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代表作,也是21世纪中国思想领域的扛鼎之作,出版二十年来在国内国际人文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迄今已有英文、韩文(全译本),及日文、意大利文等多语种译本。 作者以 现代中国的形成 为核心关切,以 知识考古 为方法,从观念史与社会史互动的双重视野中,追索现代中国认同的思想脉络与形成机制。全书两卷四部,每部分别以 理与物 、 帝国与国家 、 公理与反公理 和 科学话语共同体 等为论题,试图追问:宋明时代儒学的天理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历史动力是什么?清代帝国建设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晚清思想对于现代性的复杂态度能够提供给我们哪些思想的资源?现代中国的知识体制是如何构筑起来的?现代公理世界观与天理世界观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的是关于什么是 中国 ,什么是 中国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
中华道文化的精髓是丹道文化,虽然自古有无数道书丹经,但都隐喻难知。《西游记》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阐述丹道养生文化,又是另一种隐喻。两者皆难知之。而现代人的认知方式、结构、内容、表达都与古人不同,因此解读《西游记》的丹道含义就要求解读者不仅要对中华传统丹道养生文化有深厚的积淀,同时还要对《西游记》文本所隐含的丹道意象做出准确的解读,并与传统丹道文化做出关联性解读。《西游丹旨》是以现代人的文化视角,运用现当代人能够理解的理论架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释《西游记》所蕴含的传统丹道养生文化。便于当代读者理解和认同。是依据传统丹道养生文化,运用现代文化的理念和语言对《西游记》的解构与重构。《西游丹旨》重点阐述《西游记》与丹道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即《西游记》的演义过程与丹道修持程序之间的对应
本书对唐前孟学史展开系统研究,分为“战国孟学史”、“秦汉孟学史”、“魏晋南北朝孟学史”三编,共十五章。研究在穷尽式梳理唐前孟学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社会思潮,从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文字等角度,分析各个时代对孟子天道观、心性论、仁政观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评述孟子学说在每个接受者身上以及每个阶段的传承与改造情况,客观还原孟学在当时的存在状况,并对传承与改造本身作出评价。研究还概括了孟学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了孟子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演变以及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制言》,章太炎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会刊,一九三五年创刊于苏州,原名《制言半月刊》,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编,章太炎主编;一九三九年第四十八期起更为《制言月刊》,改由上海制言月刊社编,期数致前。 《制言》创刊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初为半月刊,其主旨是研究国学。“制言”之谓,取自《曾子,制言》。太炎先生《发刊宣言》阐述其办刊初衷:“以地址有异,且所召集与会者,所从来亦不同也,口有不尽,更与同志作杂志以宣之。宵际是试图以杂志的形式,弥补谜学的不足,同时也是借助杂志的传播,使囹学会成果播,影响更为显著。该刊栏日设论著、札记、文艺、前贤遗着等,主要刊登章氏国学讲习会会员文章,太炎先生除董理国学会事务外,更不时为该刊撰写文章。
此次整理点校《马一浮全集》,在浙江古籍出版社与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虞万里、丁敬涵、马镜泉、楼达人等校点的《马一浮集》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版基础上重新编辑校点,在遗著分类、分卷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收集的马氏遗着较前集增加了约三十万字,并增补了五十余万字的附录。参校有台湾广文书局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初编》、同社一九九八年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续编》、二〇〇二年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三编》。 本书按马一浮著作性质分为语录、文集、诗集、杂著、辑佚五大类,编为五册,并搜辑评论马一浮生平、著述与思想成就的论著编为“附録”一册,合为六册。其中第五册《辑佚》,收录有以往从未刊行的马一浮手抄汇辑《越纬》《马纪》《马氏艺略》《马氏遗文》《马家诗传》《马藏》《马氏稽灵渊》等
本书对唐前孟学史展开系统研究,分为“战国孟学史”、“秦汉孟学史”、“魏晋南北朝孟学史”三编,共十五章。研究在穷尽式梳理唐前孟学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社会思潮,从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文字等角度,分析各个时代对孟子天道观、心性论、仁政观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评述孟子学说在每个接受者身上以及每个阶段的传承与改造情况,客观还原孟学在当时的存在状况,并对传承与改造本身作出评价。研究还概括了孟学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了孟子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演变以及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论语歧解辑录》汇集汉代至当代有关《论语》解释的分歧,从数百种《论语》注释专著、数百篇《论语》研究文章中摘取歧解材料,比较选择,条理编次,建立了一个丰实的《论语》歧解资料库,有助于初学者开阔眼界,发现问题,启迪思路;便于专业研究者了解历代《论语》研究者的观点、方法及学术风格,广泛占有争议资料,易于征引;广大教师讲授《论语》时亦可借助此书大大丰富课堂内容。 同时,本书把古今历代对于《论语》理解的分歧全部展示出来,即提出问题,学术界可就此有针对性的广泛讨论,并通过讨论逐步消除分歧,解决问题,趋于认识的基本一致,以使《论语》的真髓得以正确地、世世代代地传播。《论语歧解辑录》的出版,极大的方便了专业学者的《论语》深入研究及普通读者日常经典研读,其久远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研究价值,大可
《诗经》是一部亘古传颂的诗歌总集,两三千年来一直是读书人的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涵盖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丰富多样的民情风貌、典章制度、礼乐规范等,反映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各种面相。它不仅在中国文学 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 也具有难以估量的伟大价值,有的西方汉学家甚至称它是“古老东方知识的百科全书”。《诗经全本新绎》对《诗经》进行了全新注译评析,注释力求简明 ,翻译贴近原文韵味,新绎诠解,兼采众说、折中异同,同时,还收录了《诗经》品物图,涵盖动植物、器物、宫室、天文等,使得这部传诵两干五百多年的诗集增添不少阅读的兴味,不论是欣赏或研究,都 参考价值。
本书系畅销书《换个方法读〈内经〉》(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亲自作序 )的第三版,分为素问导读和灵枢导读上、下两卷。全书新增《内经》原文和难点、疑点注释,并按题解和核心解读对中医经典《内经》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独特解析和深入导读,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博大精深的医理及其 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读者通过本书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热爱中医, 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赏析。
《中国哲学原论》共六卷,包括《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三卷)和《原教篇》,不以个别哲学家为对象,而是以若干名辞与问题为研究中心,贯论中国哲学。重在探寻中国哲学问题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进而引绎其涵义,观其涵义演变,并以此彰显思想义理次第孳生之原。全书本哲学以言哲学史,又本哲学史以言哲学。本书是《中国哲学原论》之第二部,主题为“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全书纵观中国哲学全史,扣紧“性”这一核心问题,次第展示中国先哲言人性的种种义理及其所成的义理世界,以论述二千余年人性思想的发展,内容及于先秦、汉、魏之人性论,隋唐佛家之性论,及宋明之心性论等。
《儒藏》(精华编)第二二二册,收集部宋代文集一种,即李纲《梁溪先生文集》。李纲(1084—1140)字伯纪,祖籍福建邵武。自其祖始居江苏无锡。无锡有梁溪,因以为号。李纲中宋徽宗政和二年进士。靖康元年金兵入侵汴京,组织东京保卫战,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排斥。宋高宗即位,首召为相,但在位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十年病逝,追赠少师。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著有《梁溪集》、《易传》内外篇、《论语详说》等。《宋史》有传。 李纲作为两宋之际的重要人物,其文集是宋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李纲集此前有点校本,但已不能 满足当今学界研究的需要。此次重新整理,以上海图书馆藏清刻本《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为底本,用以对校的版本包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图书馆藏宋
《诗经》是一部亘古传颂的诗歌总集,两三千年来一直是读书人的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涵盖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丰富多样的民情风貌、典章制度、礼乐规范等,反映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各种面相。它不仅在中国文学 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 也具有难以估量的伟大价值,有的西方汉学家甚至称它是“古老东方知识的百科全书”。《诗经全本新绎》对《诗经》进行了全新注译评析,注释力求简明 ,翻译贴近原文韵味,新绎诠解,兼采众说、折中异同,同时,还收录了《诗经》品物图,涵盖动植物、器物、宫室、天文等,使得这部传诵两干五百多年的诗集增添不少阅读的兴味,不论是欣赏或研究,都 参考价值。
《顾净缘著述集(1-6)》收录了顾净缘一生讲述和翻译的各类学术研究专著等。著述部分主要是包括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宋明理学与古典艺术等方面,翻译作品涉及印度和日本哲学方面的论文。其中对于印度哲学和儒家经典的研究,有非常独到之处,受到当时中外学术界的好评。
清代易学极有成就,但对清代易学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胡煦的易学著作及其思想亦长期被忽视,整理出版胡煦《 函书》,对于加强胡煦易学思想的研究,开拓清代易学研究的视野,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易学典籍选刊: 函书(附卜法详考等四种)》四册,包括《 函书》五十二卷,内容分为《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包括《附编》四种,即《卜法详考》四卷、《葆璞堂诗集》四卷、《葆璞堂文集》四卷、《召对录》两篇;包括有关胡煦生平的若干资料。目前所见《 函书》版本有两种:一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葆璞堂刻本,一为四库全书本,两者有较大区别,且各有错讹,整理者仔细加以对校,并参考历代多种易学著作加以校勘标点,形成了此一较完善的整理本。
李泽厚最负盛名的中国思想史论三书,曾在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下,提供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范式变革,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过深远影响。三书在极大的时间跨度上描绘中国思想的嬗变历程。从孔子仁学为始,论说先秦至明清各种思潮、派别和人物,构拟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而由古入今,以革命与改良为视角,细析近代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的思潮与人物,历数“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探寻未来道路。李泽厚将“中国现代化问题”寄寓在自己对整个思想大历史的论述中。他以思想介入历史,又以历史意识为本,探寻中国人“古今之所壹也”的精神指归,提出了一系列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命题,如“巫史传统”“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救亡压倒启蒙”“西体中用”等。我所讲的中国思想史,
本书试图用标准的心灵哲学框架解读中国心灵哲学,并构建其学科体系,针对中外的中国心灵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基于对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和细致分析,对中国心灵哲学的历史、主要问题、代表性理论、实质、特点和主要贡献,特别是在心理语言、民间心理学、心灵观、心身问题、他心知、自我、自我意识、意向性、感受性质、天赋心灵(心性)、心灵的价值性维度等问题上的建树,分别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蕴涵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竹简文献中的心灵哲学思想作了耙梳和探讨,为心灵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灵哲学是价值性心灵哲学,但也有求真性心灵哲学,其中有一部分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发扬光大,如其包含的反二元论或超二元论思想、非实体主义、非中心主义、宽心灵观、特种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