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 龙飞凤舞 ,殷周青铜器艺术的 狞厉的美 ,先秦理性精神的 儒道互补 ,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 浪漫主义 , 人的觉醒 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宁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万册。
《中国审美理论(第五版)》将审美问题放在人文价值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试图以西方学说为参照坐标,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创构出具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审美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了吸收和同化。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体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书中阐发了儒、道、释相关思想的积极因素,以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贯通自然与社会,特别强调了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的思维方式。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风格及审美化育等方面,其中以审美活动为基础,审美关系为出发点,突出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并将意象问题提到了核心地位。在自然对象问题上,本书借鉴、阐发了比德、畅神等方面的思想;在人生问题上,本书强
儿童审美研究全新力作,该书以哲学和美学的方式,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婴幼儿审美发生的路径,引领读者发现童年的秘密。全书将婴幼儿审美心理的考察视为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人类的审美发展等诸多哲学与美学问题的大门。书中以生动的例子指导当下的家长在注重儿童认知的同时,不可走进误区,忽略和压抑儿童审美天性。书中的很多观点得到了美学研究者(如李泽厚)和学前教育界的多方认可。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生活”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美、崇高和优雅是美学权力的三个原则:美取悦,崇高启发灵感,而优雅魅惑打动我们。与之相应的三个创造性策略是:模仿、创造和适应。美抵抗畸形与不和谐,崇高对抗平庸和卑微,优雅对抗崇高有可能带来的暴力风险。 在梳理和分析朗吉努斯、伯克、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巴尔迪纳 圣吉宏借助精神分析重建了美与崇高概念的谱系,将传统的美和崇高的两难问题转化为美、崇高和优雅的 三难困境 ,从而建构了一个关于 美学权力 的三元化理论。
技术挑战了艺术和传统思想的存在地位。本书借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论述,试图以中国山水画中的宇宙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进而提出:面对当前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山水的意义何在?通过将艺术和宇宙技术并置到一起来思考,我们试图进入艺术体验的多样性之中,并问自己,这些体验将如何有助于对当今技术做出反思 《艺术与宇宙技术》是《递归与偶然》的姊妹篇,接续了前作中提出的递归性概念,作者许煜受王弼及牟宗三思想的启发,从中国道家思想中提炼出与西方悲剧逻辑相反的山水逻辑,用以解答这一问题:哲学与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有何作为?本书关照艺术经验与审美思维的多样性,并且在一个技术时代的观念局面中,重新开启了哲学与艺术的思想关联。对于当下人们反思技术、哲学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极富创造力与原创力的回答。
《力量:美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首先借助感性的理性主义概念来回顾美学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美学,将之当作主体及其官能的理论。 随之,作者又通过赫尔德、苏泽尔和孟德尔颂等人的文本,以力量美学作为反模式的基本主题进行探讨。 后,在与康德的商榷中,在对尼采的接续思考中,作者总结了关于哲学美学和作为善行理论的伦理学的看法,向读者展示了美学经验作为力量游戏的经验所具有的伦理学意义:它教我们行动与生命区分,亦教我们生命的另类善行。
《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 中国化 》以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为参照系,深入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的 中国化 问题,其目的是在前人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推进接受美学的 中国化 研究,在生命美学的层面上找寻到两种理论体系的深度契合点,并以《周易》经传接受、李白诗歌对《庄子》的接受以及《文心雕龙》的接受之链等三个典型的接受范例为切入点,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进一步演绎和阐发笔者对接受美学 中国化 的具体想法。总的说来,接受美学虽然是一个纯粹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论体系,但是它在生命美学的层面上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找到了终极的契合点,在具体的理论展开过程中又颇有相印证之处。此问题的解决,既有助于我们拓展今后接受研究的思路,也可以为很多学界公案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急速是当代社会显而易见的一个方面,而慢速则常常被斥为保守和反现代。本书中,国际知名美学思想家卢茨 科普尼克挑战了长久以来的思想传统,他建议我们将慢速理解为当代的一种策略 一种坚定凝视并进入当下速度的*现代实践。 通过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艺术、摄影、录像、电影和文学,科普尼克探索了 慢 作为一种关键媒介如何强化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体验。 慢下来 帮助我们记录构成我们当下的时间、历史和移动的多个层面。它提供了一个适时的(和不适时的)审美感知和表现方式,包括强调未来的开放性,破坏了任何将现在仅仅作为过去的单纯重现的概念。通过讨论珍妮特 卡迪夫、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杉本博司和米夏埃尔 韦泽利的摄影和艺术作品,彼得 威尔和汤姆 提克威的电影,道格拉斯 戈登、威利 多尔蒂和比尔 维奥拉的录像装置作品,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华美学与时代语境相适应的历史转型,集中论述了中华美学一面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 本书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研究置于中华悠久文明传统中,发掘中国古代哲学、文
本书是 外 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 “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 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 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 龙飞凤舞 ,殷周青铜器艺术的 狞厉的美 ,先秦理性精神的 儒道互补 ,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 浪漫主义 , 人的觉醒 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宁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 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万册。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由王杰主编,宗旨是繁荣马克思主义美学,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性探讨,并密切关注当代现实,包括当代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的探讨,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遵循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尽可能充分地包容与反映各种不同观点。本书是第14卷第2期。
马克思用思想的力量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对他的评价。今天马克思的思想,包括他关于美学和文学艺术的思想,仍然活在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讨论中,仍然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和实践,我们的刊物就是一个证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6卷第1期)》由王杰主编,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艺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研究、学术访谈、现代西方美学理论研究等,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王岳川*的《季羡林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 家评传》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的一种, 全面展现了季羡林先生为当代文学理论、比较文学、 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在文学、哲 学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美、崇高和优雅是美学权力的三个原则:美取悦,崇高启发灵感,而优雅魅惑打动我们。与之相应的三个创造性策略是:模仿、创造和适应。美抵抗畸形与不和谐,崇高对抗平庸和卑微,优雅对抗崇高有可能带来的暴力风险。 在梳理和分析朗吉努斯、伯克、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巴尔迪纳·圣吉宏借助精神分析重建了美与崇高概念的谱系,将传统的美和崇高的两难问题转化为美、崇高和优雅的“三难困境”,从而建构了一个关于“美学权力”的三元化理论。 本书能够 我们理解美、崇高与优雅的丰富理论内涵,促使我们重新去理解美,重新对美做出判断。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宗旨是繁荣马克思主义美学,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性探讨,并密切关注当代现实,包括当代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的探讨,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遵循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尽可能充分地包容与反映各种不同观点。
雅典似乎一直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美,正如耶路撒冷满腔热情地献身于正义;柏拉图把各个种的自然称作该种的形相;而形相有时也单独指美之形式 这三点加在一起,可能会使人猜测柏拉图之所以把美等同于诸在之在,乃是因为他错把他所属的那个民族的精神当成了事物的本质。 美并非柏拉图的高原则,柏拉图的高原则是善,或善的型相,它高于在。苏格拉底的无知终止于美与善之间颇成问题的关系 美就是诸在之在,善则是那没有它就没有在或诸在的东西。假如柏拉图不是首先思考他去往美的道路,而是单纯作为希腊性的传声筒,这一关系不可能成为问题;而除非柏拉图已经开始思考人们体现于日常用法中的关于美的共同意见,这一关系也不可能全面成为问题。《泰阿泰德》、《智术师》和《治邦者》不但在语言上、而且在主题上都由美联系在一起。 《美
《中国美学十五讲》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该领域专家。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生命超越"特性。论述中既注重整体观的概括,又拈出若干范畴,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语言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的优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