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研究》从文本考证与理论研究、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多维视角,并以一种独特的 叙述方式 ,深入而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变和基本问题,是第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专著。本书通过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说明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从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等多维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 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从 认识世界何以可能转向改变世界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
儒家传统的中心议题是“成人”和“如何成人”。“成人”,即成为具有高度智慧去面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和宇宙的理想人格。“如何成人”,则是成为那种理想人格的种种方法。而对于“如何成人”的反省和思考所形成的理论,用儒学自身的术语来说,便是“功夫论”。“功夫论”是儒家传统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古往今来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功夫论”都有各自的阐发。本书即是在一个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之中,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对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专题考察。 本书不仅在总体上将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一般特征概括为“身心修炼”,指出这种“身心修炼”具有身心交关、不脱离日常生活以及以道德意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中心这样的特点,更是通过对儒学历史不同时代最重要的人物、思潮和问题所各自彰显的功夫论的个案考察,尽可能展示了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背景,力图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 常识 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论证,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明确提出: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 世界何以可能 转向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从 认识世界何以可能 转向 改变世界何以可能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为马克思辩护》先后出版了四个版本,收入《杨耕文集》的是第四版;在英国、德国、俄罗斯分别出版了英文版、德文版
本书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庄子》进行全方位的现代解读。 除了一般同类著作中所具有的词语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对《庄子》的每一段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并在此基础上对每篇的主旨进行概括,对每篇的结构进行相对合理的划分,对前人在个别地方的误读也重新进行阐释,以期读者能更顺畅地阅读《庄子》,更加准确地把握庄子的思想。
本书系杨国荣教授 具体的形上学 中的一种,提出了意义世界的概念,并将意义以及意义世界的生成和成己与成物的过程结合起来,由此以独特的视域,对哲学领域中的意义问题做了新的考察。共七章,包括成己与成物视域中的意义、人性能力与意义世界、规范系统与意义生成、精神世界的意义向度、意义与实在、意义的个体之维、成己和成物:意义世界的价值走向。以本然对象与人化存在的分化为历史前提,成己与成物既以意义和意义世界的生成为指向,又构成了意义发生和形成的现实之源,作为意义世界生成的现实过程,成己与成物一方面本于内在的人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乎外在的普遍规范。
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道论》原名《存在之维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主要以存在的形而上考察为指向,其中既涉及世界之在,也关乎人自身的存在。作为形上的沉思,这种研究也可归属于当代中国哲学,而后者则是更广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延续。2008年再版时改为《道论》,以此体现其中国哲学的背景以及它与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近代哲学的历史联系。该书着重从本体论方面阐释具体的形上学, 建构了 具体的形而上学 的新概念,考察了 存在 的本源性以及它在各种哲学问题中的多样体现,并由此指向 存在 的真实形态,体现了深沉而开阔的哲学视野。
本书是作者讲课记录整理而成。作者吸取中国哲学中关于个体生命的成长和人格养成的思想源流,以禅的观照,以道家内丹学的经验,阐释了将人的生命本体作为观察也研究的对象,主客体统一的中国文化特色,重点阐明了传统文化中“内圣”的思想脉络。重点探讨了禅与道的生命智慧、道家内丹学的文献、理论、方法和现代阐释,并将其纳入现代哲学和科学的视角,对内丹学中顺逆、返还和静心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本书是多次讲课的整理,是若干专题的组合,不具有 的系统性,但其理论和思想根源是一贯的,也是作者长期坚持的研究路数和方法,是观虚斋系列讲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枕中十书》十卷,所谓‘十书’,即卷一《精骑録》,卷二《篔窗笔记》,卷三《贤奕选》,卷四《文字禅》,卷五《异史》,卷六《博识》,卷七《尊重口》,卷八《养生醍醐》,卷九《理谈》,卷十《骚坛千金诀》。 其中《文字禅》和《骚坛千金诀》均曾单独刊行,今存明刊、清康熙重修《李卓吾先生秘书八种》本,国图藏。该书主要内容辑自诸书,所用书目共列有三十五种。然亦不尽然,如卷三《贤奕选》,目録中明确地说是‘取刘元卿《贤奕编》而损益之,为《贤奕选》’,而‘汇用书目’却并未列出。
“李贽全集续编”之一种,整理者张建业先生,原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书为李贽读《杨升庵集》、从杨升庵八十卷著述中辑录部分语段,加以批注而成,共二十卷,涉及经籍、诸子、史类、文类。《读升庵集》萃取杨升庵先生论诗、论文、字学、琐语、天文、法象、仙佛、鸟兽、草木等方面的著述,以及杨升庵先生抄录、点评的诗词曲赋记序跋等各类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古代士人精神生活的小百科书。读者从此书中可以窥见有明一代士人的情操雅性及世俗日常。
政治哲学与伦理学是与人类日常生活关涉最密切的哲学学科。有人才有社会,有人才有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基本的即是“合作”与“共识”,在《秩序的理由》中,哲学家赵汀阳将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底层问题概括为“他人不同意”的社会事实,探询合作是怎样达成的?共识是如何取得的?幸福是如何可能的?作者批判了当代伦理学对现实价值的忽视和政治学对个人理性的过分依赖所引发的问题和困境,并主张回归这两门学科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寻求可能的改进方案。通过博弈论的推论方法,作者给出了“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改良版金规则、人权预付等方案,并设计了一种智慧民主,以更好地与一个良好社会所需要的普遍合作关系相适应。最能兼容这三种可能方案的社会制度,是“天下”制度,这是作者针对政治与伦理困境给出的最终改良方案。 本书对
《孟子》文章好,清新,并不难读,是 “四书”中最容易的一部。 读《孟子》,必注意要点之所在: 一、 “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为宋儒所喜。 二、说 “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师说所在。 三、谈 “孔子作《春秋》”,至为宝贵。 清兵用武力占领了全部中原, 孔儒用文化同化了整个满族! 地理上曾有水土江山,沧海桑田, 历史上曾有王朝江山,兴亡交替, 只有文化江山,才能历百世,越千年,一统天下。
《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是一部熔中西哲学于一炉的实践哲学专著,属于作者的具体形上学系列之一,在敞开行动及实践形上内涵的同时进一步展示了人的存在与世界之“在”的具体性,对行动理论和实践智慧做出深入、系统的考察。本书介绍了人既因“行”而“在”,又与“行”同“在”。广义之“行”的展示涉及多重方面,并受到实践智慧的内在制约。以成己与成物为指向,实践智慧体现了说明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在赋予智慧以实践品格的同时,实践智慧也为实践过程的合理展示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本书系杨国荣教授“具体的形上学”中的一种,提出了意义世界的概念,并将意义以及意义世界的生成和成己与成物的过程结合起来,由此以独特的视域,对哲学领域中的意义问题做了新的考察。共七章,包括成己与成物视域中的意义、人性能力与意义世界、规范系统与意义生成、精神世界的意义向度、意义与实在、意义的个体之维、成己和成物:意义世界的价值走向。以本然对象与人化存在的分化为历史前提,成己与成物既以意义和意义世界的生成为指向,又构成了意义发生和形成的现实之源,作为意义世界生成的现实过程,成己与成物一方面本于内在的人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乎外在的普遍规范。
本书从价值观的角度,对儒学的内在文化精神与 原则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以天人之辩为儒家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书考察了儒家对力命、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以及道德原则的 性与相对性关系的理解,由此进一步分析了作为儒家价值追求目标的人格理想。通过揭示儒家以善的追求为轴心的价值体系以及这一体系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本书同时展示了儒学的多重理论内涵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双重意义。本书对儒学现代意义的理解与界定,对儒家传统文化资源的重新发掘与转换扬弃,为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合理性危机提供了价值参照,展示了儒家价值体系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为中国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历史前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哲学:思向何方》一书以哲学的理论和哲学的历史为考察对象,具体内容涉及对哲学的本源性追问,对相关伦理问题的考察,以及对中国哲学以及中西哲学关系的反思、对儒学的再思考等。这些问题既相互关联,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作者指出,理解广义的哲学与理解中国哲学无法分离,认为中国哲学可以成为世界哲学发展的资源,而在历史已经进入世界历史、中西文化已经彼此相遇的背景下,中国哲学应当更加热弄购入世界哲学之中,并在与不同哲学传统的互动中取得新的形态。该书是作者近年研究论文的结集,因此,一方面展现出作者对具体问题的细致而完善的思考;一方面篇章之间的合理架构透露出作者敏锐的逻辑思辨能力,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同时,文章收录的对话访谈等内容,增加了其作为哲学学术论著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理解可以由不同的视域。“视域”既渗入了多样的观点,又蕴含了参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广而言之,在哲学对世界的把握之后,总是可以看到不同的视域,这种视域在将哲学之思引向世界的同时,也使世界呈现多方面的意义。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看法,同样蕴含着多样的视域。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哲学思考的精华,书稿大致分为五部分内容:其一是作者对哲学本身的思索与探讨;其二是作者对中国哲学的理解;第三是作者对中国哲学 若干问题的看法;第四是作者对西方哲学的当代两大思潮的看法和理解; 是附录部分,包括作者对部分讨论的回应,及学术采访等内容。
......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力图把真实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结合起来,把哲学思维力量的穿透力和哲学批判精神的震撼力结合起来,把敏锐的哲学意识和自觉的政治意识结合起来,以揭示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在世界东方的秘密,从理论上再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说明只有 中国式的现代化 才能把中国引向繁荣富强,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实现伟大复兴,再造辉煌。全书共18章,约30万字。 《东方的崛起》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三个一百 原创图书工程奖。《东方的崛起》英文版已在美国出版。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为基础,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明确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所要解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 实践 为出发点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新的世界图景。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 唯物主义历史观 ,而且是 唯物主义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 真正实证的科学 ,而且是内含着 否定性辩证法 的 真正批判的世界观 ,是 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的 批判的哲学 。 《重建中的反思》先后出版了三个版本,收入《杨耕文集》的是第三版。《重建中的反思》由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了英文版;获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字字体现先民智慧,句句包含先圣遗教,故被尊为“群经之首”。几千年来,它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历代学者及有志者驻足,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讲读》作者吴辛丑先生是当代 易学研究学者,他开篇即着重墨对文本进行导读,从《 》的构成与名义、作者与时代、性质与价值、研究历史与流派、易学基本知识等方面逐一介绍,经典文化常识的普及工作做的深入而全面。在随后的经文注解方面,则从注释、问题分析、语言文学及文化史扩展、集评和问题与讨论五部分展开,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吸收与思考并进,在学习中对经典文化作出自己的理解。
该书以虞翻、来知德、张惠言、尚秉和四家易注对《 》六十四卦的解释为基础,以“按”语形式阐述自己的理解,试图找到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揭示《 》经传的本义,既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