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 谈美 为 免俗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西方美学史》(全2册)内容推荐: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立足于史料爬梳,在梳理和回顾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晚明文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晚明时代的突出社会症候 物 的崛起 为切入点,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性视野展示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生活、文艺活动和审美风尚的基本历史特征,深入探讨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并对当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领域凸显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本书提出, 物 的崛起 与 生活美学 的兴起,对前近代晚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审美、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日常化是前现代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文化、艺术所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
《力量:美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首先借助感性的理性主义概念来回顾美学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美学,将之当作主体及其官能的理论。 随之,作者又通过赫尔德、苏泽尔和孟德尔颂等人的文本,以力量美学作为反模式的基本主题进行探讨。 后,在与康德的商榷中,在对尼采的接续思考中,作者总结了关于哲学美学和作为善行理论的伦理学的看法,向读者展示了美学经验作为力量游戏的经验所具有的伦理学意义:它教我们行动与生命区分,亦教我们生命的另类善行。
技术挑战了艺术和传统思想的存在地位。本书借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论述,试图以中国山水画中的宇宙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进而提出:面对当前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山水的意义何在?通过将艺术和宇宙技术并置到一起来思考,我们试图进入艺术体验的多样性之中,并问自己,这些体验将如何有助于对当今技术做出反思 《艺术与宇宙技术》是《递归与偶然》的姊妹篇,接续了前作中提出的递归性概念,作者许煜受王弼及牟宗三思想的启发,从中国道家思想中提炼出与西方悲剧逻辑相反的山水逻辑,用以解答这一问题:哲学与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有何作为?本书关照艺术经验与审美思维的多样性,并且在一个技术时代的观念局面中,重新开启了哲学与艺术的思想关联。对于当下人们反思技术、哲学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极富创造力与原创力的回答。
这是一本人生美学书、人生修养书,指导年轻人去过美的生活。收录了朱光潜《谈美》《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经典文章,还特别选编了《慈慧殿三号》《后门大街》《生命》等散文佳作,详尽展现了一代美学大师的生活美学思想。 在浮躁喧嚣的时代,如何才能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本书告诉我们,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在生活之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而是像草木虫鱼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去生活。
美、崇高和优雅是美学权力的三个原则:美取悦,崇高启发灵感,而优雅魅惑打动我们。与之相应的三个创造性策略是:模仿、创造和适应。美抵抗畸形与不和谐,崇高对抗平庸和卑微,优雅对抗崇高有可能带来的暴力风险。 在梳理和分析朗吉努斯、伯克、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巴尔迪纳 圣吉宏借助精神分析重建了美与崇高概念的谱系,将传统的美和崇高的两难问题转化为美、崇高和优雅的 三难困境 ,从而建构了一个关于 美学权力 的三元化理论。
复兴中国古典美学,树立美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派,生命美学是枢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先贤已做出开拓性的贡献,为汉语生命美学的系统重构奠定基础。美学界应该充分吸收、借鉴,继往开来。本书主要对方东美的新儒家生命美学和罗光的新士林生命美学做了系统化的梳理研究,并对这两种生命美学体系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比较,附带整理了牟宗三生命美学中为学界所忽视的一个面向,即作为其生命美学形下维度的才性美学。本书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生命美学体系,厘清其现代建构历程,发扬中国生命美学 传统。
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权威的自语独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到《论语》的语录对话体,这些洋溢着美学精神的文本都是对话性的。周宪编著的《美学是什么》恰似一个带风景的房间,我们通过这个房间去欣赏一祯祯美学的风景,边看边聊。那一个个的小话题,恰似房间里不同朝向的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们瞥见美学风景的不同侧面。相信你最终会把这些局部景观在心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美学图景。
杜书瀛著的《美学十日谈——以审美与价值为中心》以“审美是一种价值活动”、“美是一种价值形态”为中心,分为十个论题对当前美学界所 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学理性阐发,具有前沿性。提出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里主客体互动关系所生发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表现于社会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作者还对艺术哲学、文艺美学、魏晋形式运动、蔡仪美学、美学大讨论等,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说。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马克思对20世纪美学的影响”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观与批判理论、批判美学的兴起,马克思早期的感性论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维度,马克思与当代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与现实主义问题,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六个方面清理马克思美学基本话题、准话题、问题域在20世纪美学思维、命题、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凸显了二者的继承与被继承关系,发掘思想史、美学史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潜在线索。
雅典似乎一直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美,正如耶路撒冷满腔热情地献身于正义;柏拉图把各个种的自然称作该种的形相;而形相有时也单独指美之形式——这三点加在一起,可能会使人猜测柏拉图之所以把美等同于诸在之在,乃是因为他错把他所属的那个民族的精神当成了事物的本质。美并非柏拉图的优选原则,柏拉图的优选原则是善,或善的型相,它高于在。苏格拉底的无知很终止于美与善之间颇成问题的关系——美就是诸在之在,善则是那没有它就没有在或诸在的东西。假如柏拉图不是首先思考他去往美的道路,而是单纯作为希腊性的传声筒,这一关系不可能成为问题;而除非柏拉图已经开始思考人们体现于日常用法中的关于美的共同意见,这一关系也不可能全面成为问题。《泰阿泰德》、《智术师》和《治邦者》不但在语言上、而且在主题上都由美联系在一起。
雅典似乎一直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美,正如耶路撒冷满腔热情地献身于正义;柏拉图把各个种的自然称作该种的形相;而形相有时也单独指美之形式 这三点加在一起,可能会使人猜测柏拉图之所以把美等同于诸在之在,乃是因为他错把他所属的那个民族的精神当成了事物的本质。 美并非柏拉图的高原则,柏拉图的高原则是善,或善的型相,它高于在。苏格拉底的无知终止于美与善之间颇成问题的关系 美就是诸在之在,善则是那没有它就没有在或诸在的东西。假如柏拉图不是首先思考他去往美的道路,而是单纯作为希腊性的传声筒,这一关系不可能成为问题;而除非柏拉图已经开始思考人们体现于日常用法中的关于美的共同意见,这一关系也不可能全面成为问题。《泰阿泰德》、《智术师》和《治邦者》不但在语言上、而且在主题上都由美联系在一起。 《美
美、崇高和优雅是美学权力的三个原则:美取悦,崇高启发灵感,而优雅魅惑打动我们。与之相应的三个创造性策略是:模仿、创造和适应。美抵抗畸形与不和谐,崇高对抗平庸和卑微,优雅对抗崇高有可能带来的暴力风险。 在梳理和分析朗吉努斯、伯克、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巴尔迪纳·圣吉宏借助精神分析重建了美与崇高概念的谱系,将传统的美和崇高的两难问题转化为美、崇高和优雅的“三难困境”,从而建构了一个关于“美学权力”的三元化理论。
本书是 外 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 “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 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 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中,宗白华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物关系的发现无疑相当令人钦佩。但如果宗白华只停留于这一层面,那么,他所希望构建的中国新文化的美丽精神却是难以实现的。20世纪上半叶,宗白华与其他诸位知识分子一样,都感受到了一往无前的生命冲动之必要。因而,宗白华自觉地担负起了一项任务:在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有益的元素,并借助西方的精神在其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艺术人生观”有得以生长之土壤。这就是在中国古代的飞动之美所蕴含的张力,在这种“动”中,宗白华实现了把西方创化之精神汇入于其中,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 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无疑是一位令人赞叹而钦慕的人物。虽然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相比,他的著作算不得很丰厚,甚至他也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宏篇
自18世纪,德国哲学家、“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提出审美范畴,将美学系统化为一门新的科学起,一种思考何为美、何为崇高、何为艺术的思想方式便在哲学中留下了自己的轨迹。美学的诞生让思想家们开始重新思考感性、能力和活动等传统哲学问题,美学也被理解为一种涉及人类精神总体的范畴。然而,这种视角转换究竟应当如何完成,却充满争议。鲍姆加登将审美活动理解为主体的思想与实践能力,而浪漫主义思想家赫尔德则提出了将审美活动理解为“力量之思想”的美学模式。本书关注的便是美究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力量”的论争,并主要围绕“何以有美学”这一主题展开对此的讨论。 作者首先借助感性的理性主义概念来回顾美学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美学,将之当作主体及其官能的理论。随之,又通过赫尔德、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