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内容涉及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论点精辟,堪称中国古代的智谋经典。全书共分六章,仅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校和精准的翻译,并根据原文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析,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和生动、诙谐的漫画故事,让读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愉悦的心情。
本书按字母顺序介绍了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主要术语,同时基于如下原则:哲学家只有在他自己的语言、他自己的词汇或他挪用的共有词汇中才是可理解的。柏格森词汇的三层意义对应着本书各词条中所区分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定性的,它将从其本身并通过与这样被定义的其他一些概念的意义的关系而被理解;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性的和批判性的,它将使每个术语融入一种有关学说关系和理论关系的网络;第三个层次将每个概念引入一种有强度的发展中,这一发展是柏格森哲学思想的真正元素,也许根本就是哲学思想的真正元素。无论是哲学研究者还是入门读者,均可通过本书准确把握柏格森思想的核心脉络。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 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 《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 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文风、马克思主义文风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内涵及其演变做了富有意义的探索,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历史的梳理和分析,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几个阶段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风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是目前国际现象学领域最为活跃、最为前沿的现象学家丹·扎哈维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作为导论不失其深刻,同时又很适合研究者和高阶爱好者,是一本既专业又易读的胡塞尔思想概述和导论。扎哈维以清晰的框架,阐述了胡赛尔的早期意向性、中期先验现象学与后期时间性和生活世界等思想,从胡塞尔哲学的整体出发,抓住胡塞尔在各个阶段的哲学中心,并阐述其中的连续性,分析胡塞尔与德国古典哲学和后期现象学家的思想关系。阅读此书,可以看出胡塞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弗雷格的相似之处及其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思想的启发。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这是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平实、流畅的文字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适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党政工作者,国际政治、国际共运、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研究者和学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本书由王伟光编写。
郭金明主编的《自然辩证法实用教程》内容分为八章,分别是:绪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技术观、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以及自然辩证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绪论介绍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概念、性质和历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介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介绍科学的本质和特点、科学知识的构成以及科学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介绍科学的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介绍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以及技术的生产过程;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介绍技术发明的方法和技术创新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介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自然辩证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主要探讨自然辩证法教学实践如何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
在恩格斯众多的书信中,精选了他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20多封书信,比如,《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4月12日)、《致保尔·恩斯特(1890年6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保尔·拉法格》(1890年8月27日)、《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等22篇书信,另外附录3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献。这些书信集是学习研究恩格斯思想的重要参考文本,是全面、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替代的重要文本。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 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 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问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未充分展 开,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和详尽论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以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和严密的逻辑,建构了一 个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三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体系,是作者杨耕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的新成果,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的新趋向。
《成人之道(中国传统礼仪及其道德教育功能研究)》从传统礼仪的基本内涵、传统礼仪的道德意蕴和基本特征、礼仪与道德的内在联系、传统礼仪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传统礼仪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转化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分别从话语政治学、资本主义批判逻辑、政治策略的落脚点以及整体历史认识论角度来叙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这些转向涉及一般研究所称的 霸权转向 、 空间转向 、 文化转向 等现象。从逻辑上和历史表现上审现这些理论,既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又有助于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 *基本、*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其理论含量大,知识点多。为了便于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课程特点和主要内容,焦成焕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与辅导》按 内容提要 习题练习 案例分析 经典选读 参考答案 五大板块编写,这将*有利于学生的课外练习。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与辅导》也适合作为备考研究生的参考书。
一代名刊《新青年》,不仅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重击了传统封建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而且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进而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这是该刊*突出的两大功绩,学术界往往将前功和后绩分开来研究。本书则将其作为整体来探讨两者的关系,试图回答该刊到底怎样从一个文学哲学刊物转为中共党刊的,并从中梳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动因、过程和影响。另外,还将《新青年》与同时代刊物《星期评论》《共产党》月刊进行比较,尝试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展现《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之特质。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基础,从伦理价值维度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演变,进而追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走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赋有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一本专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配合四史学习,我社出版《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一书,主要面向党校学员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拟采取我国古代学者为经典注疏的方式,逐段逐句对这部著作进行解读,重点介绍其历史文化背景、思想脉络、基本原理以及后人的研究成果。
《未来思想导论》是希腊裔法国哲学家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专享一部用德文写就的著作,汇集了作者1956—1966年用德文所做的论文、演讲、提纲、文本和谈话。作者遵循海德格尔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对于阐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以后期海德格尔哲学为资源,试图通过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建构一种创造性的对话,阐发一种从二者而来并超越二者的哲学。这种名为“未来思想”的哲学,通过对作为游戏和行星性技术的世界现象的道说,展开一种与世界经验及其实践相匹配的思想。
作为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以其创造的解构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包括性别、法律、文学、政治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他的思想在掀起巨大波澜和争议的同时,也成了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而与此同时,由其创造的“解构”一词,也出现在诸多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之中,成为一种流行风尚。自存在主义之后,鲜有哲学思想能产生这种程度的跨学科吸引力和流行魅力。 在《如何阅读德里达》中,佩内洛普·多伊彻从德里达的著作中选取十段关键文本,逐一进行解读和分析,提炼和拆解德里达思想的关键概念,以向普通读者展示德里达的魅力与重要性。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