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马舍雷对斯宾诺莎哲学话语研究的力作,不仅就斯宾诺莎本人的哲学基本结构进行了明白、确切的解析,更为重要的是,探究了霍布斯、帕斯卡尔、孔狄亚克、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阿多诺、福柯、德勒兹和奈格里等 节点 式大哲学家们同斯宾诺莎理论难题性的内在关系,堪称一部以斯宾诺莎为中心的思想史,对当代重启对斯宾诺莎哲学唯物主义的思考意义重大。
本书为齐泽克纪念黑格尔诞辰250周年而作,其取径方式颇为独特。正如书的标题《连线大脑里的黑格尔》所示,齐泽克以黑格尔的哲学之 眼 来反思连线大脑,对于人的精神过程直接与数码机器相联通这一设想展开哲学分析。他探究了连线大脑效果与正在崛起的奇点概念,并在连线大脑如何影响人的经验这一问题与人类个体的自由地位问题之间往复考察,直面了下述难题:如果机器可以解读、实施、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人类精神、主体性以及 生而为人 的真正本质将面临何种挑战。最终,齐泽克使黑格尔的思想与我们当下正在展开而前景未明的世界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展示出为何黑格尔比起其他一些理论家来说是更为有趣而深刻并且值得信赖,为何21世纪必将是属于黑格尔的世纪。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 皮埃尔 马舍雷 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份、揭示其当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由以阿尔都塞、马舍雷、巴利巴尔、奈格里、德勒兹等批判思想家的持续解读和阐释,斯宾诺莎哲学的革命性已成为当代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理论问题之一。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比较韦伯与马克思,并展开讨论韦伯的思想及其影响,第二部分探讨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 在洛维特看来,正如我们的现实社会不止一种,关于它的科学也有两种:市民社会的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而这两种研究倾向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马克斯 韦伯与卡尔 马克思。他们都从黑格尔关于客观精神的哲学中走出来,进入了一种关于人类社会的分析中,对现代生活方式之整体提出了质疑,而整个质疑的总标题就是: 资本主义 。在本书*部分洛维特对韦伯与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比较研究,展开论述他们分别以 理性化过程 和 自我异化 为线索对市民-资本主义所做的阐释,探究了他们对于作为经济和社会之基础的人的理念的不同看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两者对市民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做的批判性分析,本书第二部分重新检视了现代世界
所有成人都曾是婴儿,没错:可是,所有婴儿,都由成人孕育生养。玉米的确发自种子:可是种子来自玉米。 所有文明都由不起眼的开端生长而来;可是,当你查看究竟,你通常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开端本身是从其他某些成熟文明上 掉下来的 (恰如橡树落下橡子)。老日耳曼蛮族之武器甚至厨艺,可以说,都是罗马文明这艘沉船掉下来的浮木。希腊文明之起点,乃是克里特文明之遗存,再加上埃及文明和腓尼基文明的一些零头。 C.S.路易斯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西方文化史。 认识自我 这句格言,ZUI早出现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代表人类自我意识的启蒙,直到2000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乃至今天,都深深影响着西方文明的进程。西方人个性是如何形成的?西方文化是怎样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在本书中,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罗西里尼探索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她以横跨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的方法,引用大量艺术品,向大众讲解了自我与艺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讲述西方人 认识自我 的历程。
《造物的文法》对西方思想、文学、宗教和历史中的创造观念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探索。作者斯坦纳反思了我们谈论初始的不同方式和弥漫于千禧年末人类精神中的 疲劳 ,以及我们在讨论西方艺术和文化终结时那持续变化的语法。以其众所周知的优雅风格和广博深邃的知识,斯坦纳深入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驱动力和我们对西方文明不断延长的午后阴影的感知。 通过漫谈希伯来圣经、科学和数学史、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保罗 策兰的诗歌等不同主题,斯坦纳考察了人们在20世纪是如何对未来时态(希望之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产生怀疑的。斯坦纳认为,技术和科学可能已经取代了艺术和文学,成了人类文化的驱动力。然而,他也告诫我们,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以重大损失为代价的。仅靠技术和科学的力量,无法阐明有关价值、信仰和意义等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
《尼采:其哲学沉思理解导论》共分三大部分:尼采的生平、尼采的基本思想和尼采在自身生存整体性中的思维方式。雅斯贝尔斯对尼采的生平、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整体性的评述。在介绍尼采思想时,雅斯贝尔斯未拘泥于尼采本人的思想,而是根据作者自己的哲学思想,对尼采做了多方面的总结,阐述了自己对尼采思想的理解。读者在书中不仅可以看到尼采本人的思想精华,还可以领略到另一位思想大师的对尼采哲学思想的诠释,这正是本书区别于其他论述尼采著作的独特之处,它为我们展示了雅斯贝尔斯笔下的尼采思想轮廓。
里特尔、格林德尔、加布里尔等著名哲学家主编的十三卷本《哲学史辞典》(Historisches W rterbuch der Philosophie),从1971年出版第一卷,至2007年出版最后一卷,耗时36年。有一批造诣精深的哲学家 如伽达默尔等人 参与撰写辞条的辞典,其权威性自然毋庸置疑。这部辞典与其他诸如哲学类的概念、术语、观念等专门辞典不同,它不仅是对概念的定义、描述或分析,而且从批判的、历史的视角提供了全景式的论述,详尽地列出了概念的源流演变和文献出处。 本书是《哲学史辞典》中有关 诠释学 的核心辞条选编汉译本,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主编的 诠释学与诠释之学研究系列丛书 之一种。
施特劳斯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卢梭专题研讨课,本书根据课程录音整理而成。 《卢梭导读》篇幅巨大,共计十七讲。前四次课,施特劳斯以《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两翼,提纲挈领地提出阅读卢梭的基本问题,为学生和我们提供了在卢梭思想迷宫中穿梭的引线团。第五次课,施特劳斯给出他阅读卢梭的经验。之后的十几次课,则专门围绕卢梭的《爱弥儿》展开讲解、点评。 施特劳斯学术生涯中没有专门写作过关于《爱弥儿》的作品,因此本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别处看不到的施特劳斯眼中的卢梭。
本讲稿为施特劳斯1964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关于格劳秀斯名著《战争与和平法》研讨课的授课记录,共计14讲,内容包含了施特劳斯对于《战争与和平法》逐章逐句地细致讲疏,以及每一讲结束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是其作品中一份对格劳秀斯的深度探究。 格劳秀斯学识极其渊博,写作中又践行了隐微手法,且偶有卖弄才情的无害癖好,由此造成了《战争与和平法》令人窒息的厚度和学究气息。在课堂上,施特劳斯将格劳秀斯置于政治哲学整体脉络之中加以梳理,与学生逐字逐句阅读分析格劳秀斯的文本。经由其非凡的解经能力,格劳秀斯冗长的晦涩文本变得清晰可解,格劳秀斯本身的重要性得以完整呈现。 因此,可以说,本书讲稿是一项如何走进经典文本的重要例解,也是大学中通识教育如何操作的光辉范例。
《从文本到行动》汇集了利科在20世纪70 80年代发表的重要系列论文,这些文本代表了利科研究诠释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现象学到诠释学,从文本诠释到行动诠释。在本书中,利科逐渐摆脱了要在其他学科面前捍卫诠释学的焦虑,他从胡塞尔现象学与诠释学的关系以及诠释学自身的历史看到了自己研究的独特角度和价值:立足于文本理论建构一种超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甚至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并且将之应用于解释人的行动、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建立新的政治和伦理。
苏格拉底为什么拒绝众人的苦苦哀求,拒绝越狱,勇于赴死? 《理想国》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失败之书”? 康德又是如何实现了既为人类的理性划界,也为上帝和信仰留下地盘? 为什么论起抽象和晦涩简直可以说举世无双、独孤求败的黑格尔,却批评我们普通人经常陷入“抽象地思维”? 兼有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的尼采,为什么说弱者、怨恨之人的灵魂是“歪”的? 自由雅典与铁血斯巴达共同之处在于——对“卓越”的不懈追求;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个伟大命题的笛卡尔,居然是个赖床的哲学家;日常生活中“人畜无害”的胖子大卫·休谟,在哲学领域却是一个勇猛精进的斗士;莱辛说人们谈论斯宾诺莎就像谈论“一条死狗”,马克思也说哲学的老王黑格尔死后被当成“一条死狗”,可是如今他们却都死而不僵、借尸还魂了…… 我们还会发现原来《黑
《虚无主义谱系》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讨论 无 的哲学,下卷对虚无主义进行初步的批判。作者从普罗提诺开始,追溯了虚无主义逻辑的谱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力图辨析出虚无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某些关键环节,从而在所有这些环节中,找到一种一直在起作用的特殊逻辑,这种逻辑可以指向无中生有的创造观念,而虚无主义则提供了一种创造说的可能性。
亚当 斯密首先是一位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位社会科学家,《国富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经典,而且涉及许多哲学议题。 本书作者认为,亚当 斯密首先是一位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位社会科学家,《国富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经典,而且涉及许多哲学议题。 本书从哲学角度着眼,结合思想史视野,清晰而生动地从分析了《国富论》的主要思想,与此同时也呈现了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法理学讲义》、《哲学文集》等作品与《国富论》的内在关系,使我们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国富论》。
《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由美国诺特丹大学荣休教授凯瑟琳 扎克特主编,对20世纪的十多位政治思想家及其理论,做了简明而不失深度的介绍,作为一本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的读本,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视野宽阔,论述深入。书中收入的哲学家上起杜威下迄泰勒,无论从时间地域或是理论传统角度看,都呈现出多元而完整的面貌。每一章的介绍,涵盖了思想人物的生平、学说和影响,并附进阶阅读文献,帮助读者渐次步入政治哲学的堂奥。 体例明晰,主题突出。思想史教材多以年代或人物编排,本书兼取两者的长处,以年代主题为经,以人物学说为纬,将整个20世纪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呈现给读者。 结构完整,问题意识明确。20世纪的政治哲学本身受到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巨大影响,本书对这一学科线索给予了充分重视,体现出编撰者的全局视野与问题
西方的古典学是西方现代学术的“底牌”,中国古典学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思考永恒的好、良善的政治社会秩序和人心秩序的可能。 《从古典重新开始》汇集近年来古典学研究方面极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均出自行家里手,每一篇论文皆为作者本人所珍视的、未发表的精品之作。本书就是从古典重新开始的“开始”,是古典心性在中国的一次“盛大相逢”。
《存在之问:颠转海德格尔》旨在研究马丁 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从柏拉图到尼采的欧陆哲学即形而上学史,或海氏所谓的柏拉图主义史。 作者罗森反驳了海德格尔的主张,即形而上学或 柏拉图主义 源自亚里士多德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提出形而上学其实是对日常经验之本质的常识性反思,以及对更美好的生活之标准的一般思考。应该说,罗森既能够回到哲学的起源,探讨古希腊,也能够批判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对当代西哲的两大分支 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 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基本主张是,精彩的哲学都应该以对日常生活或人类生存状态的解释为基础。通过对海德格尔的批判,罗森之谈迈向了哲学的新阶段,即标准术语和思辨哲学与 深入丰富的日常生活 相结合。
谢林著的《世界时代(谢林著作集)(精)》收录了《世界时代》1811年和1813年的两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号手稿以及1815年的残篇,这是国内外学界迄今为止 为完整的《世界时代》文本辑录。在《世界时代》这部著作里,谢林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种夹杂着历史叙述与辩证法推演的语言阐述了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时间之内的命运:从自身内部的不同本原之间的纠缠和斗争出发,通过斗争和分离,让一切各安其位,统一在 的 精神之下。在这个过程中,谢林几乎讨论了所有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关于“神性”“存在者一存在”“自由”“恶”“时间”的论述尤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和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就谢林的主观意愿而言,还是就客观影响而言,《世界时代》都是整个谢林哲学的核心枢纽,对于理解谢林的早期哲学和后期哲学都
《古典柏拉图主义哲学导论》从柏拉图于公元前347年去世后学园的*代斯彪西波写起,一直写到雅典学园于公园529年被关闭乃至更迟,时间跨度近千年,涉及思想家逾百人,不仅脉络清晰,而且资料丰富。前者在于对古典柏拉图主义的各个历史时期、流派均做了详细梳理,师承关系、思想赓续一目了然;后者在于对每位思想家的生平、著作、主要学术思想皆有介绍,并对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了重点剖析,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有一些重要的史料,是首次出现在汉语语境之中。作为 一种导论性研究 ,这部著作很好地起到了古典柏拉图主义的一幅全景图和导游图的作用,为人们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深入古典柏拉图主义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向导。 李秋零
《杜威全集》为《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第六卷,收录了杜威在1910至1911年间发表的所有作品。美国作家版本中心认可文本。威廉·詹姆斯在1909年评论三位实用主义主要代表(即他本人、席勒和杜威)的区别时指出:席勒的观点本质上是“心理的”,他自己的观点是“认识论上的”,而杜威“全景式的(观点)……是三者中宽广的”。杜威在1910至1911年的大量著述全部收入本卷,他讨论和分析了这种宽广的“全景式的”实用主义方法的诸多方面。
聂敏里著的《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精)》是从中国学者自己的思想视野出发对古希腊哲学的正本清源之作。它不着重于知识的梳理与介绍,而着重于思想的分析与检讨。上溯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下迄公元6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深入其思想内部,探寻其内在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想根底与究竟,力求勾勒出西方思想 初的源流与脉络,指陈其思想深处的得失与转捩,阐明古希腊哲学对两千余年西方思想的奠基意义与形塑作用。
杜威编著的《杜威全集》为《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第十一卷,收录了杜威于1918至1919年间发表的所有著述文字。现代语言协会学术版本委员会认可文本。杜威这一时期著述的突出主题是战争及其带来的后果。在本卷导言中,奥斯卡·汉德林和莉莲·汉德林联系这一历史背景,对杜威哲学进行了评论:“次世界大战以伤亡惨重的代价行将结束;缔造和平的繁重任务仍然艰巨,有待落实。有人期盼休战能使世界恢复如常,不料却开辟了一个动荡时代,它把一个本就因备战和弱化海外冲突而显得骚动不安的社会进一步搅乱了。”杜威认为,在这样一个时期,“科学负有的重托就是运用理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1918年至1919年间,他接连不断地发表文章,描述着他对战后世界的想象。在《新共和》和《日晷》杂志上,杜威主要考察了战争对社会、教育、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