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位置,它不仅影响了华人的思想及言行举止,也成功地影响了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人民,成为他们国家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本书从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之间的互相消长与冲突入手,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出传统儒家伦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充实和改造自己,并逐渐成为我们民族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动力资源之一。
道德进步是如何发生的?社会是如何摒弃那些长期沿袭的不道德习俗的?在《荣誉法则》一书里,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探讨了一个长期受到忽视的改革动力。阿皮亚审视了以往道德革命的实例,并且对当代反对残忍习俗的运动作出描述,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理性、道德或者宗教都不足以推进社会的改革。只有在不道德习俗与荣誉发生冲突之后,不道德习俗才会终消亡。 阿皮亚拥有讲述故事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讨了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从满人废止中国古以有之的缠足习俗,到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在伦敦与废奴运动领袖们的会晤,《荣誉法则》一书揭示了道德革命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幸福书:追求生命中的永恒喜悦》作者布吕克内是法国屡次获奖的著名小说家及散文评论家。在书中,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幸福观念的演变,打破一般人对于幸福的迷思,并对人世间的享乐、痛苦、责任,乃至于美好的人生,提出许多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见解,读者称其为“幸福圣经”。 作者告诉我们美好人生的秘密,就是永远不要一成不变地去追求幸福,尽管去迎接它,不要强留,失去了也不要遗憾。人生的幸福就在你看待幸福的方式中。
意识问题是自然科学中基本的和困难的问题之一,人类至今还不了解意识的本质。本书是一本关于意识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论著,提出要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考察意识的实验资料,探讨意识的本质。 本书阐述作者自己对意识的观点,书中讨论意识结构、意识基础、意识过程和意识发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意识的四个规律,构建意识的理论体系。
《伦理学纲要》是从我著作中有关论议伦理学的部分摘取汇编而成,它们分别写于世纪交替以来的不同时日,这次汇集未作改动,加一短文《新一轮儒法互用》作结尾。
.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他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都会烙上文化的印记。而所谓“文化”,就是特定社会普遍接受的一套习惯性思维或行为方式,是一系列通常不加反思而获得、接受并执行的社会规则,其涵盖的内容包括社会习俗、礼仪、道德规范和习惯法认同。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不符合所属群体的文化环境,就会引起普遍的反感、反对、指责、压制,甚至驱逐。文化是社会的“非理性”因素,任何一种或一类文化,都是文化载体、文化规则、文化意义与文化内涵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均可看成是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和意义结构的统一。同时,文化也是一种重要而影响深远的符号系统,通过一定的行为程序来传承传统的规范,表达一定的集体心理、道德意识和社会认同。在社会文化中,存在着很多成文和不成文的礼俗规范和禁忌规则,这些规范和规
这是一本关于“临终”的书,但并非告诉你如何使临终得以升华,而是告诉你:在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不那么痛苦。它会带着你以现实的眼光看待日渐衰微的身体、老迈与虚弱。凡人皆有一死。衰老与病痛是自然现象,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并不是放弃,也不是投降,而恰恰是主动出击。本书会为你勾勒出自然死亡的常见疾病的过程和轨迹,以及临终事项,极大提升平静离世的可能。如果不想“不明就里就死去了”,而想尽可能让死亡来得“好一点”,本书也给出了许多切实的选择。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号伯涵,湖南湘乡人。曾氏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也是洋务运动的 初发起者和推动者。在传统文人读书做官的道路上,他由秀才选贡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以一八五三年起受清廷委派回湖南办团练抵抗太平军为发端,直至一八 年其下属基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因军功逐步高升,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卒后谥号“文正”。_x000D_曾氏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就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和“家训”, 因其贴近当时人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大受欢迎。《曾文正公家书》收录曾国藩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
很多人希望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简单易行的习惯过上理想的生活,美国传奇商业教练迪安·格拉齐奥西的这本书就是写给他们的。 在几十年的商战和创富历程中,作者培养和坚持了富足思维和成功习惯,形成了一种创造容易上手的成功秘诀的独特能力。他在这本书中分享了这些成功秘诀,并借助诸多成功人士的精彩案例和他自己的人生故事介绍了如何养成这种富足思维和成功习惯,从而助你达到你所渴望的财富。为此,他创办了网站,提供了一项为期30天的挑战项目和诸多练习表格,以此帮助人们每天对惯有的思维模式做一些微小的改变,在30天内走上一条通往他们向往的富足生活的道路。 作者在书中谈到的富足思维和成功习惯主要包括:倾听;有愿景,通过7层深度思考练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清除自己内心的“反派”,忽视唱反调者的声音;用创造无限可能
我于民国元年,曾写一文曰《厚黑学》,此后陆陆续续写了些文字,十六年汇刻一册,名曰《宗吾臆谈》,中有一文,曰《解决社会问题之我见》。十七年扩大之为一单行本,曰《社会问题之商榷》。近年复有些新感想,乃将历年所作文字,拆散之,连同新感想,用随笔体裁,融合写之,名曰《厚黑丛话》。自民国二十四年八月一日起,每日写一二段,在成都《华西日报》发表,以约有二万字为一卷,每两卷印一单行本,现已写满六卷。我本是闲着无事,随意写来消遣,究竟写若干长,写至何时止,我也无一定计划,如心中高兴,就长期写去,如不高兴,随时都可终止。惟文辞过于散漫,阅者未免生厌,而一般人所*喜欢者,是听我讲厚黑学,因将二十三年北平所印《厚黑学》单行本,略有点窜,重行付印,用供众览。 许多人劝我把《宗吾臆谈》和《社会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大爱:〈孝经〉的密码》一书系“幸福国学”阅读推广人王扉继《破玄:老子的密码》后的又一力作。作者以古文《孝经》为底本,参校今文《孝经》以及朱熹的《孝经刊误》,对《孝经》文本进行辨析考证,正本清源。每章体例分为五部分:释要、通解、消逝的字符、砚池堂夜话、超级链接。其中前三部分立足于经文本身,通过训释重点字词,厘清了历史和现代人对源自《孝经》的通行观念的诸多误读误解,读后让人豁然开朗。“夜话”和“链接”部分是对经典解读的拓展、延伸,征引经典论述、批注等,以温暖人心、启人哲思的案例供人揣摩参悟,给现代人进行心灵洗礼。
历史上所有的大奸大雄,无一不是“厚脸皮、黑心肝”…… 《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柏杨在作品中屡屡提到“厚黑”二字。“厚黑”从何而来?一读本书便知。《厚黑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讽刺官场弊病的轰动全国的一部力作。他提出的“厚黑”二字当时不绝于耳。本书被人们称为的奇书。 作者文笔犀利、讽刺辛辣,许多观点令人拍案叫绝,诸如《做官六字真言》、《办事二妙法》、《怕老婆哲学》等读来也饶有风趣。
阅读随意、无序、庞杂,涉猎杳无边际,真要把这些“读后感,,集成一册,稍加归类,也是一件为难的事情。辑一“公民的责任”所收文章多、杂。在这些·。读后惑”中,我所谈的著作或多或少都涉及共同体成员、公民、公民中的精英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伦理责任。所谓伦理也好、道德也好,都是社会共同的理念。制度也好、宪政也好、公民社会也好,规则都是建立在共同理念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