术手段、战机性能、战机操作、参战情况、涂装等方面对这款战机作了详细的介绍。书中附有大量图片,包括飞机剖面图、设计线稿、零部件图等,方便读者更加清晰了解战斗机。书稿文字流畅、资料详实,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
获奖历史学家沃尔多 海因里希斯(Waldo Heinrichs)和马克 加利基奥(Marc Gallicchio)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里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 本书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这部军事史巨著评估了发动全球战争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为取得成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日记卷共3册)》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点项目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之一卷,通过收录已经公开发表的红军长征亲历者的日记18篇,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各方面军的行军路线、战役战斗、取得的成就及历史意义等。
攻击王牌军——第2军:前身为北伐时蒋介石亲兼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该军兵员充足,全部为美械装备,以善于攻击驰名。 “广西狼兵”——第7军:号称“钢军”,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看家部队。擅长山地作战,以近战夜战出名,战斗力相当强,战术也很灵活,作战勇悍,有“广西狼兵”之称。 精锐种子军——第18军:建军较早、实力*、名将多,是国民党军老牌劲旅。该军先后产生了国民党军5个一级上将、4个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1个空军总司令、1个勤联总司令、20多个军长,号称“种子军”。 攻守双料军——第25军:从杂牌打出的王牌军。能攻善战,将领凶悍。是国民党军内战主力,配备快速纵队,火力强大、凶猛。 铁甲机械军——第5军:抗战期间的机械化军,嫡系中的王牌。指挥官几乎都是黄埔毕业生。部队兵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