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内容涉及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论点精辟,堪称中国古代的智谋经典。全书共分六章,仅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校和精准的翻译,并根据原文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析,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和生动、诙谐的漫画故事,让读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愉悦的心情。
本书按字母顺序介绍了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主要术语,同时基于如下原则:哲学家只有在他自己的语言、他自己的词汇或他挪用的共有词汇中才是可理解的。柏格森词汇的三层意义对应着本书各词条中所区分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定性的,它将从其本身并通过与这样被定义的其他一些概念的意义的关系而被理解;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性的和批判性的,它将使每个术语融入一种有关学说关系和理论关系的网络;第三个层次将每个概念引入一种有强度的发展中,这一发展是柏格森哲学思想的真正元素,也许根本就是哲学思想的真正元素。无论是哲学研究者还是入门读者,均可通过本书准确把握柏格森思想的核心脉络。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 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 《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 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关系的真谛:做人、交友、处世》由(印)克里希那穆提著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文风、马克思主义文风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内涵及其演变做了富有意义的探索,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历史的梳理和分析,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几个阶段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风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还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的故事吗? 唧唧看上去能及时地跟上变化的脚步,找到自己的方向。 而哼哼则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又孤独又沮丧。 哼哼也想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可是他根本不知道要从哪里下手。 唧唧走出去找到了新的奶酪。 他顺应着变化,勇敢面对变化,并且成功了。 而哼哼依旧十分迷茫和困惑。 我们都想知道,哼哼究竟走出迷宫了吗? 故事还没有结束…… 哼哼从生气、懊恼、后悔到出发行动去寻找奶酪, 他最终走出了迷宫,而且发现了观念的力量,找到了能让他走出困境的真正的方法。 《谁动了我的奶酪?》帮助几千万读者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 《谁动了我的奶酪2》将进一步引导你更快、更好地调整自我、从容适应和应对变化,改变命运,从而拥有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哲人咖啡厅:黑格尔历史哲学》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主题,选编了《历史哲学》、《历史中的理性》、《哲学史讲演录》和《精神现象学》中的相关内容。考虑到文本的逻辑性、思想性和可读性,译者为书中的各个部分拟加了小标题。
《胡塞尔现象学》是目前国际现象学领域最为活跃、最为前沿的现象学家丹·扎哈维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作为导论不失其深刻,同时又很适合研究者和高阶爱好者,是一本既专业又易读的胡塞尔思想概述和导论。扎哈维以清晰的框架,阐述了胡赛尔的早期意向性、中期先验现象学与后期时间性和生活世界等思想,从胡塞尔哲学的整体出发,抓住胡塞尔在各个阶段的哲学中心,并阐述其中的连续性,分析胡塞尔与德国古典哲学和后期现象学家的思想关系。阅读此书,可以看出胡塞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弗雷格的相似之处及其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思想的启发。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这是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平实、流畅的文字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适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党政工作者,国际政治、国际共运、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研究者和学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本书由王伟光编写。
郭金明主编的《自然辩证法实用教程》内容分为八章,分别是:绪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技术观、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以及自然辩证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绪论介绍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概念、性质和历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介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介绍科学的本质和特点、科学知识的构成以及科学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介绍科学的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介绍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以及技术的生产过程;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介绍技术发明的方法和技术创新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介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自然辩证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主要探讨自然辩证法教学实践如何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
本书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对山东省各地民间故事进行深入介绍,内容翔实,语言通俗,一方面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对山东不同地区民间文学故事进行生动而直观的呈现,体现民间故事的源远流长与蓬勃生机;另一方面结合现实生活,展现各地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同时充分展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以民间文学体现文化自信。在内容上突出历史的延续性,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东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房香荣著的《行政法学视角的马克思法哲学研究》旨在从行政法学的视角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进行研读,探究、挖掘马克思文本中的法哲学思想,将其丰富的法哲学思想运用到中国的法学建设实践中,具体到部门法学尤其是行政法学研究中。这是行政法学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需要,也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外化为具体的实践、实现自身理论价值的需要。行政法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部门法学学科, 应该加强法哲学层面的研究,而中国法学又具有“正统的马克思法学血统”,马克思行政法哲学的研究也就立足当然了。本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这样的考量、这样的视角来探索马克思法哲学体系,以此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行政法体系的构架。透过马克思法哲学绚丽的学术画卷,期许能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挖掘、梳理其中蕴含的能够支撑行政法治体系建构的法哲学思想,彰显马克
一代名刊《新青年》,不仅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重击了传统封建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而且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进而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这是该刊*突出的两大功绩,学术界往往将前功和后绩分开来研究。本书则将其作为整体来探讨两者的关系,试图回答该刊到底怎样从一个文学哲学刊物转为中共党刊的,并从中梳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动因、过程和影响。另外,还将《新青年》与同时代刊物《星期评论》《共产党》月刊进行比较,尝试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展现《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之特质。
在恩格斯众多的书信中,精选了他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20多封书信,比如,《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4月12日)、《致保尔·恩斯特(1890年6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保尔·拉法格》(1890年8月27日)、《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等22篇书信,另外附录3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献。这些书信集是学习研究恩格斯思想的重要参考文本,是全面、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替代的重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