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 龙飞凤舞 ,殷周青铜器艺术的 狞厉的美 ,先秦理性精神的 儒道互补 ,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 浪漫主义 , 人的觉醒 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宁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万册。
《中国审美理论(第五版)》将审美问题放在人文价值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试图以西方学说为参照坐标,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创构出具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审美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了吸收和同化。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体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书中阐发了儒、道、释相关思想的积极因素,以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贯通自然与社会,特别强调了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的思维方式。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风格及审美化育等方面,其中以审美活动为基础,审美关系为出发点,突出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并将意象问题提到了核心地位。在自然对象问题上,本书借鉴、阐发了比德、畅神等方面的思想;在人生问题上,本书强
儿童审美研究全新力作,该书以哲学和美学的方式,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婴幼儿审美发生的路径,引领读者发现童年的秘密。全书将婴幼儿审美心理的考察视为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人类的审美发展等诸多哲学与美学问题的大门。书中以生动的例子指导当下的家长在注重儿童认知的同时,不可走进误区,忽略和压抑儿童审美天性。书中的很多观点得到了美学研究者(如李泽厚)和学前教育界的多方认可。
技术挑战了艺术和传统思想的存在地位。本书借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论述,试图以中国山水画中的宇宙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进而提出:面对当前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山水的意义何在?通过将艺术和宇宙技术并置到一起来思考,我们试图进入艺术体验的多样性之中,并问自己,这些体验将如何有助于对当今技术做出反思 《艺术与宇宙技术》是《递归与偶然》的姊妹篇,接续了前作中提出的递归性概念,作者许煜受王弼及牟宗三思想的启发,从中国道家思想中提炼出与西方悲剧逻辑相反的山水逻辑,用以解答这一问题:哲学与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有何作为?本书关照艺术经验与审美思维的多样性,并且在一个技术时代的观念局面中,重新开启了哲学与艺术的思想关联。对于当下人们反思技术、哲学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极富创造力与原创力的回答。
《力量:美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首先借助感性的理性主义概念来回顾美学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美学,将之当作主体及其官能的理论。 随之,作者又通过赫尔德、苏泽尔和孟德尔颂等人的文本,以力量美学作为反模式的基本主题进行探讨。 后,在与康德的商榷中,在对尼采的接续思考中,作者总结了关于哲学美学和作为善行理论的伦理学的看法,向读者展示了美学经验作为力量游戏的经验所具有的伦理学意义:它教我们行动与生命区分,亦教我们生命的另类善行。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生活”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美、崇高和优雅是美学权力的三个原则:美取悦,崇高启发灵感,而优雅魅惑打动我们。与之相应的三个创造性策略是:模仿、创造和适应。美抵抗畸形与不和谐,崇高对抗平庸和卑微,优雅对抗崇高有可能带来的暴力风险。 在梳理和分析朗吉努斯、伯克、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巴尔迪纳 圣吉宏借助精神分析重建了美与崇高概念的谱系,将传统的美和崇高的两难问题转化为美、崇高和优雅的 三难困境 ,从而建构了一个关于 美学权力 的三元化理论。
急速是当代社会显而易见的一个方面,而慢速则常常被斥为保守和反现代。本书中,国际知名美学思想家卢茨 科普尼克挑战了长久以来的思想传统,他建议我们将慢速理解为当代的一种策略 一种坚定凝视并进入当下速度的*现代实践。 通过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艺术、摄影、录像、电影和文学,科普尼克探索了 慢 作为一种关键媒介如何强化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体验。 慢下来 帮助我们记录构成我们当下的时间、历史和移动的多个层面。它提供了一个适时的(和不适时的)审美感知和表现方式,包括强调未来的开放性,破坏了任何将现在仅仅作为过去的单纯重现的概念。通过讨论珍妮特 卡迪夫、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杉本博司和米夏埃尔 韦泽利的摄影和艺术作品,彼得 威尔和汤姆 提克威的电影,道格拉斯 戈登、威利 多尔蒂和比尔 维奥拉的录像装置作品,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华美学与时代语境相适应的历史转型,集中论述了中华美学一面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 本书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研究置于中华悠久文明传统中,发掘中国古代哲学、文
《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 中国化 》以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为参照系,深入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的 中国化 问题,其目的是在前人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推进接受美学的 中国化 研究,在生命美学的层面上找寻到两种理论体系的深度契合点,并以《周易》经传接受、李白诗歌对《庄子》的接受以及《文心雕龙》的接受之链等三个典型的接受范例为切入点,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进一步演绎和阐发笔者对接受美学 中国化 的具体想法。总的说来,接受美学虽然是一个纯粹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论体系,但是它在生命美学的层面上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找到了终极的契合点,在具体的理论展开过程中又颇有相印证之处。此问题的解决,既有助于我们拓展今后接受研究的思路,也可以为很多学界公案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 谈美 免俗 ,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 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而其在全书*末喊出的 慢慢走,欣赏啊! 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该书被视为 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谈美书简》以 答读者问 的书信形式来探讨美学。该书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 暮年心血 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 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 ,尤其是青年朋
本书是自20世纪80年代美学大讨论以来少见的书。马克思关于“矛盾的解决”的伟大思想是本书的灵魂。作者认为美就是主客体规定性的超越,是矛盾的融合,也就是矛盾的解决。融合有两条途径: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中介泛化并被隐匿,不断超越事物规定性,人的一切合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并感到完全的自由;二是从精神上通过“本质剥夺”的方式达到与万物合一。这两种方式都与体验有关。美,只能通过体验才能被把握,被实现,被显现。
《美育论(第2版)》是现代美学与现代教育学的交叉研究成果。 全书首先以美育的现代性为切入点,在系统总结中外美育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美育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感性教育”的性质、“审美育人”的特性和“以乐施教”的功能。然后通过与德育、智育、体育的比较,揭示了美育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方法,以及美育观念和方法在一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后运用现代心理学方法,具体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的诸要素、各年龄段的基本特征和个性差异,提出了美育的方法论原则以及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全书内容共为三大部分,内容包括中国与亚洲美学的现代意义、中西美学和艺术的会通与比较、当代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发展。本书的内容来源于国际美学协会组织的在北京开幕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 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朝鲜以及阿拉伯国家以及伊朗等国都有古老的文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美学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曾对人类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历史上,近代欧美文化也对东方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目的就是通过学术交流和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美学,让中国美学界了解世界。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马克思对20世纪美学的影响”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观与批判理论、批判美学的兴起,马克思早期的感性论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维度,马克思与当代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与现实主义问题,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六个方面清理马克思美学基本话题、准话题、问题域在20世纪美学思维、命题、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凸显了二者的继承与被继承关系,发掘思想史、美学史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潜在线索。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复杂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2007年8月18 19日,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召开了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 国际学术研讨会,近70位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参加了会议,还有英国、美国、德国以及国内著名高校的多位学者因故未能到会但向会议提交了论文。在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交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其中一些论文已在其他刊物上发表。本辑合四个专题刊发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代表们所提交的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个严肃认真地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当下状况与未来前景的学术园地。全书共收录了相关论文,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现代性》《关于后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思考》《马克思主
本书是 外 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 “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 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 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分裂的惯习(Habitus Clive):皮埃尔 布尔迪厄著作中的美学与政治(付德根、王琨涵译),文化、历史与习性(陈春莉译,强东红校),文化记忆、习性与审美,审美历史化和政府治理性 试论托尼 本尼特文化研究中的关键因素,从习性到审美习俗:一个布尔迪厄概念的中国化,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审美衍生与文化战略,一种 自下而上 的位移 论本尼特实现左派知识分子文化目标的现实途径,理论与经验:托尼 本尼特与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习性与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 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本丛书为*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和“文化全球化与90年代文艺转型”的结项成果,也是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和长江学者支持计划项目成果。丛书以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代文学语言传统的基础上,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民族性的生成提供新启迪;同时,从全球化视角对近十多年来中国小说、电影、电视、网络文学、诗学等相关现象作了个案分析,由此勾勒出当前中国文艺的转型轨迹。结合贾平凹和铁凝等具体个案,对中国当代文艺转型现象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