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 提问的人 苏格拉底到 现代牛虻 彼得 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后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化与传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和吴晓明写给年轻人的10堂西方哲学通识课,读懂2000年的西方智慧与文明。 《西方哲学思想讲义》是了解西方哲学的简明读本,以故事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尼采、卢梭、柏拉图等10位伟大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在深入了解他们生平经历的同时,感受他们在追寻价值与意义之路上的挫折与坚韧、孤独与慰藉、迷茫与豁然。 哲学不仅仅是高深的思想,更是让你生活变好的方式。打开本书,与西方2000年来蕞优秀的灵魂对话,用哲学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头脑,用哲学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充实人生,使自己成为有格局、有魄力、有智慧的自由人。
伊曼努尔 康德,1724年出生于普鲁士的柯尼斯堡。1740年进入阿尔伯特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1748 1754年在东普鲁士的乡村当了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1755年秋获得阿尔伯特大学哲学系编外讲师资格,1770年秋被正式任命为柯尼斯堡大学教授。1804年在柯尼斯堡逝世。康德一生过着学者式的生活,平静而规律,但其思想的形成异常复杂。他经历过形而上学学派的熏陶,潜心钻研过休谟深邃的哲学论述,热衷于卢梭的自然崇拜和牛顿的自然哲学;也从英国文学、法国启蒙运动中得到共鸣。他以渊博的知识和令人折服的智慧书写了横跨理论、实践、审美三大理论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深深影响了近代西方哲学,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曼弗雷德 盖尔通过书信、他人著作,勾勒出了康德的传奇人生和精神世界。在这部通
我们是生活在技术世界中的技术性存在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技术能否解决一切问题?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埃鲁尔都曾提醒我们警惕技术性大众文化的兴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更是让我们产生怀疑:技术究竟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奴役我们?技术会扭曲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和判断吗?技术进步是否等同于人类进步? 技术始终事关人类如何生活的问题,虚无主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则无处不在,因此本书关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性。作者诺伦 格尔茨没有参与 技术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的无尽争论,而是考察了我们所想的 更好 和 更糟 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想法在我们创造技术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借助尼采的虚无主义哲学,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
在《虚无主义:哲学反思》中,罗森教授通过对比基础本体论和日常语言哲学,为古典哲学进行了辩护,反对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的指控使虚无主义在西方得以生根发芽。可以看到,本书秉承了施特劳斯的观点,在哲学思想的网格中绘制出虚无主义的历史脉络,不断回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理性主义,这无疑也彰显了罗森教授持之以恒的研究重心,即考察哲学传统的根源,同时亦反思现代思想所面临的危机。
是什么使得权力或强力成为道德上对的 是2000多年来政治哲学不断追问的问题。 聚焦现代政治的讨论域,结合汉娜 阿伦特、约翰 西蒙斯、哈贝马斯及罗尔斯的观点,作者首先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区分了正当性与证成性:正当性是一种 回溯性 的概念,它关注的是权力的来源和谱系,也就是从 发生的进路 去评价权力;而作为 前瞻性 概念的证成性,关注的是权力的效用和达成的目的,也即从 目的的进路 去评价权力,确立了道德评价国家的两条进路。 从政治正当性与证成性的区分出发,作者进一步在政治义务与政治责任之间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概念地图:国家正当性与公民的政治义务具有概念上的关联性,而国家证成性则与公民的政治责任相关联。 由此,通过对概念关系的梳理标定了正当性在当代政治哲学概念地图上的位置,利于廓清被语言迷雾遮蔽的现实,帮助
本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本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本书是洛维特哲学史写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经典文献。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西方文化史。 认识自我 这句格言,ZUI早出现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代表人类自我意识的启蒙,直到2000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乃至今天,都深深影响着西方文明的进程。西方人个性是如何形成的?西方文化是怎样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在本书中,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罗西里尼探索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她以横跨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的方法,引用大量艺术品,向大众讲解了自我与艺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讲述西方人 认识自我 的历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神秘莫测的话: 自然爱隐藏。 自此之后,这句箴言在西方文化中频频出现。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这句箴言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城邦与人》是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堪称其诠释学范本。全书以提纲挈领的 导论 开宗明义,接下来三章分别论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柏拉图《理想国》、修昔底德《伯罗奔半岛人与雅典人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施特劳斯将现代人的困境,作为自己专致于古典作品的动力。他认为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尝试性的或实验性的:虽然古典作品陈述并阐明的古典原则并不能直接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恰当理解古典作品所阐明的那些原则,对于恰当分析当今社会的独特性,并明智地将那些原则应用于我们的任务来说,或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起点。
为什么说人是万物的衡量标准? 性格即命运,我们如何改变性格? 人类的灵魂被切割为哪几部分? 宇宙的起源是数学吗? 万物皆是必然,人类的行事意义为何? 本书作为《宇宙的尽头是哲学:32节哲学通识课》系列书的 古典哲学篇 ,是深入研究古典哲学的入口。 从智者学派到斯多葛学派,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本书将横跨百年的繁杂哲学精简为22节课,通过解析20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阐释了何为灵魂、人究竟为何物、生命的目的等话题。 翻开本书,探究伦理学、逻辑学和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本质,了解人类苦思数千年的问题。
京都学派是一个以京都大学为中心、试图将欧陆哲学的话语结构与佛教精神实质相互结合的哲学流派。其核心人物为西田几多郎和田边元。一方面,作为日本现代哲学的代表,京都学派以其迥异于西方哲学的 绝对无 的思想立场,为世界哲学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另一方面,京都学派的一些成员的学术旺盛期,正值日本迈向军国主义的不归之路,而他们在战前与二战期间发表的拥战言论,在当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战后更引发漫长的争议。如何理解和看待京都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京都学派核心成员的哲学思想,并通过跨文化比较,将他们的理论放入世界哲学的广阔背景中,由此展示出日本哲学的特色。在此意义上,本书可视为一部 20世纪日本哲学导读 。与此同时,本书对京都学派不同成员的不同哲学观点与政治
里特尔、格林德尔、加布里尔等著名哲学家主编的十三卷本《哲学史辞典》(Historisches W rterbuch der Philosophie),从1971年出版第一卷,至2007年出版最后一卷,耗时36年。有一批造诣精深的哲学家 如伽达默尔等人 参与撰写辞条的辞典,其权威性自然毋庸置疑。这部辞典与其他诸如哲学类的概念、术语、观念等专门辞典不同,它不仅是对概念的定义、描述或分析,而且从批判的、历史的视角提供了全景式的论述,详尽地列出了概念的源流演变和文献出处。 本书是《哲学史辞典》中有关 诠释学 的核心辞条选编汉译本,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主编的 诠释学与诠释之学研究系列丛书 之一种。
《造物的文法》对西方思想、文学、宗教和历史中的创造观念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探索。作者斯坦纳反思了我们谈论初始的不同方式和弥漫于千禧年末人类精神中的 疲劳 ,以及我们在讨论西方艺术和文化终结时那持续变化的语法。以其众所周知的优雅风格和广博深邃的知识,斯坦纳深入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驱动力和我们对西方文明不断延长的午后阴影的感知。 通过漫谈希伯来圣经、科学和数学史、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保罗 策兰的诗歌等不同主题,斯坦纳考察了人们在20世纪是如何对未来时态(希望之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产生怀疑的。斯坦纳认为,技术和科学可能已经取代了艺术和文学,成了人类文化的驱动力。然而,他也告诫我们,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以重大损失为代价的。仅靠技术和科学的力量,无法阐明有关价值、信仰和意义等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
《罪责问题:论德国的政治责任》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本政治哲学小册子。在雅斯贝尔斯对政治的思考中,重要的动机是彻底的自新道德与哲学,他针对二战时德国人的 集体犯罪 ,把罪责细分为刑事罪行、政治罪行、道德罪行、形而上罪行四种,认为后三种是当时所有的德国人都逃避不了的。政治罪行须承担赔偿义务,道德罪行、形而上罪行只能经由每一位德国人以及全体德国人民通过 内在转变 ,在道德与政治思维方式的 自新 的过程之中,才能清偿。作者在后记中指出:这本书应该用来自我反省。借由此书明确认识罪责、并接受罪责的同时,找到通往尊严之路。
《生存哲学》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从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雅斯贝尔斯逐渐从心理学转向哲学。直到1938年,他在这部著作中明确将 生存 确立为其哲学的基本主题,也首次完整表达了其哲学思想的基本结构,亦即对 存在的成全、真理与现实 的探讨。雅斯贝尔斯的 生存哲学 承接谢林与克尔凯郭尔对德国唯心论的突破,并在与海德格尔的对话中展开,不仅是德国哲学从古典向现代过渡的见证,其作为 生存诠释学 得以建立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当今时代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正因如此,雅斯贝尔斯的这部纲领性的著作成为二十世纪哲学的经典名著。
古希腊三哲 之一的柏拉图在西方哲学甚至整个西方文化史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其作品被统称为《对话录》。《对话录》的内容是用文字呈现理念或哲学问题如何在对话中发展、淬炼,因为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一连串辩论探索的结论,而是整个动态的过程。 《对话录》中*著名的是《理想国篇》与《飨宴篇》,但《费德罗篇》是能够陪伴各个年龄段读者成长的对话录。其试图将柏拉图哲学探问生命的魅力重新放到每个独立思考的灵魂间,让其开始自我反思、与自己对话、与自我辩论,既体现了柏拉图的哲学精神,精彩地展现了哲学活动的真谛,又适合各个年龄层的读者一起思索人生。
《真实的临在》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能否通过某些有意义的东西,对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予以讲述或书写。 作者斯坦纳在本书中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探讨了人类在文学、音乐和绘画等方面所具有的超然创造力,认为当人类的声音用另一种语言传达时,即通过文学文本以及艺术和音乐作品传达时,其语义和意蕴都超越了虚构性以及纯粹的务实性。尤其在艺术中,艺术家会与 真实的临在 相遇。也就是说,在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的创作和体验中,存在超验力量,这是科学或其所内涵的力量都无法成就的,甚至连心理学也解释不了。 斯坦纳以博学而著称,本书亦旁征博引,内容涉及美学、语言学、哲学、后结构主义乃至整个西方文化。
《从柏拉图到巴特(西方文艺思想史)》评介了自柏拉图到罗兰 巴特的重要文艺思潮发展阶段,以及这些阶段中的重要思想家,内容包括理论家的著述提要、理论流派的划分和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情况等,还结合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 《从柏拉图到巴特(西方文艺思想史)》由理查德 哈兰德所著。
《神性与人性:柏拉图 斐德若 》研究》基于伯内特(J. Burnet)编订的柏拉图全集校勘本中古希腊语原文的《斐德若》文本,参考国内外诸多文献,聚焦于研究占据《斐德若》大半篇幅的三篇演说词。作者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学界经典与前沿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斐德若》文本本身进行了细腻而深入的剖析,对古希腊哲学史上的关键概念与重要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读,针对以往的陈说提出了新见,从细微之处入手揭示了古希腊伦理思想世界的另一番图景。 《斐德若》通过赞美爱欲这种 神圣的疯狂 ,呈现了好的人类生活,即哲学生活的形态和根据,从而为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这一古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和解答。
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古希腊神话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神话究竟是对历史实相的变形,还是彻头彻尾的撒谎?如何从传说中抽取出真实的内核?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 韦纳通过研读古典作家和近现代学者,包括从亚里士多德、波桑尼阿斯到西塞罗、尤西比乌斯再到尼采和福柯的各种文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分析,指出希腊人当然相信他们的神话,揭示出创作神话其实是对真理的追寻这一要义。
《孟德斯鸠思想批判》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为研究核心,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发了孟德斯鸠对启示传统的存在论地位和认识论作用的看法,同时涉及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深入分析,并将其与霍布斯、洛克和斯宾诺莎等其他启蒙思想家进行了精当对比。 在作者潘戈看来,孟德斯鸠的写作中不仅有对自由的推崇和对封建专制的否定,其中也同样分享着他的反对者对启蒙精神泛滥的担忧和对启示工具性价值的体认;然而,孟德斯鸠的理性理论构建在根本上是反启示的,他认为对启示的解构是建设以理性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现代性的关键步骤。
《虚无主义谱系》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讨论 无 的哲学,下卷对虚无主义进行初步的批判。作者从普罗提诺开始,追溯了虚无主义逻辑的谱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力图辨析出虚无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某些关键环节,从而在所有这些环节中,找到一种一直在起作用的特殊逻辑,这种逻辑可以指向无中生有的创造观念,而虚无主义则提供了一种创造说的可能性。
《存在之问:颠转海德格尔》旨在研究马丁 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从柏拉图到尼采的欧陆哲学即形而上学史,或海氏所谓的柏拉图主义史。 作者罗森反驳了海德格尔的主张,即形而上学或 柏拉图主义 源自亚里士多德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提出形而上学其实是对日常经验之本质的常识性反思,以及对更美好的生活之标准的一般思考。应该说,罗森既能够回到哲学的起源,探讨古希腊,也能够批判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对当代西哲的两大分支 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 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基本主张是,精彩的哲学都应该以对日常生活或人类生存状态的解释为基础。通过对海德格尔的批判,罗森之谈迈向了哲学的新阶段,即标准术语和思辨哲学与 深入丰富的日常生活 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