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活的生命。 哲学史就是哲学。 遵循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 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遗骸的荒冢。作为一部讲演录,本书在作者多年讲授的 西方哲学史 通识课程基础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繁,可谓哲学入门书。此次修订版特别增加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一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哲学史的训练正是通过启发我们的睿智慧根使我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浩瀚哲学地图,我们需要一个好导游。卡特琳 莫里斯正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向导,她凭借敏锐的思考和犀利的画笔,照亮存在主义迷雾和柏拉图的洞穴。在她笔下,耳熟能详的哲学家在书上巡游:亚里士多德、尼采、卢梭、伏尔泰、黑格尔、德勒兹、波伏瓦、阿伦特、马克思 而作为女性漫画家的她也有机会在此吐槽思想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卡特琳以严谨和幽默的方式与你交流她的哲学概念,推翻男性神话,勾勒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
初编:视野 角度与方法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本卷的几讲主要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并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图像,甚至地图。作者以此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希望青年学生们借此对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 陌生化 的再思考,并由此走入一个离开思想史研究套路的新空间。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 思想史不只是要讨论思想,还要讨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所以,它总是和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相关联,它无法画地为牢,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边界。本卷的几讲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个方面,还竖着放入不同的研究时段。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中,
1929年春天,马丁 海德格尔和恩斯特 卡西尔在瑞士达沃斯进行了一次公开对话,这两位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交流了涉及哲学史上最紧迫的问题:人类的有限性是什么?客观性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真理是什么? 《欧陆分野: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在达沃斯》采用历史叙事与哲学重构相结合的方法,避免将达沃斯争论简单寓言化或政治化,试图以中立的视角观察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交锋,揭示这场对话在20世纪欧陆思想史中的分水岭意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解读,而是着重探讨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与分歧,深入分析他们的核心思想,同时考察争论前后的历史背景,将哲学思想的流动与更为复杂的文化语境结合在一起分析。
本书认为,希腊以来一开始以哲学为代表,后来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西方现代学术,从根本上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古代学术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无论是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还是西学今天的学科体系,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无论用西方今天的学科范畴来肢解中国古代学术,还是用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来衡量西学,都是值得怀疑的。进一步看,通常所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不是同一学科内部的两种思维方式差异,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因为学术类型的不同,人为地追求所谓中西结合,有时也没必要。用现代西方学术和学科范畴来分割和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不仅可能包含对西方学术本质的深刻误解,也可能构成对中国学术传统的人为摧残。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书籍,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 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20章 补充了“政治哲学”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中国哲学史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能为中国哲学史研究者指示读书门径、提供必要的史料学方法。本书意在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作者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突破四个历史时期,并在萌芽阶段以胡适和梁启超为代表,在形成阶段以朱谦之和冯友兰为代表,在发展阶段以张岱年、刘建国和石峻为代表,在突破阶段以萧萐父、刘文英和《论稿》作者为代表逐步展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之各个时期的面貌特征。在此基础上,本书总结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发展规律,并预测了其未来走势。
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在拓展出全球思想史研究,尽管目前对全球思想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是研究国际转向还是讨论思想观念、文本和概念的空间扩展。但毫无疑问,有一点是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就是,需要对概念以及文本的全球性流通和接受进行研究。 正是在此指导思想下,本论文集聚焦于概念,结合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将原本概念史只关注于概念的时间维度拓展到空间维度,并在两种维度下展开研究,既思考概念在时间中的承继性流动,也讨论概念在不同空间中的移位性流动,如传播,接受,以及再概念化。由此揭示概念在流动与移位中内涵的变化与意义的再生。 本论文集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于全球思想史,以及概念史等的理论和方法论讨论,二是具体探讨一些概念如文明与野蛮,华夷与中国,帝国,财产权等,从而通过具体概念的形成与演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文化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文化:杨生平学术论文集》以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关系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外重大文化问题及其争论,在文化实践中探讨文化理论问题,又在文化理论研究中深化对文化实践的探讨与分析,力图做到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研究的统一、文化学理问题与文化现实问题的统一。《文化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文化:杨生平学术论文集》关注的重要文化现实问题有文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主要文化理论问题有文化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自律与他律、文化形上而上与形而下、文化与意识形态关系等,共分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文化中的哲学问题和哲学中的文化问题三个部分。
这本《西方伦理学史》详细论述了自前苏格拉底到20世纪中期各个时代的西方伦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每个时代都包括了各种重要学派的思想。资料丰富,叙述客观。与其它伦理学史著作比较,该书的重要特点有两条:一是它所介绍的伦理思想范围之广泛,所包括的原始资料之丰富;二是作者对书中介绍的各种伦理理论所持的客观中立态度。根据WorldCat Identities的统计,该书自1968年由美国Doubleday出版社初版以来,到2008年之间,以三种语言(英语、波兰语和意大利语)共出版或重印了20次,被世界1208个图书馆收藏。一直是西方伦理学史的几部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西方哲学史 下卷》要了解一点哲学,很简易的入门方法莫过于先读一部好的哲学史,概念、脉络、优劣历历在目。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可以说很好选择之一。由于罗素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而是由一个科学家“半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