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思想史 风流去》,写作年代跨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持续十多年,大部分是作者援教青海期间,高原之上幕天席地写就,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深、用思*精、用力*勤、用时*久,也*经典的文章。2006年首版,历经十余年时间与市场双重考验,靠优质内容与成书品质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鲍鹏山思想史 风流去》内分三章: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用精彩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大时代下他们的际遇与命运,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需要特别指出的,作者每处下笔,亦持 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 之心,60万字浩浩汤汤,字里行间均有来源、出处,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文飞扬,字如刀,深切历史,深切人性,充满诗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老子古本道德经集注直解》分上下二卷。范氏《直解》广泛征引当时能见到的各种版本,互为参证,辨析同异,所据古本音辩外凡三十余家,附以范氏本人的见解。近代张元济主持编务的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列为其编印的《续古逸丛书》之十七。卷首钤 李氏藏书 冬涵阅过 陈印汝言 等诸印,卷末有缪荃孙、沈曾植、杨守敬、邓邦述、王闿运等名人题跋。流传有绪,弥足珍贵。此次,我社据涵芬楼影宋本影印出版,宣纸线装,双色套印,再现原书面貌,极具版本及收藏价值。
本书收录中国古代文献70家,亚洲其他国家文献48家,欧美文献29家,近现代中国文献29家,致力于反映古今中外围绕孟子性善论所提出的有关人性善的重要资料。 第一编先泰两汉文献重点分析其中 性 字的含义,针对原始文献进行统计与字义分析,试图厘清人性一词在先至两汉文献中的真实含义。此后各编侧重于搜集各家论人性善恶的重要资料,并加以分析和评述,包括隋唐至清未学者(第二编),亚洲其他国家学者(第二编)、欧美学者(第四编)及近现代中国学者(民国时期以来,第五编)几个部分。附录部分包括前人论性之义(附录一)、其他人性概念(附录二)、孟子性论(附录三)及英语世界孟子研究资料(附录四)。
《易经》人人皆知,却没几人能读通读懂,而能读懂《易经》的人,却于断卦方面束手无策。日本学者高岛吞象所著《高岛易断》曾被人们列为断卦圭臬,然其局限及缺憾却无人得知。基于此,作者立志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断卦全书,弥补易学领域这一空白。以其近四十年研《易》之切身实践,结合易道与当代社会的互动之深湛的体悟,将难解的易理以现代方式予以解读,全书以解卦、断卦为主线,辅以大量的政治、经济、企业、个人等占例旁证,采用的三千多占例中,除作者个人人生经历外,还有大量对世局时势的洞察与预断,跨世纪前后这二十年,举世政经社文各方面的变化甚大,正是学《易》用《易》的好素材。读者用心揣摩,当有深悟。
《呻吟语》六卷,明吕坤著,是作者关于人生修养、持家处世以及自然社会的思考的记录。 吕坤(一五三六——一六一八),字叔简,又字心吾、新吾,号独抱山人,河南宁陵人,万历二年(一五七四)进士,官至刑部左右侍郎。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因疏陈天下安危,遭奸人诬陷,遂称疾乞骸,告老还乡。从此闭门著述讲学,二十年后谢世。死后赠刑部尚书。吕坤性格耿直,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学术他上主张打破禁锢,“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有熔铸百家、抱独自立的气象。吕坤著述甚多,有《去伪斋集》、《呻吟语》、《阴符经注》、《实政录》等,都体现了重民的思想。 《呻吟语》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
熊节集编的《性理群书句解》前、后集,各二十三卷。南宋熊节集编、南宋熊刚大集解。 前集 系由熊节采摭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司马光、朱熹诸儒遣文分类编纂而成,并附熊刚大注解; 后集 则为熊刚大注解之《近思录》、《近思续录》、《近思别录》。《句解》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有着独特地位,明初《性理大全》即由《句解》等扩编而成: 性理 之名由是而起 , 大着于世 。熊刚大对 性理群书 的注解明赅通俗,也有助于理学思想的传播,使该书在中华文化圈影响深远。本次校点整理,以台北 中央图书馆 藏《句解》元刊本为底本,以《四库》文渊阁抄本、李朝平壤府刻本校本,同时参校李朝世宗甲寅字本、《近思录集解》清初邵仁泓刻本等,依据原书体例编次校点,使之成为学界研究性理之学的基础文献。在 附录 部分另就《句解》版本的流
本书稿已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该书从礼理会通的角度,将经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并提炼出 礼乐哲学 这一新的学术概念,从礼乐形上学、价值论、实践观三个方面对朱子礼学的哲学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诠释与建构。该书指出,礼、理是朱熹思想的两个基本面向,礼学是其理学下学实践的基础,理学是其礼学的形上依据,二者相融互补,使得朱熹的思想世界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显得丰满而自洽。与此同时,朱熹的礼乐哲学思想也具有充分的现实价值。
我们的经典 对《易经》《尚书》《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管子》等13部传承千年的经典读物,从世界文明发展史和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解读。作为各经典的现代和解本,各分册均包含原文、语译、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选经典底本、再现古文风范,译文参考通行译本、白话流畅通达,和解遴选中外典籍、汇注思想源流,有助现代读者重读 我们的经典 ,更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学术编年》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朱子是为继孔子以後,近古儒學之集大成者,亦為八百年來中國學術之重心人物。然其著作卷帙浩繁,承學之士每苦於不易遍讀;而文集、语类之書,亦往往難於通體貫串以觀,得其旨要。全謝山宋阮學廉,以晦一案為*要,然亦以此一案為*嫌疏略,蓋即綠朱子原書之難理故也。錢賓四先生朱子新學案之作,即為彌補此一學術史之闕憾而作。自其書出,而後研朱者得津逮其委曲之細;而初學之士,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影响中国人精神生活甚大,是中国人立身行事之本,是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所在。有关《论语》的章句注疏也累代不绝。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因缘和合,以平生学问所聚,又以大半生尘世见闻,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详细讲解《论语》一书,直得儒学精髓及传统文化之纲要,堪称白话文运动以来讲解《论语》之宝典,利益读者无量,出版十余年来一纸风行。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
《中国学术编年》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
崔柏滔编著《论语大义(上下)》,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全面地理解《论语》原文语义以及原文章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论语》的学问体系。这就与以往有关《论语》的著作有了明显的不同。本书建立在前人《论语》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故而力图*限度地尊重前人的成果,但更尊重原文归趣而以人性天心为取裁。
《我们的经典》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撰写的一套小丛书,分四册:《去圣乃得真孔子》、《人往低处走》、《*的规则》、《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李零认为,《论语》、《老子》、《孙子》和《易经》这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讲人文,这两本书*有代表性。《孙子》讲行为哲学,《周易》经传讲自然哲学,讲技术,这两本*有代表性。因此, 我们的经典 ,不完全是古代意义上的经典,不是四书五经,不是十三经,可以说,是现代人眼中*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书。 我们的经典 ,既是我们中国人的经典,也是国际汉学界公认,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国经典。《论语》、《老子》、《孙子》、《周易》是现代人眼中*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四部书,也*能代表中国文化。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对每部书的讲解都别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全十册,汇集了钱穆先生有关中国历代学术思想的散篇论文。其中前八册由钱穆先生1976-1979年时自编,、二册由上古至先秦,三、四册为从秦、汉至五代,五至八则自宋迄清。编辑全集时,又集先生研究民国以来之文,乃得九、十两册。 册,主要讨论周公对后世中国学术思想文化传统的莫大影响,以及《诗》、《书》、《易》三经所揭示的重大问题等。 第二册,
本书为明末清初 学者黄宗羲所著,共62卷,前有“师说”,后有附案,搜采明代“讲学诸人文集语录,辨别宗派,辑为此书”。凡王守仁、陈献章等名家及其支派余裔等,悉皆收录,又有诸儒学案、东林学案等。每人先有小传及思想概述,后为语录和代表论著之摘要。“于诸儒源流分合之故,叙述颇详,犹可考见其得失”,是研究明代学术史和哲学思想的 之书。
《诸子集成》用的绝大多数是清代学者的校刊、注释本。可以说,这部书既集中了中国古代子书的精华部分,又展示了清代子书研究的主要成果,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部“丛刊”式的书用起来是很方便的,因此影响较大。但是可惜的是,《诸子集成》在排印、断句方面错误较多,50年代中华书局用原纸型重印这部书时也未加以校改,使用者只可用以参考而不能引以为据。此次出版,旨在成为普及读物,因而在注释方面,只对通假字、生僻疑难字词句作出简注,或对校改处略加说明,力求信、达、雅。 本书的出版,相信让不能通畅阅读文言文的读者了解这些古代思想学术结晶的内容,让已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读者利用它对原作有个更准确的理解,让一部分研究者从译文和注释中知道某书某处还可以这样理解,还有这样一种译法。
《中国学术编年》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
《中国学术编年》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