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今天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 教条 ,跟随杨照,真正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对今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作者从《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日本著名哲学家广松涉的力作《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地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 从什么时候开始 及 具有怎样的构图 两大问题展开,被学界称作 马克思主义三部曲 。本书内容为三部曲的后两部,旨在勾勒马克思主义如何全面超越 人文主义VS 科学主义 的近代哲学的地平,构筑 能知 能动 与 所知 所动 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地平,立足 历史 之中 存在 的人的视域,透析由原始物神崇拜所衍生的将 关系 看作 物 的 物象化 ;从辩证法、异化论、国家论和历史论的维度,梳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的继承关系,批判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既有理论,立体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构图。
《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展现了阿多诺的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即否定的辩证法。本书试图克服哲学史上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传统,克服从人类文明的根基上就已经出现的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形而上学。这个形而上学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阿多诺试图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这种形而上学。这对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深入批判海德格尔哲学,批判各种形式的观念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书立足于《巴黎手稿》展开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早期马克思的新解释,即马克思是在《巴黎手稿》中完成了从早期马克思向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转变。这一新解释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极具创新性,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本书研究过程中吸收了目前国际上*的文献学和手稿研究成果,对于国内的手稿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已经引起反响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精写。秉承着 面向实事本身 的现象学精神,《回到马克思》以MEGA 2 文本为依据,以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为重要源头,对马克思一生的哲学研究及其变迁进行了抽丝剥茧、不屈不挠的哲学努力,还给了读者一个活色生香的原生形态中的马克思。同时,本书也概要介绍了作者《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和近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和的成果。本书一改艰涩难懂、非行家无以入门的学术脸孔,以流畅漂亮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引领读书人一步步地迈入精彩的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精神世界。 神会马克思 因此得名。
马克思的思想超越时代,但直接阅读马克思的著作、领悟马克思的思想往往具有一定的门槛,那么阅读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著作不失为接近这位伟人、进入其哲学殿堂的有效途径。 本书作为 开放马克思主义 倡导者、《争鸣》(Arguments)期刊主编阿克塞洛斯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专著,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具有较大影响,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在阿克塞洛斯的笔下,马克思是一个技术思想家:他宣告人们能够通过征服世界而超越自我异化;他指认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并不是希望人们摆脱现代技术,而是想使技术摆脱掉一切使它变得非人性的东西,从而将技术自身的力量和人类的力量解放出来。 本书旨在发掘和触及马克思思想的中心,发现贯穿他所有作品的思想脉络。此外,本书也是阿克塞洛斯建构自己的原创性哲学思
本书以 辩证法的真实根基 为突破口,对马克思辩证法作出了创新性的阐释,阐发了其生存论基础、理论内涵、理论根据和哲学史前提,以现代哲学的发展为宏观背景,探讨了马克思辩证法与现代西方哲学辩证法研究的对话和沟通途径,阐发了马克思辩证法对于解决当代哲学内在矛盾、推动哲学未来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在当代思想史的地图上,多条线索都指向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联邦德国的一个理论运动,这就是由阿多诺的弟子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等人开拓的 新马克思阅读 (Die Neue Marx-Lekt re)运动。新马克思阅读这一理论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孕育中破茧而出,其主要理论研究对象,就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特别是价值形式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对资产阶级国家研究的 国家衍生 (Staatsableitung)论争。围绕着以上主题,在联邦德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及整个70年代,一大批年轻学者聚拢起来,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两个中心。发生在德国的这一直接面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已经在欧洲学术界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史事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恩格斯 反杜林论 研究读本》梳理了《反杜林论》的创作背景及写作过程,简要考证了《反杜林论》版本流传史,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该文本的解读结论,进而解读了《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重点解读了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 科学 规定,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思想要义。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书中选编了《反杜林论》的三篇序言、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至四节 暴力论 部分以及社会主义编第二节 理论 部分,同时附录了国外学者关于《反杜林论》的五篇文献,以方便读者阅读原始文本与相关解读文本。
西方马克思学 是相对于 苏联马克思学 而言的一个概念,即 西方 的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区别,也有交叉。 西方马克思学 完全是中国学者独立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本书对西方马克思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具体地分析:(1)导论:马克思学的缘起;(2)章:西方马克思学的马克思传记写作;(3)第二章:西方马克思学的马克思书志与辞典编撰;(4)第三章:德语世界马克思学的形成和发展;(5)第四章:法国马克思学的形成和发展;(6)第五章:英语世界马克思学的形成和发展;(7)第六章:意大利马克思学的形成和发展;(8)第七章:西方马克思学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另外,本书另附索引,方便读者阅读;装帧精美,注重阅读感受。
本书主要研究对象美国学者朱迪斯 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是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她的身体政治学以主体形成理论为主线,对性与性别的关系、精神形成与权力的关系、性别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巴特勒对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政治运动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其主体理论也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作为一部系统的创新性文本解读著作,对于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文本背景、思想背景与写作背景进行了详细考证,对于其国内外版本、翻译以及传播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呈现了国内外对于该著作、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本书对该著作的基本内容以及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提炼、分析与研究,并对该著作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时代解读。对于研究《历史学笔记》中的哲学思想、史学意蕴以及中国现实问题的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将澄清蒲鲁东的思想原貌、厘清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概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 黄金时代 、总结蒲鲁东的经济哲学观作为理论前提。书中就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论战中涉及的主要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通过这种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交织,呈现马克思对其新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邃思考、系统整合、深刻阐释的过程,并基于此将《哲学的贫困》置于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中及其同时代的思想图景中进行重新定位,阐释它的当代实践启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第2辑) 围绕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选取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代表了目前国内哲学研究的主干力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生存论研究》先从澄清相关重要概念入手,进而考察了西方哲学实有论的传统,厘清各个时期重要哲学家的观点及思想演进。同一般哲学专著不同,作者并没有满足学术的架构,而是以第三章开始转入在当代生活语境下扩展和深化生存观念,并将之置于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对话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生存论的现当代转型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本选题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进行了详细地梳理,追本溯源、细致分析,并对存在论各流派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评析和批判。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论领域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时代感。
本书以研读 经典文本 现实逻辑 为基础,从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演进、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方面,从学理学术上系统分析研究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这一基础性问题,厘清马克思的哲学观,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与历史命运。本书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861 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资本论》的形成过程乃至在整个马克思的理论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及写作结构演变的过程,确立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广义剩余价值理论等。本书结合文本,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对《1861 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背景、写作与传播情况、中外研究状况以及主要内容做了研究和介绍,以揭示马克思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讲稆原傻
作为人的现实生活,日常生活与人之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不仅提供和创造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也引领和塑造着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获得意义与价值的重要生活样式,更是人的存在本质、价值追求乃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反思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日常生活世界作出的抽象理解,构建了马克思关于日常生活理解的基础理论框架,阐释了马克思关于日常生活现代性处境的基本理解,分析了当代人日常生活的异化状况,提出超越日常生活异化,摆脱生存困境仍需回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明的能够引领新的生存方式的生活方向,构建一种自由个性的日常生活样态。本书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省思日常生活的现代性处境,推动当代日常生活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著作,其*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青年黑格尔派政治维度以及19世纪早期德国的政治和文化思潮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新的阐释。不同于将19世纪30年代青年黑格尔派的纯宗教话语与40年代的社会政治话语硬性区分开来的传统做法,本书把马克思、费尔巴哈、甘斯、契希考夫斯基、赫斯、斯特劳斯、海涅、卢格等人物,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运动和德国的 实证哲学 ,放在一个相互粘连的关系系统中加以整体性考察和论述,揭示了19世纪30年代青年黑格尔派的神学、政治和社会话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解读这个时期的欧洲思想运动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角。
本书主要讨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通常也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文后以《大纲》代称)也是如此。如今我们不能试想一个没有写作《大纲》的马克思,就如同我们也已经不能设想一段不存在《大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般。在这一文本写作和形成1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和进一步探索它的理论效应史,重温它的内在价值与魅力,继而为我们理解当代语境下《大纲》的地位和理论观照现实之可能性提供一种基础性的视角。通过概览《大纲》的传播与流传史,我们发现了一种有效且有趣的途径:回到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终结之后的20世纪70年代,借助斯图亚特 霍尔、安东尼奥 奈格里和卡罗尔 古尔德这三位关注到《大纲》、却又以各自风格迥异方式进行解读阐释的新左派思想家的阅读,分别展示经由文化研究、政治性解读和
马克思政治哲学既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考察政治问题的方法论。本书从政治哲学在整个马克思思想中的理论定位入手,阐释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方法论特点和当代价值。第一,马克思既不是功利主义者,也不是一般道义论者,他的政治哲学建立在历史主义道义论的基础之上;第二,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特别是市民社会的批判,指明了一种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政治哲学方案;第三,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是兼容并超越了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第四,以正义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发掘与建构,而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这一理论的当代建构提供了现实基础。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书籍,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拥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20章最后补充了“政治哲学”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本书主要研究利奥塔这位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早中期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及其转变的过程,从二战后到1970年代这段期间里,利奥塔的思想经历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思想的转变。利奥塔首先是从萨特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解释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也就是试图在苏联马克思主义之外寻找资本主义批判的道路,此时现象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利奥塔那里微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法国历史和思想情境的研究和对利奥塔文本的细致考证的基础上,说明利奥塔如何在动荡的现实和思想潮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后现代思想,与此同时,他又如何一步一步地远离他一开始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
本书详细梳理了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发展历程、总结其走向终结的原因和教训;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革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和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拓展性地介绍了拉美 21世纪社会主义 ;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总结和横向的国际比较,找出其中的历史规律和普遍规律,并将其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以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