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要典导读书系》通过精选儒家经典,对其进行研读,并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图书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学者撰写,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很好的帮助。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稿收录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的《观物篇》共十四篇, 这十四篇中《观物内篇》十二篇,为邵雍自著,《观物外篇》二篇,为其门人弟子记述。本文稿较全面地反映了邵雍在哲学、理、历史学方面的理论大纲。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知言》是胡宏的主要学术著作。全书采用随笔札记的形式,辑录了胡宏历年讲学的言论,该书是胡宏教育思想完整、系统的记录,也记存了胡宏的政治、哲学、史学等观点,是研究胡宏学术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此次导读是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
《春秋繁露》是后人汇编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著作集,是研究董仲舒以及西汉儒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本书选注、选译了其中主要的篇章,以期展现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概貌。 董仲舒是汉代Z重要的经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具有开创性和体系建构能力的哲学家,集先秦儒学之大成,对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都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了解董仲舒以及汉代儒学思想,有助于梳理和理解儒学成为两千多年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历程,以及汉代儒学充分吸收、容纳先秦各家思想以应对时代挑战,建构庞大儒学体系的思想脉络。
儒家思想对建筑文化的影响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当今的开发建设来说也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付远所著《儒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不仅分析了儒家思想对古代建筑营造制度与技术的影响,还结合当代城市规划、公共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等方面,分析可以借鉴的地方,让我们从中传承历史、沟通未来。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要典导读书系》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正蒙》,一名《张子正蒙》,张载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明理学史上不可绕开的人物。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订正。意即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说: 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 书名由此而来。张载《正蒙》一书为其晚年定论之作,完全彰显他的理论全貌。王船山视《正蒙》为儒学立论养分之来源,可见该书在哲学理论建构上的深度与强度。
本书为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能得呈现、付梓,实赖叶舒宪先生的敦促、导引与劝勉。每每耽于杂务游惰或困于牛角之思、觭见之言,先生往往三言两语便直击要害拨云开雾,针对性的阅读书目与*研究成果的及时告谕与赠阅,不只视野大开,亦令醍醐灌顶。而且先生百忙之中依旧仔细审校,并不吝惠赐亲躬田野拍摄的各地馆藏珍物的照片,令本书图像证礼更为名副其实。
儒学 是什么? 中国儒学 是什么? 儒学 为什么发生于中国? 儒学 怎样发生于中国?所谓 儒家文化 是什么?孔子与《论语》 怎样 即凡而圣 ?中国儒学主要经典的主要内容、文化史渊源是什么?在新世纪里,在全球化的空间中,为什么还要学习 中国儒学 等等这些问题,在《云南文库 学术名家文丛:中国儒学导论》中都做出了初步说明。
本书为 大众儒学书系 的序编和总纲性读本,阐述儒学的传统价值和时代意义,说明大众儒学的内涵、体系和推行内容。本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伟大实践出发,通过儒学发展的历程、百年境遇的反思和当代复兴机遇的考察,结合*书记中共十八大以来系列讲话精神,阐述儒学当代复兴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倡导经典儒学为基础的大众儒学实践,以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普适性传播、大众化推行 为指导方针,使儒学走出书斋,在现代社会浴火重生,春风化雨,淑世济人。
儒学是中国的老传统,是历史上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它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儒学对当代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但是,在二十世纪,中国由于国力衰弱,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又由于思想文化的转换,传统的儒学也受到严厉批判。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周桂钿长期从事儒学研究,《精神瑰宝——周桂钿儒学讲义》收录周桂钿在学术历程中各时期的儒学研究讲义,为相关研究人员提高宝贵的参考资料。
从前一般人的文学观念似乎都以道为中心,在中国全部文学批评史上彻头彻尾,都不外文与道的关系之讨论。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贯道说与载道说之主张明而纠纷甚的一幕,即在于北宋的古文家与道学家。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苏氏之道,深在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秦观《答傅彬老简》文道关系及相关问题,是文论史的重要内容;在儒家性命思想的视野中对它进行考察,是一次艰难的尝试。 性、命之所以是儒家成德之学的核心范畴,是因为性论、命论是诸儒解决成德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的理论路径(而性、命自身并非儒学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得出的将只是性、命范畴或性论、命论的流变史),揭示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论语》各篇做语言知识和文意探究方面的梳理,用 任务群 的思路,分任务板块呈现解读示例,特别是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现象做思辨性简析,对学生用现代视角理解《论语》有一定帮助。本书重在对《论语》做 应用型 解析,以帮助学生对《论语》有更富思想性的解读。为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本书特意做了任务性学习设计,以驱动学生体验学习,并借此收集、整理了一些研讨习作,作为本书的重要参考素材。本书在体例呈现商按照《论语》各篇的顺序排列内容,每篇先重温原文,然后依次为各项任务的整理成果。书中对《论语》文字、语句的语法梳理,力争遵从规范的语法理论,达到权威、准确的目的。
《儒学精神与中国梦》主要内容包括: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儒家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儒学与社会关系的三阶段、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关于儒家文化的教化意义、文化学视野中的儒家文化、重新认识孔子的道德学说、关于儒家的 中道 哲学等。
《泗水边的 中庸 》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先生以淮河文化解读儒家经典《中庸》的著作,通过对《中庸》及中庸思想进行个性化的阐释和具有地域色彩的解读,反应了他多年来对淮河流域、淮河文化进行的文化思考。全书分为三部分,《中庸》之内、《中庸》边缘和《中庸》之外。《中庸》之内是对《中庸》原典进行的解读和阐释,是对《中庸》的三十三个章节依次进行的系统阐述。《中庸》边缘是对儒家经典学说中庸思想和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方方面面进行的恰到好处的结合,围绕中庸这一主线,阐发了有广度更有深度的点评和论述。《中庸》之外使中庸思想得到了具象化。此外,本书还插有若干漫画,寥寥数笔,无一不富有哲思,给人启迪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庸》及中庸思想的印象。
柳诒徵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图书馆学家、古典文学家,在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本书节选于柳诒徵所著《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柳诒徵史学论文集》《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等著作,着重介绍柳诒徵的礼俗思想、人文与教育思想、文化观及史学思想,也介绍了其论孔门学派及宋明清代的儒学。柳诒徵说他写作文化史的目的是 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亦能随其文化之步履,能鉴过往之经验,思当下之困境,展未来之希望。
《孔孟儒学》以简明的笔调,较为系统地叙述了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他们以“仁”为核心的哲学、社会思想。书稿从时代背景出发对孔、孟的事迹、学说、社会理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引导读者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创立儒家学说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共分九章:风云激荡;生平故事;孔孟联称;仁者爱人;足食富民;言而有信;忧世忧民;犯颜好辩;为仁由己。本书由胡发贵著。
本书主要针对20世纪批儒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进行整理辨证。分为儒学与盛世、儒学的政治智慧、民以孝为先、需要纠正的社会性偏见、批儒后的反思及复兴中华文化三步骤等六个章节,旨在纠正过去学界与大众对儒家学说的误解与曲解,如一味批判孔子、批判《论语》、不加判别地批判儒家学说。周显示还指出儒学的特长是政治哲学,其中有很多政治智慧,在社会稳定以后,儒学对于稳定社会、和谐关系能起到很大作用。
儒学的“返本开新”,即通过对儒家经典系统的新解释和新阐发,使之又具有应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1840年以来,以鸦片战争为前导,中国被迫卷入了西方现代性的“铁笼子”,作为中国文明核心的儒家思想,面临着有史以来严峻的挑战。本书从当下情境出发探讨儒学的“返本开新”,亦是“重回康有为”的一次尝试和努力。 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康有为可被视为儒家再一次“返本开新”的标志性人物。本书从儒学分期出发,历述意识形态化历史叙事中的儒家、现代儒学的“游魂”状态,以及儒家资本主义,后重回康有为,将之作为现代儒学的起点,论述了康有为的经典阐释、政教革命和大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