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代表作,也是21世纪中国思想领域的扛鼎之作,出版二十年来在国内国际人文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迄今已有英文、韩文(全译本),及日文、意大利文等多语种译本。 作者以 现代中国的形成 为核心关切,以 知识考古 为方法,从观念史与社会史互动的双重视野中,追索现代中国认同的思想脉络与形成机制。全书两卷四部,每部分别以 理与物 、 帝国与国家 、 公理与反公理 和 科学话语共同体 等为论题,试图追问:宋明时代儒学的天理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历史动力是什么?清代帝国建设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晚清思想对于现代性的复杂态度能够提供给我们哪些思想的资源?现代中国的知识体制是如何构筑起来的?现代公理世界观与天理世界观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的是关于什么是 中国 ,什么是 中国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思想高峰,其文本及思想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开展。本书所用《庄子》原文,依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吸收王孝鱼校正本成果。设计解题、释义、绎文三项:解题,用来释篇名、揭大义、明统绪、章源流;释义,用来析章句、通故训、解文法、言章旨;绎文,用来籀古聱、理文势、求雅驯、便今读。前贤旧说择善而从,间下己意。本书以《庄》注《庄》,务求纯粹,力图揭示庄子的思想体系和人生智慧,并阐释其归趣难求而味之无极文章风格。书后附录《“天籁”解——生命的自然本质与庄子的生存焦虑》,深刻阐发庄子的思想开拓。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良知”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有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中华道文化的精髓是丹道文化,虽然自古有无数道书丹经,但都隐喻难知。《西游记》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阐述丹道养生文化,又是另一种隐喻。两者皆难知之。而现代人的认知方式、结构、内容、表达都与古人不同,因此解读《西游记》的丹道含义就要求解读者不仅要对中华传统丹道养生文化有深厚的积淀,同时还要对《西游记》文本所隐含的丹道意象做出准确的解读,并与传统丹道文化做出关联性解读。《西游丹旨》是以现代人的文化视角,运用现当代人能够理解的理论架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释《西游记》所蕴含的传统丹道养生文化。便于当代读者理解和认同。是依据传统丹道养生文化,运用现代文化的理念和语言对《西游记》的解构与重构。《西游丹旨》重点阐述《西游记》与丹道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即《西游记》的演义过程与丹道修持程序之间的对应
《孟学思想史论》卷二沿着历史与思想的双重脉络,批判性梳理了荀子、朱子、王阳明、黄宗羲、戴震、康有为等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孟子思想的研究,探讨了他们对孟子思想的推衍与争辩、解释与发展,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思想史意义与诠释学内涵。在书中,作者不仅考察了孟子诠释学的政治学、生命诠释学等面向,还回顾了中外学术界近百年来的孟子学研究论著,辨明了孟学诠释史所见的一般方法论问题,展望了孟学研究的新课题及未来道路。
传统的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史当然的核心和逻辑主线,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的孔子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中 核心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奠基人。这个观点似乎是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史的常识性结论。而本书则持否定的意见,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奠基人是董仲舒,董学才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真正基石,董仲舒与汉武帝根据董学创立了新的 意识形态,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公羊模式”,革命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使中国文明发生了质变,也就是说,董仲舒才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奠基人,董学才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明的主体和主旋律。本书的主题是对董学,即董仲舒的哲学体系,和孔学,即孔子的思想,进行唯实比较,本书以两者的观念事实为基础,辨明两者是本质上 不同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良知”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有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 的 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 均具有不可动摇的“ 经典”地位。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古代诗意散文集。 本书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特别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清儒学案》仿《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体例而略有变化,无论是之前的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唐鉴《国朝学案小识》等,还是之后的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与之相较,《清儒学案》的内容都 为丰富,取材 为广泛,体例也 为严整, 能全面反映有清一代的学术成就。此书有文楷斋刻本,中国书店1990年曾据以影印出版,惜字小而漫漶。今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校点。底本缺页,则补以中国书店影印本。遇文字有疑问者,则核对所引原书,究谬补缺。校点工作由李畅然、张丽娟、王丰先、沙志利合作完成。校点者都具有丰富的古籍整理经验,校点水平较高。
《十三经古注》共254卷,包括《周易》十卷,王弼、韩康伯注;《尚书》十三卷,孔安国传;《毛诗》二十卷,毛亨传,郑玄笺;《周礼》四十二卷,郑玄注;《仪礼》十七卷,郑玄注;《礼记》二十卷,郑玄注;《春秋左传》三十卷,杜预集解;《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何休解诂;《春秋谷梁传》二十卷,范宁集解;《孝经》九卷,唐玄宗注;《论语》二十卷,何晏集解;《孟子》十四卷,赵岐注;《尔雅》十一卷,郭璞注。上述十三部经书,是儒家经典最重要的部分,而所附汉晋古注也已成为经典的一部分。本书为影印民国年间中华书局刊《四部备要》本。全书用聚珍仿宋板排印,版式悦目;经文和注文皆有断句,可以诵读。各册前新编目录,篇目查检方便。
金岳霖先生是我国 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是 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深入研究逻辑哲学,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还融会中西文化的意蕴,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为核心, 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自己的形上哲学体系,被誉为“中国哲学 人”。本次结集出版的《金岳霖全集》比较完备地搜罗了金先生一生的学术著述,包括《逻辑》、《论道》、《知识论》、《罗素哲学》及一大批文章、讲演、回忆录及英文论著等,共六卷八册,具体是: 卷为《逻辑》及相关论文;第二卷为《论道》及相关论文,第三卷(上、下)为《知识论》及相关论文;第四卷(上、下)为金岳霖1949年以后的主要著述,包括《罗素哲学》和大量论文;第五卷为金岳霖先生所发表的英文论著;第六卷为金岳霖
本书是作者从近40年公开发表的系列学术论文中精选出80篇文章组成的论文集,分为上下卷,共分为六大部分内容:“儒道渊源与思想综论”,侧重于探讨儒道文化渊源,综合考察儒道的一些思想特点;“易学与道教思想建构”,以基本概念、信仰特点、修行要领为切入点,考察易学与道家道教思想建构的关系;“道门人物与经典的易学内蕴”,就具体的道教经典、人物生平事迹、著述考察易学思想的影响;“大道哲学与养生研究”,论述道家与道教哲学的内涵、特点,考察道家道教养生文化的思想底蕴;“儒家学派与经学思想”,选择儒家学派中一些人物著述,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经学思想或受到经学影响的情况;“道教文艺与审美境界”,从审美角度,审视道教人物在诗词、曲艺、小说、戏剧等方面的创作,分析其思想表征与艺术特点。
《儒藏(精华编三七)》收录《周礼疏》卷一至卷三十二,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周礼》旧题《周官》,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王莽时《周官》列入礼经,易名为《周礼》,历代经学大家皆有注疏,其中以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为有名。《周礼》传为周代行政纲领,后代统治者多有师法,于今政府组织架构亦不出于此框架之外。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在数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甚至在中华文明发展早期,实际作为一种法律规范,深入到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礼”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符号”,对《周礼》等礼类原始文献的整理是传承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基础。《周礼疏》是三礼文献的经典之作,此前虽有整理本,但存
《四书集注大全》在《儒藏》(精华编)中分为114和115册,此为114册。《四书集注大全》沿用朱熹后学惯用的集疏体,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某家宋元人注为主,采注者其他说解以及其他学者的说解为疏,保留了大量宋元朱熹后学的经说和思想资料,对明人士风有正面影响;由于四书在科考中具有崇高地位,士人从《四书集注大全》中学习程朱理学的理念和话语,参照它来撰写科考文章,故《四书集注大全》不仅屡被翻刻,还屡被后人模仿体例增补说解,直接影响到明清四书讲章的编纂,是对后世的影响 广泛深远一部四书类典籍。 此次校点《四书集注大全》,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内府刻本为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为校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残稿本(简称稿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