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 不依傍别人 ,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对于关注及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常备书。
《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由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 斯金纳和文艺复兴研究巨擘查尔斯 施密特共同主编,是一部全面论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综合性文集。多位撰稿人皆是相关学术领域里的重量级人物。本书是深入了解与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与文化不可绕过的重要著作,亦是英语学界首次对庞杂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梳理,以飨读者的成果。 全书按哲学分支而非哲学家或学派来安排组织,共分三个部分23个章节,内容涵盖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逻辑与语言、自然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以及修辞等各个方面。编者从文艺复兴哲学自身的具体历史语境出发,以其自身话语来呈现文艺复兴哲学不同侧面的内在发展,勾勒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面貌与特征。
许苏民编写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上下)(精) 》全面论述16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填补了国内外学界至今没有一本涵盖中西、跨越400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的空白。以翔实的史料证明,中国哲人的辉煌理论创造受到不带偏见并具有卓越见识的西方哲人的高度评价和珍视。以中国哲学精华克服英美经验论与德国唯心论两大价值观念体系的弊病而重建现代理性,已成为世界哲学前沿亮丽的风景线。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表明,无论是西方学者的东方探寻,还是中国学者会通中西的理论创造,都与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中西哲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在长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包括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西方文化批判理论、文化哲学史等。而在长期的研究中,中心一直强调文化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卷所包含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哲学与西方哲学史、文化哲学与中国哲学史、文化哲学与俄罗斯哲学史。本书为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丛书 之一,相较该系列的其他研究,本书将 文化哲学史 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哲学与西方哲学、文化哲学与中国哲学、文化哲学与俄罗斯哲学三个角度对文化哲学的发展脉络及在不同文化区域内的本土化发展、演变历程等展开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不仅着眼于历史对文化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把握,更是立足当下对文化哲学的现代性演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梳理与呈现
本书全景性地展示了宋代美学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思想资料、艺术事实、审美形态等领域,覆盖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音乐、舞蹈、体育、戏等门类,全程性地展示从北宋到北南宋交替时期到南宋直至元代的整个美学发展历程,在社会思潮与美学思潮的关联中描述其美学史演变情形,揭示其发展规律,确定其美学史地位。
本书分为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从霍布斯到黑格尔、20世纪的政治哲学三卷,第一卷论述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城邦、正义、优良秩序与平等的观念,经由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及早期教父哲学以及经院哲
本书收录文章67篇,分上下编。上编为总论,一论“中国哲学研究之方法论”,一论“现代中国哲学变迁之大势”。下编为分论,对已故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艾思奇、杨献珍
《希腊哲学史》1-4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二部多卷本希腊哲学史著作,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古希腊哲学研究作出的独特的理论贡献,标志着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视野与深度都有了大大的拓展,也是我国学术研究走向世界、可与 水平进行对话的 成果。 卷内容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到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止,概述了希腊希腊哲学的背景及希腊哲学的史料情况,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米利都学派、毕泰戈拉学派、赫拉赫利特的哲学、爱利亚学派、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的自然哲学家。该卷史料翔实、新见迭出、逻辑严谨,通过一系列开拓性观点和深入细致的论证,把一个个经过各国学者反复探讨的古老课题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本书在时间上跨越了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末、在地域上包含欧洲、地中海沿岸、中亚和西亚地区,在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上包含希腊罗马文明、希伯来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在内的一本系统的西方哲学史。具有如下几大特点: 1.本书虽然考虑哲学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但 多地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看待哲学,结合社会历史的变迁、人文和 的重大变革、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来分析和把握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2.本书比较注重从哲学家的原著出发,以原始材料说话,一切分析批判都以文本为基础,不人云亦云,避免以往的政治图式化和僵化教条的分析方法。 3.本书注意吸收近几年来 外新出版的各种《西方哲学史》的一些特点,在内容结构、材料取舍、体例安排等方面吸收它们的一些优点。 4.为了保证本书的学术性,实用性和 性,本书将列英文目
《希腊哲学史》1-4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二部多卷本希腊哲学史著作,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古希腊哲学研究作出的独特的理论贡献,标志着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视野与深度都有了大大的拓展,也是我国学术研究走向世界、可与 水平进行对话的 成果。 卷内容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到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止,概述了希腊希腊哲学的背景及希腊哲学的史料情况,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米利都学派、毕泰戈拉学派、赫拉赫利特的哲学、爱利亚学派、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的自然哲学家。该卷史料翔实、新见迭出、逻辑严谨,通过一系列开拓性观点和深入细致的论证,把一个个经过各国学者反复探讨的古老课题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史。古代的学术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前史;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哲学史的创立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进入到“对子结构”和“螺旋结构\"阶段;同一时期的港台学者也在中两哲学的融通下展开了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一个可以质疑但无法绕过的事实存在,柴文华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学史(精)》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尝试性研究,相信在客观呈现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历史的同时会为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重要启示。
《希腊哲学史》1-4卷,由 哲学史家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等负责撰写、三代学人共同奋本书论述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主要阐发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此时已经开始进入希腊哲学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已从早期以研究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伦理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成为讨论的重点。但本书力图提示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因此重点论述他们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政治、伦理等思想,力图全面阐释他们尤其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本书解决了三大 希腊哲学研究界的难题:有关智者的史料问题,有关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划分问题,有关柏拉图思想的发展变化问题。全书论述系统,阐释精微,对于加强希腊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加强西方哲学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希腊哲学史》1-4卷,共近400万字,是汪子嵩先生负责主持,由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撰写,三代学人共同奋斗28载撰写而成皇皇巨著;主要论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长达1200年的希腊哲学史,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二部多卷本希腊哲学史著作,是中国学者以中国学术视野对古希腊哲学进行断代史研究的鸿篇巨制,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古希腊哲学研究所作出的独特的理论贡献。 《希腊哲学史》(第四卷上下) 在搜集和钻研了大量的原著资料(包括希腊文、拉丁文资料)和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史论结合,从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怀疑派、普罗提诺与新柏拉图主义、希腊哲学与早期 教五编,展开对晚期希腊哲学的各流派思想演变及其发展脉络的深入探讨,并注重梳理晚期希腊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希腊哲
《希腊哲学史》1-4卷,由著名哲学史家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等负责撰写、三代学人共同奋本书论述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主要阐发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此时已经开始进入希腊哲学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已从早期以研究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伦理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成为讨论的重点。但本书力图提示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因此重点论述他们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政治、伦理等思想,力图全面阐释他们尤其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本书解决了三大国际希腊哲学研究界的难题:有关智者的史料问题,有关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划分问题,有关柏拉图思想的发展变化问题。全书论述系统,阐释精微,对于加强希腊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加强西方哲学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