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是哲学优选的问题,而我又恰好处于这样的生命历程中。按照医生的判断,我随时都可能走人,所以时间很紧迫,也正是因为这种紧迫感,让我觉得我应该跟大家分享我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我以轻松的方式,谈大家一般不愿意谈,但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算是我最后走之前对社会的关怀,还有我的爱。”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30余年的思考
《百年共和之义》初版于甲午战争百二十年之际(2015年),增订本对旧版文字进行了修订润色,另补充了晚近的三篇文章和一篇访谈。 增订本收录作者刘小枫晚近二十年来撰写的有关 共和 、 政治史学 等主题的文章共十三篇(十二篇文章和一篇访谈),按三个专题排列,分别是 引论五篇 、 新中国与政治史学 (含四篇文章)、 开放时代的政治德性 (含三篇文章和一篇访谈)。 这部短论集记录了刘小枫随学界晚近二十年的发展一同成长的文字经历。 增补的文章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中的隐情》,为刘小枫教授为《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而作的专文;《走出伤痕思维》为三联生活周刊对刘小枫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 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下,刘小枫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孟子》位列“四书”之一,长于论辩、文气磅礴,两千年来家传户诵,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句,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樊登博士反复钻研《孟子》多年,颇有心得,成功打造了现象级课程“樊登讲《孟子》”。《人生的底气》以课程为基础,选择与我们的日常最切近的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阐释《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从初心、人生节奏、选择、交友、反思、善念、成长方向这七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修身、为人的智慧,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获得心灵的安顿。
《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是作者近二十年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持续思考与讨论的总结。所谓第一哲学问题,也就是哲学中最基础、最恒常,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那些问题。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沉思篇”,是作者直接面对第一哲学问题展开的思考。下篇为“解释篇”,是在上篇基础上对哲学目前一些最重要的哲学家有关第一哲学问题的思考的分析、讨论与反思。
《论语里的处世哲学》特点: 叩问经典,解读中华民族千年精神之源。 深入浅出,领会孔子思想的意蕴及精神。 结合当下,将论语的处世思维化为今用。
本书围绕《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核心思想,力图解开《道德经》传统解读中存在的谜团,诠释了《道德经》中特有概念的含义,将《道德经》所蕴含的解密世界真相、揭示世界规律、指明人类生存和社会治理道路的要义,一览无遗地展现给读者。 本书用“导读”“译文”“注解”“解读”“小结”五个环节,对《道德经》进行了通透解读。 本书所用的《道德经》以王弼本为底本,比对楚简本、帛书本(甲、乙)、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张镇南本(敦煌五千文)、韩非子本、淮南子本等八种 接近源头的 传本,并参考《庄子》《史记》等古典著作以及其他一百余种《道德经》传本校定而成。
尚秉和先生把古人常用的重要卦象从繁多的典籍中筛选出来,并加以厘订,以便于学者使用时有所遵循。通过对卦象的归纳整理与推洐,提出了完整而详备的卦象说。同时广搜古人筮案,并从学术角度详加考释。通过对象数的阐发和筮法的研究,提出了解《易》的新思路。卓然成一家之言,于象数易学贡献尤大,其成果即体现在《周易尚氏学》和《周易古筮考》中。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汇集了作者郭齐勇十多年来的一部分学术随笔,略可反映作者的现实关怀与终极信念。全书按内容大约可归为四类:“文化守望篇”反映作者对当下社会文化包括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建设性的意见;“教育反思篇”搜集了作者对大中小学教育和文科科研之体制与现状的检讨、省察与建议的部分文章;“人生拾贝篇”是作者读书、生活经历、实践的感悟、体验;“没齿难忘篇”则记录了作者对亲人、师长的缅怀。
青少年亲近哲学,也许就像恋爱一样,是一种本能。当处于这一成长阶段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对世界投以怀疑和好奇的目光,开始去追问“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基于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立足当下语境,本书邀请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担任主讲人,围绕自我、生命、幸福、爱、心灵、科学等经典哲学问题,以情景化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生动的讲述,去回应青少年存在的困惑,开启他们的探究与发问之旅,进而帮助他们跳脱习以为常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让内心变得丰盈而深刻。与此同时,对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这种人生之问或者在长大后的某一时刻重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年人,本书也是一个让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机。
老子,中国古代 的圣哲,他的《道德经》虽然只有八十一章五千多字,但却道出了宇宙的 真理与天地万物的奥妙,内容还涉及修身、齐家、治国、用兵、养生、为学等诸多内容,被称为“国学di一书”。对中华民族魂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妙解、导读与分享》一书以《道德经》原文、妙解、导读、分享和诵读五个部分为架构,结合社会历史,用深入浅出的文字,精炼轻松的语言,妙解《道德经》的思想精髓;独到的导读和分享,亲切有味,娓娓道来,诠释出《道德经》的高等智慧。引导中小学生及广大读者穿越历史时空,走进古代圣哲心灵,获得人生智慧。 《 妙解、导读与分享》中“分享”版块结合历史、现实、人生等多方面,旁征博引,可让学生眼界大开,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书中附赠的诵读音频,可作为中小学生及
新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前所难料的新处境。中国思想界的问题旨趣与研究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在一个 完整的视野里,以 真切的方式重新开展了“古今中西”问题的讨论。 《儒家与启蒙》即是以自己的方式探究了古今中西之辩的思想症结,并从哲学会通的角度加以深入。 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主要线索是启蒙主体性自我扬弃的辩证法。而在以西方古典哲学的方式观察并描绘出现代生活世界本身的政治性之后,被扬弃的启蒙主体性就在本质的政治一维上重新获得了一个体会、进入并激活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道路。作者依据这条道路,分别就启蒙与儒家的关系及其哲学根据做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 版主要收录了作者在新世纪头十年的主要文章。本次再版,作者做了增删,增加了近十年的一些相关文章,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其对
《论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是对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思想文化、治国平天下政治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总结,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哲学 伟大的著作。《论语新绎》参考数种通行版本,从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简析等五个方面,对《论语》作了全新注释、全新翻译、全新评析。注释,要点突出,详略精当;译文,从新视角解释原文,既忠实原意又别有新意;简析,既有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析,也有对历史文化、制度的评析,观点独到,发人深省,旨在帮助读者 轻松地读懂《论语》。
《中国经学史?周代卷》是美国汉学家韩大伟教授多卷本《中国经学史》的 卷。韩教授采用西方经学界的观念模式书写中国经学史,以各个时代开宗立派的大师为中心,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下审视中国经学的传承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周代卷》一共11章,前七章论孔子的经学,后面四章论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曾子、子夏、子思,和孟子、荀子的经学。作者认为,以孔子为中心的周代经学虽然只是中国经学的原始时期,但对整个中国经学史而言具有“原型”意义,是后世经学家推崇和效法的对象。以曾子、子夏为代表的一代弟子忠实地传承孔子的经学,是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门人转录了孔子的口头学说,在传承过程中发挥了枢纽作用。以子思为代表的再传弟子在传承经学时不再局限于忠实地传承,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话阐发六经和孔子,逐渐转向阐释学。孟子的教学情
今年12月在清华举办了 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 ,共有一百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五十多位提交论文,本书是五十多篇纪念论文合辑而成,文集内容主要主题有冯友兰的历史贡献,冯友兰与 清华学派 ,冯友兰哲学思想,冯友兰的生命历程,以及冯友兰与 新儒学 等。
实证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自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西学的东渐,实证主义亦被系统地引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冲撞交融,成为近代中国引人瞩目的哲学流派。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中西实证论无疑存在一系列共同特征并有其相近的哲学史意义。然而,中国近代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哲学、文化传统与西方近代又有着重要的差异,它使实证论思潮在东渐之后,不能不发生某种折变,对思想与社会的衍化,也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历史影响。
《 》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谋略中的谋略。从《 》中,哲学家看到了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了世道兴衰,政治家看到了治世方略,军事家看到了攻守进退,企业家看到了经营管理,预言家看到了过去未来,普通人也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提高修养的方法。 《 》教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种种变幻的人生际遇中,观宇宙万象,通幽明之故,测人事之变,知祸福倚伏,陷危地不惊,临顺境不喜,乐天知命,有所为有所不为,成就顺达的人生。 金景芳是 的易学家,从1945年发表易学著作《易通》,直到20世纪末不断专研易学,出版了经典之作《 全解》与《 讲座》,纠正了不少前人对孔子《易大传》的错误理解和传本《系辞传》在讲筮法部分的错简和脱字,揭示了六十四卦的结构,阐发了《 》的思想智慧。本书是了解《 》义理和
今日中国人在想什么?此乃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概言之,国泰民安是古往今来的基本诉求,善治效政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期待,优质生活是持之以恒的发展愿景,等等。本书基于跨文化历史研究方法,尝试在中外文化会通的现代语境中溯本探源,重思重识国人时常涉及的主要思想观念,尝试借鉴他者来深化解析本土传统的利弊,拓展 阐旧邦以辅新命 的视域,促进创造性转换或转化性创构的可能。
本书对贾谊的思想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认为在贾谊丰富治国思想的背后始终有一种主体思想贯穿其间,这就是他的“道”本体论思想指导下的政治哲学思想。贾谊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本体论思想 下的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礼、法、仁”相结合的礼治思想以及教化万民的思想。贾谊将形而上之“道”作为建构其思想体系的 依据,他认为,无论是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还是阶级矛盾,无论是处理民族关系还是君臣关系,进而扩展到发展经济、教化万民等问题,都应该在“尊道、体道、合道”的前提下来努力处理好各种关系,如此才能实现 和谐的“大一统”局面,乃至世界大同。这是一个有关贾谊以“道”为本的政治哲学思想与其在此思想支配下而提出的制度实践措施之间相互关系的逻辑推演过程,两者之间其实是一种本体论与功夫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