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要典导读书系》通过精选儒家经典,对其进行研读,并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图书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学者撰写,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很好的帮助。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稿收录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的《观物篇》共十四篇, 这十四篇中《观物内篇》十二篇,为邵雍自著,《观物外篇》二篇,为其门人弟子记述。本文稿较全面地反映了邵雍在哲学、理、历史学方面的理论大纲。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知言》是胡宏的主要学术著作。全书采用随笔札记的形式,辑录了胡宏历年讲学的言论,该书是胡宏教育思想完整、系统的记录,也记存了胡宏的政治、哲学、史学等观点,是研究胡宏学术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此次导读是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
《春秋繁露》是后人汇编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著作集,是研究董仲舒以及西汉儒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本书选注、选译了其中主要的篇章,以期展现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概貌。 董仲舒是汉代Z重要的经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具有开创性和体系建构能力的哲学家,集先秦儒学之大成,对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都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了解董仲舒以及汉代儒学思想,有助于梳理和理解儒学成为两千多年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历程,以及汉代儒学充分吸收、容纳先秦各家思想以应对时代挑战,建构庞大儒学体系的思想脉络。
从前一般人的文学观念似乎都以道为中心,在中国全部文学批评史上彻头彻尾,都不外文与道的关系之讨论。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贯道说与载道说之主张明而纠纷甚的一幕,即在于北宋的古文家与道学家。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苏氏之道,深在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秦观《答傅彬老简》文道关系及相关问题,是文论史的重要内容;在儒家性命思想的视野中对它进行考察,是一次艰难的尝试。 性、命之所以是儒家成德之学的核心范畴,是因为性论、命论是诸儒解决成德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的理论路径(而性、命自身并非儒学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得出的将只是性、命范畴或性论、命论的流变史),揭示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学史上的一个敏感话题,儒家之所以不断提起并讨论它,源于其处于“德位合一”的理想与“德”、“位”分离的现实相背离的生存性紧张情势。鉴于这一话题的切己性,一部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其实就是儒家的心灵史,指涉儒家的核心政治理念及其政治性生存。 本书以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为线索来把握儒家政治哲学,结合跨领域研究成果,从“史”的角度追溯了儒家“德位合一”政治信仰的由来以及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考察了问题在战国、汉代、宋代、清代四个儒学经典时代中的经典解释样式。在“余论”部分,本书从“论”的角度对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作出回应。 本书为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将有助于人
柳诒徵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图书馆学家、古典文学家,在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本书节选于柳诒徵所著《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柳诒徵史学论文集》《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等著作,着重介绍柳诒徵的礼俗思想、人文与教育思想、文化观及史学思想,也介绍了其论孔门学派及宋明清代的儒学。柳诒徵说他写作文化史的目的是 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亦能随其文化之步履,能鉴过往之经验,思当下之困境,展未来之希望。
本书挖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对不少原有史料给予了全新的解释,*次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孔子的自然观及其物化了的技术观、科学观,填补了孔子研究的千年空白。
本书为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能得呈现、付梓,实赖叶舒宪先生的敦促、导引与劝勉。每每耽于杂务游惰或困于牛角之思、觭见之言,先生往往三言两语便直击要害拨云开雾,针对性的阅读书目与*研究成果的及时告谕与赠阅,不只视野大开,亦令醍醐灌顶。而且先生百忙之中依旧仔细审校,并不吝惠赐亲躬田野拍摄的各地馆藏珍物的照片,令本书图像证礼更为名副其实。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要典导读书系》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正蒙》,一名《张子正蒙》,张载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明理学史上不可绕开的人物。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订正。意即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说: 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 书名由此而来。张载《正蒙》一书为其晚年定论之作,完全彰显他的理论全貌。王船山视《正蒙》为儒学立论养分之来源,可见该书在哲学理论建构上的深度与强度。
全书围绕着化 士学 为 民学 这个中心,三编在论旨上相互贯通,前后呼应:编所论乃第二编所论之基础,第二编所论乃编所论之支撑,然基础也好、支撑也罢,归根结蒂,都落在第三编所论上,即旨在论证化 士学 为 民学 之所以可能与何以可能。
《儒学精神与中国梦》主要内容包括: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儒家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儒学与社会关系的三阶段、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关于儒家文化的教化意义、文化学视野中的儒家文化、重新认识孔子的道德学说、关于儒家的 中道 哲学等。
依据儒家义理,借助经典故事,从正面反面或侧面阐发相关智慧问题,对儒家大智慧作出全面理论总结和思想阐发的,东海先生应为古来人。 东海先生倾一生所学,将儒家智慧妙解成知时、知人、知言、知礼、知本、知权、知中、知因、知几、知常、知易、知命等十二智,义理与故事相结合,经典原文与延伸讲解相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本书于正文后附《智慧微语》和《一生低首拜阳明》一文。《智慧微语》选自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的“儒者余东海“微博。站在中道立场上,看人看事,论史论政,尽量如理如实,思想独立,眼光独到,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智慧之中正和法眼之深刻。《一生低首拜阳明》介绍儒家大德,也是大智者,王阳明的生平、事业和学术。
吕思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 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本书选取吕思勉儒学研究的精华,分别从吕思勉眼中的先秦儒学;吕思勉对宋明理学各巨子的评析;吕思勉对儒家诸经典的解读;吕思勉对儒家大同社会的阐释;吕思勉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总结出中国文化的三大优越性等方面,展现了吕先生作为儒学大师的学术风范。
本书稿为当代儒学辑刊系列之七。全书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儒学复兴运动”中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的研究文章,旨在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全书着眼于儒家的“活的思想”,意在推进当代儒学的思想原创、理论建构,推出当代儒学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在栏目设计上,除了已出版的前六辑的固定栏目——当代儒家思想探索、当代儒家理论建构、当代儒家学派评介、 当代儒家文献研究、当代儒学观察家、当代名儒访谈录外,本辑还开辟了“中国正义论”讨论专题的临时栏目,讨论了养气:良知与正义感的培养,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原则,关于正义问题的中国理论等。
《泗水边的 中庸 》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先生以淮河文化解读儒家经典《中庸》的著作,通过对《中庸》及中庸思想进行个性化的阐释和具有地域色彩的解读,反应了他多年来对淮河流域、淮河文化进行的文化思考。全书分为三部分,《中庸》之内、《中庸》边缘和《中庸》之外。《中庸》之内是对《中庸》原典进行的解读和阐释,是对《中庸》的三十三个章节依次进行的系统阐述。《中庸》边缘是对儒家经典学说中庸思想和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方方面面进行的恰到好处的结合,围绕中庸这一主线,阐发了有广度更有深度的点评和论述。《中庸》之外使中庸思想得到了具象化。此外,本书还插有若干漫画,寥寥数笔,无一不富有哲思,给人启迪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庸》及中庸思想的印象。
儒家思想对建筑文化的影响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当今的开发建设来说也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付远所著《儒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不仅分析了儒家思想对古代建筑营造制度与技术的影响,还结合当代城市规划、公共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等方面,分析可以借鉴的地方,让我们从中传承历史、沟通未来。
本书为 大众儒学书系 的序编和总纲性读本,阐述儒学的传统价值和时代意义,说明大众儒学的内涵、体系和推行内容。本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伟大实践出发,通过儒学发展的历程、百年境遇的反思和当代复兴机遇的考察,结合*书记中共十八大以来系列讲话精神,阐述儒学当代复兴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倡导经典儒学为基础的大众儒学实践,以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普适性传播、大众化推行 为指导方针,使儒学走出书斋,在现代社会浴火重生,春风化雨,淑世济人。
本书稿为当代儒学辑刊系列之六,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儒学复兴运动”中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的研究文章,旨在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在栏目设计上,除了已出版的前五辑的固定栏目——当代儒家思想探索、当代儒家理论建构、当代儒家学派评介、 当代儒家文献研究、当代儒学观察家、当代名儒访谈录外,本辑还开辟了中国正义论研究专题的临时栏目,论述了生活儒学及中国正义论的情感观念、公义语境下的儒家社会正义原则等。
生活儒学在彰显“本源情感”乃儒学之大本大源。存在论先于知识论,也就是说,存在论为知识论提供地平线——视域。视域不是知识论的,不是主体性的,而是存在性的,简单第说那就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