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活的生命。 哲学史就是哲学。 遵循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 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遗骸的荒冢。作为一部讲演录,本书在作者多年讲授的 西方哲学史 通识课程基础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繁,可谓哲学入门书。此次修订版特别增加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一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哲学史的训练正是通过启发我们的睿智慧根使我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
《中国哲学简史》成稿于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为中国哲学史课程讲稿,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本书以二十余万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此次出版为英汉对照版本,中文译文采用赵复三译本。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浩瀚哲学地图,我们需要一个好导游。卡特琳 莫里斯正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向导,她凭借敏锐的思考和犀利的画笔,照亮存在主义迷雾和柏拉图的洞穴。在她笔下,耳熟能详的哲学家在书上巡游:亚里士多德、尼采、卢梭、伏尔泰、黑格尔、德勒兹、波伏瓦、阿伦特、马克思 而作为女性漫画家的她也有机会在此吐槽思想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卡特琳以严谨和幽默的方式与你交流她的哲学概念,推翻男性神话,勾勒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 不依傍别人 ,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对于关注及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常备书。
初编:视野 角度与方法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本卷的几讲主要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并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图像,甚至地图。作者以此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希望青年学生们借此对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 陌生化 的再思考,并由此走入一个离开思想史研究套路的新空间。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 思想史不只是要讨论思想,还要讨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所以,它总是和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相关联,它无法画地为牢,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边界。本卷的几讲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个方面,还竖着放入不同的研究时段。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中,
本书是一部哲学人物群像著作,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耶拿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法国大革命之后,德国小镇耶拿成了德意志知识生活和知识精英的据点。歌德、谢林、施莱格尔兄弟、蒂克和诺瓦利斯等汇聚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思想家社区,不仅探讨科学、形而上学问题,还探讨政治和人文问题。他们不仅质疑社会传统,还决定重新思考当时的世界。他们对个人和自然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后来人对现实的理解,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做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准备。
1929年春天,马丁 海德格尔和恩斯特 卡西尔在瑞士达沃斯进行了一次公开对话,这两位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交流了涉及哲学史上最紧迫的问题:人类的有限性是什么?客观性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真理是什么? 《欧陆分野: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在达沃斯》采用历史叙事与哲学重构相结合的方法,避免将达沃斯争论简单寓言化或政治化,试图以中立的视角观察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交锋,揭示这场对话在20世纪欧陆思想史中的分水岭意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解读,而是着重探讨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与分歧,深入分析他们的核心思想,同时考察争论前后的历史背景,将哲学思想的流动与更为复杂的文化语境结合在一起分析。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日本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亚洲一隅的日本被卷入世界市场,从建设近代国家到追求成为 世界的日本 ,再到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不同思想激烈交锋的过程。面对国家建设,日本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国家构想,包括日本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翻译出 哲学 一词而名闻天下的西周、被称为 东洋卢梭 的中江兆民、创办民友社的德富苏峰、民艺运动的推动者柳宗悦、社会主义理论家幸德秋水、日本的女性主义者平冢雷鸟等。 围绕这些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结合时代背景并尽量引用原著,本书以文库本的体量,依次介绍了启蒙思想、自由民权思想、国粹主义、人权思想、民本主义、教养主义、民俗思想、科学思想、女性主义等,以此带我们了解日本近代的思想发展
《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由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 斯金纳和文艺复兴研究巨擘查尔斯 施密特共同主编,是一部全面论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综合性文集。多位撰稿人皆是相关学术领域里的重量级人物。本书是深入了解与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与文化不可绕过的重要著作,亦是英语学界首次对庞杂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梳理,以飨读者的成果。 全书按哲学分支而非哲学家或学派来安排组织,共分三个部分23个章节,内容涵盖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逻辑与语言、自然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以及修辞等各个方面。编者从文艺复兴哲学自身的具体历史语境出发,以其自身话语来呈现文艺复兴哲学不同侧面的内在发展,勾勒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面貌与特征。
本书认为,希腊以来一开始以哲学为代表,后来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西方现代学术,从根本上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古代学术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无论是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还是西学今天的学科体系,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无论用西方今天的学科范畴来肢解中国古代学术,还是用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来衡量西学,都是值得怀疑的。进一步看,通常所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不是同一学科内部的两种思维方式差异,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因为学术类型的不同,人为地追求所谓中西结合,有时也没必要。用现代西方学术和学科范畴来分割和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不仅可能包含对西方学术本质的深刻误解,也可能构成对中国学术传统的人为摧残。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书籍,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 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20章 补充了“政治哲学”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许苏民编写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上下)(精) 》全面论述16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填补了国内外学界至今没有一本涵盖中西、跨越400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的空白。以翔实的史料证明,中国哲人的辉煌理论创造受到不带偏见并具有卓越见识的西方哲人的高度评价和珍视。以中国哲学精华克服英美经验论与德国唯心论两大价值观念体系的弊病而重建现代理性,已成为世界哲学前沿亮丽的风景线。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表明,无论是西方学者的东方探寻,还是中国学者会通中西的理论创造,都与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中西哲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书号:9787219117200 书名: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 定价:52.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内容简介 所谓“技术时代”,指的不只是技术发达的时代,而且是技术在根本上支配了我们的感知方式、信念系统以及周遭世界的时代。借用阿伦特的话来说,技术时代关乎“人的条件”,是技术发展在改变“人的条件”的时代。人在追求主体性的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在长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包括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西方文化批判理论、文化哲学史等。而在长期的研究中,中心一直强调文化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卷所包含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哲学与西方哲学史、文化哲学与中国哲学史、文化哲学与俄罗斯哲学史。本书为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丛书 之一,相较该系列的其他研究,本书将 文化哲学史 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哲学与西方哲学、文化哲学与中国哲学、文化哲学与俄罗斯哲学三个角度对文化哲学的发展脉络及在不同文化区域内的本土化发展、演变历程等展开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不仅着眼于历史对文化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把握,更是立足当下对文化哲学的现代性演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梳理与呈现
《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系统而全面地讲述了从古希腊至黑格尔时期的西方哲学。它的知识点全面,观点客观。近十余年在学生和授课老师中口碑极好。此次修订,作者欲对 两章内容,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叙述做出 换。
思想史研究者关注历史与思想的相互塑造,借以理解历史中的国家、社会与个人。不过,名为 思想史 的这个领域在数十年中经历了相当重要的改变,不惟研究重心屡经转移,研究方法日新又新,甚至连思想史研究本身,也有化身亿万、与各专门学科融汇合流的趋势。基于以上理解,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自2019年起创设 复旦大学思想史高端论坛 ,每年一度,邀集全球学人,激扬思想,旧史新研。本书汇集的是2019年12月举办的届 复旦大学思想史高端论坛 的成果。该届论坛以 化身万千:开放的思想史 为主旨,希望以此回应思想史研究遭遇的诸多曲折,并会聚各领域的学者共同关心思想史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在拓展出全球思想史研究,尽管目前对全球思想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是研究国际转向还是讨论思想观念、文本和概念的空间扩展。但毫无疑问,有一点是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就是,需要对概念以及文本的全球性流通和接受进行研究。 正是在此指导思想下,本论文集聚焦于概念,结合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将原本概念史只关注于概念的时间维度拓展到空间维度,并在两种维度下展开研究,既思考概念在时间中的承继性流动,也讨论概念在不同空间中的移位性流动,如传播,接受,以及再概念化。由此揭示概念在流动与移位中内涵的变化与意义的再生。 本论文集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于全球思想史,以及概念史等的理论和方法论讨论,二是具体探讨一些概念如文明与野蛮,华夷与中国,帝国,财产权等,从而通过具体概念的形成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