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选集》(汇集了拉康一生*主要的学术研究论文,涉及精神分析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每一篇论文的发表,不仅在法国,乃至在英美学界都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反响。 拉康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兰西化,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学说,其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 拉康在精神分析学史上*个给予这门学科以哲学根基,他的思想渗入到哲学、文学、语言分析等邻近学科。法国作为欧洲精神分析的主战场,拉康的学说,无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欧洲学人。
作为巴迪欧的 存在与事件 系列的第二本,本书讨论了我们如何在世界之中,从此在出发来思考存在表象的逻辑学。其前作《存在与事件》主要谈论的是存在的本体论,即关于存在之所为存在的原理,而本书主要谈论的是让存在的本体论在世界上具现化。我们作为有限的存在者,在具体的世界中的存在,实际上是在一个有限的超验框架下来思考不同存在物的表象。事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撕破了这有限的超验框架,让无法实存和表象的存在物得以在新的世界中表象出来。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人
本书分为四册《西方的起源》《帝国的兴衰》《自由的黎明》《现代的诞生》,为读者提供西方人文经典阅读的必要知识,挑选在社会文化变革之际显示思想力量的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导读,引导出 为广阔深入的思考。所涉经典贯串三千年西方思想演变史,从影响西方世界 为深远的古希腊,一路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早期 教的兴起,穿过并不 黑暗的中世纪、璀璨丰富的文艺复兴, 终抵达我们生活的现代。通过本书,可以与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卢梭等七十余位人类历 的智者,《奥德赛》《理想国》《堂吉诃德》等九十余部西方 重要的经典著作展开对话。作者认为,人文经典阅读贵在自己独立的思考,阅读是必须的准备,思考才是真正目标。
和启蒙运动一样,反启蒙也是一场政治活动。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柏克与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确立了反启蒙理论框架。作为*代反启蒙思想家,他们目睹了1789年世界的倾覆。卡莱尔、泰纳、勒南代表了瓦解启蒙思想的第二次浪潮,面对19世纪政治生活民主化,这一浪潮持续高涨。他们的著作从各个方面呈现了对法国衰落的思考。在19、20世纪之交,反启蒙的第三次浪潮升起,代表人物有莫拉斯、斯宾格勒、梅尼克、巴雷斯、索雷尔等人。20世纪50年代伯林登上学术舞台以后,反启蒙的辩论发生了新的飞跃。 《反启蒙:从18世纪到冷战》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200多年间反启蒙的历史。作者认为:现代性存在着两面,一面是为人熟知的 洛克 康德式 的现代性,但同时,在18世纪到当代,现代性的另一个侧面得以显现,这就是反启蒙的传统。反启蒙思想并非一种反动的思想,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
本书撰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一战的浩劫之后,与19世纪人文主义传统相联系的一个新的兴趣点在德国思想界兴起,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尝试在努力复兴这种古老的人文主义传统,目的在于为一个新时代揭示其意义。这其中,耶格尔是迄今为止任何西方传统文明研究都无法回避的人物,他建立了理解西方古典传统的新方法,为人们重新看待古典传统作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而《教化(paideia)》三卷本即是耶格尔关于古希腊文化研究 、 系统的里程碑式杰作。 全书三卷,所有的论述都在古典教化概念的统摄之下, 卷从对古代希腊文化的探讨开始,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奠基、生长和危机。后面两卷,转向对柏拉图时代的古典希腊文化的研究。
《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英国)彼得.沃森》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
本书是法国当代 哲学家保罗·利科的经典著作。这本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的著作就是利科拓展解释学领域的尝试。在本书中,利科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定位为一种文化解释学。它和利科先前发表的《恶的象征》一起构成了利科从意志现象学转向解释学的标志性著作。和《恶的象征》相比,本书对利科解释学思想的阐发 加系统和完备。而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阐释为一种解释学的关键,就是将“文本”概念扩展应用到精神分析理论中,从而扩大了解释学的应用范围。
康德(1724—1802)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里程碑,被称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其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下)(精)》,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康德着眼于人的知识、意志、情感能力回答“人是什么”,并为人的自由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定位。 《纯粹理性批判》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由此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 终的判决和规定。 《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集中展示了他的伦理学观点,将遵从“ 命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