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庄子》是道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元典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研究道家学说有年,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完成了这部今注今译。本书依据王孝鱼校点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进行注译,每一篇先解题,而后是原文,注释和今译。陈鼓应先生在注释上下足了功夫,为表明今注有所根据,又附上前人的注解,即达到解释原句难懂的目的,又可把历代各家注《庄》的成绩列示出来。本书面向的读者既有专业人士,也有普通大众。本书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首次印刷,80年代中华书局曾引进出版,在内地产生了很大反响。后来台湾又出版了两次修订版。本版为再次修订的*新版。
《庄子》一书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但于现代人而言,不免有高深莫测、艰深难明之感。1981年秋,南怀瑾先生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庄子》,游乎经史子集,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阐扬《庄子》大义,清晰明白,通俗生动,精义跌出。本书据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书,定名《庄子?Q譁》,按南先生的话说, 譁啦譁啦,?Q?Q自语罢了 。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传统,是以春秋末年以降的诸子蜂起为哲学史的起点,因为活跃于那个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本书则向前追溯,专门拈出 前诸子时期 ,试图发掘殷周之际到春秋末年思想史的内容和特质,从而探讨随后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全书旗帜鲜明地指出,前诸子/前轴心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 德 , 德 贯彻于西周以来的政治社会原则、文化模式和精神气质的所有方面,是前诸子时期思想史最重要的特征,而非以往学术界普遍接受的 天命神学 。而 德礼之间 ,即制度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建构,限定并塑造了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核心特质。作者以 德的时代 概括绵延殷周之际和春秋战国之交两条重要历史分界线之间的思想史特征,与诸子哲学开启的 道的时代 形成了鲜明对照,并提诸子哲学(儒、墨、道、法、名和
本书是处耄耋之年的黄钊先生抱病握笔、粹一生之功力的生命之作、绝笔之作。全书校勘篇幅精短,言简意赅又不失严谨而理性的治学精神,展现了作者一生读庄解庄的心得。 本书以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一书中的《庄子》正文为底本,与历代诸家版本及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校,尤注重刘文典《庄子补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庄子内篇、外篇、杂篇展开校训析的工作。 校 即对清本经文中相关错讹衍脱的文字进行校勘,剔去累赘,使文字通顺; 训 即对经文中一些有不同解读的内容进行注释说明,使文意清明; 析 即对各篇经文的中心内容进行精要的评析,让读者迅速把握篇章主旨,进而更快地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
本书是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之一,是一部关于维特根斯坦早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经典导读。作者在书中按照原著七大论题的写作顺序对文本进行了逐段逐句的串联解读,并引介多方学术观点,对核心问题及争论段落进行着重探讨。本书还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源,论述了其对弗雷格、罗素思想的传承与批判,深入地探讨了《逻辑哲学论》的内在逻辑,试图勾勒出原著完整的学术框架。全书写作严谨,作者反复比对多个译本的优缺点,力争做到对维特根斯坦原意的准确把握。适合哲学专业学习、研究者,以及哲学爱好者阅读。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简介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哲学的沉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 为我 走向 无我 ,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本书是1987年出版的《老子他说》上集的续篇,前者是南怀瑾先生讲解《道德经》课程的前二十六章结集,出版二十多年来读者催问下集者络绎不绝,但由于种种 原因一直未能印行,直至2007年南师落脚太湖大学堂,开始指导整理下集书稿,因内容包括部分上篇及全部下篇,故特定名为《老子他说续集》,总括上集和本 书,合为老子《道德经》一书的全部讲记。此书经理漫长的22年终于出版完全,也算是对热爱南师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一个交代。
本书成于1953年,材料大多来自全祖望《宋元学案》特别是黄宗羲《明儒学案》,理学人物几乎都涉及了。自宋学之兴起,下迄晚明遗老,以诸儒为主体、各家思想体系为重,分五十六目,将此六百年间理学发展衍变之迹,溯源穷流,作简明扼要之叙述。 人物代表着思想,我们却不必放轻了思想演进,来争人物间之门户是非。 钱先生在本书序中提到,其寝馈宋明理学三十年之久,所以治学以来得力zui深者莫如宋明儒。无论他或蛰居穷乡僻壤,或横遭离乱困厄,或经历名利毁谤,未尝废学、颓志、动心、气馁。钱先生在本书中,不仅聊示读者研习理学的门径,而且把自己研习宋明理学的心得分享出来。
从《逍遥游》、《齐物论》到《天下》篇, 物 一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本书借助中西哲学会通的视域,从《天下》篇的物论入手,由物判别诸家思想,进而揭示庄子物论中关于人与己、人与他者、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万物与道的多重多样的关系,澄明庄子对个体性的证成路径。被视为先秦学术思想总论的《天下》篇,是理解诸子思想特别是老庄思想的经典资料,而其判别诸家之学的一个重要理路,就是辨析各家对于物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本书完整呈现了法国哲学家雅克 德里达于2001 2002学年在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的十三次研讨班课程。在 野兽与主权者 的总主题下,德里达从人与动物之差异的维度、性别差异的维度、政治与非政治的维度等等,展开了对于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到海德格尔、拉康、德勒兹、阿甘本等一系列思想家的开创性阅读,同时也涉及对蒙田、瓦莱里、策兰、D.H.劳伦斯等文学家的阅读。在这些炫目的阅读中,考察了种种动物形象 包括狼、鸽子、狐狸、狮子、大象、蛇、海豚、猴子等等 如何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用于证成人的固有性和对于动物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又在寓言的意义上不断地被各种政治话语所征用。德里达反复指出,在关乎人和动物的边界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表明人们拒绝赋予动物的种种性质实际上为动物所具有,而是
本书论析了荀子思想与商鞅、墨子、韩非子等诸家思想的关系,以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为线索,对荀子与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谭嗣同等诸位思想家的理论进行了观同别异,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判断与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了剖析,突出了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内在联系与学术个性。
本书在揭示老子哲学具有和西方传统哲学一样 求体 求故 求理 的一般哲学特性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老子哲学更具有历史哲学的特性,这种历史哲学同时也是一种时间哲学,其兼具历史、伦理双重意义,并以 道法自然 的命题,确立了 自然 作为历史法则和伦理法则之共同本体的地位;作为一种历史哲学,它是立基于历史性因果观念和追求经世致用的实用学术观念,运用历史逻辑思维所构建的 为道 之学,其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立基于推理性因果观念和只求智慧不求实用的理论学术观念,运用形式逻辑思维所构建的西方传统思辨哲学有明显区别。
《易经与中医》 这本小书,南先生仿若置身中国文化的河流,由中医文化 溯洄从之 ,探到了《易经》文化的方方面面,又回转头 溯游从之 ,厘清了《易经》、道家与中医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从中铺展出诸多观念,那是古人对 天人之际 的叩问和追究 人作为 小天地 ,在自然的 大天地 中如何自处;生命的单元和宇宙的法则如何统一等等。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将《黄帝内经》的微言大义、诘聱难懂的意旨讲解得生动清晰、精妙迭出、直指人心,使这本蕴涵了现代中医学源头的思想著作真正走入普通读者大众之中,成为人人都能触摸践行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人真正的养心、养性、养生的 圣经 。 《药师经的济世观》: 南先生以其特有的讲经方式,结合中西方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的修习体验,逐字逐句地讲解了《药师经》。
将上古区分为神话和信史,并加以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学术转型重要的实践之一。 神话 古史 话语系统对立互补、缠绕共生的关系及发展过程是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与认同中非常重要的面相,但遗憾的是,历来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大都关注史学、哲学、政治思想方面,忽略甚至遗忘了神话学。本书在重勘 神话 进入中国学术界过程的基础上,探寻 神话 古史 话语的呈现方式、研究方法及历史价值,挖掘其潜藏的思想性因子及可反思之处。
以王安石父子为核心的新学是经汉学向经宋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学术流派,属于广义的宋学的一支。凭借政治权力,新学获得了官方正统学说的地位,在北宋后期的朝廷和社会之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对于新学的学术特色以及王安石以外的新学学者,相关研究仍然比较缺乏。本书着重揭示新学作为一个学派的整体学术特色,重点讨论了陆佃、郑侠、耿南仲等新学后学的学术思想和理学、蜀学、北方学者对新学的攻击,并结合孟子升格运动、天地分祭合祭之争等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揭示了新学之学术与政治的纠葛。
本书是 阳明文库(第二辑 学术专著系列) 中的一部,是同济大学朱义禄教授关于 泰州王门 的多年研究成果。全书既侧重泰州学派代表性人物的个案研究,又关注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前后传承,由此展现了一幅具有内在思想关联的思想画卷。泰州学派或泰州王门可以看作是以王学为内核的思想流派,在中国思想史中,它展现了独特的个性。作为明中叶后形成的思想流派,泰州学派首先表现为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支脉,不过,它又趋向于使儒学走向民间、走向大众,从而在儒学的演化中表现了其自身特点。儒学本来有注重日用常行、肯定日用即道的传统,在泰州学派中,这一传统得到了比较突出的发展。泰州学派的成员每每来自社会下层,包括农夫、樵夫、盐丁、陶匠等,这些构成主体主要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由此,泰州学派强调 穿衣吃饭、接人接物 这样
本书分上下编:新安理学和皖派朴学。主要内容包括朱学群体的形成,新安理学的兴起、兴盛、衰落和终结,皖派朴学的先导、摇篮、开拓者、新群体和终结等。脉络清晰,自成体系,全面论述了从宋代至清代徽州学术的流变过程。本书对徽州学术流变的梳理有助于学界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徽州学术的发展脉络;对徽州学术精神的探寻将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对该领域相关著作、事件和学者的行实的辨析将会使学界产生一些新认识、新观点。本书可以被视为一部徽州学术史。
2016年5月,李零先生来局商谈他的作品处理事宜,顾青、李静、徐卫东参加,商定《方术》二考做升级精装版,与此前《兵以诈立》(增订典藏本)、《吴孙子发微》(典藏本)相仿(四书均已续签补充协议)。《中国方术正考》的书名去掉“正”字。本书是李零《中国方术考》之续篇,以考古材料为主,讨论中国方术,融进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深入思考,文中多涉及中国历史的古今比较,中外历史的比较,思路开阔,给人启发良多。书中多篇文字均已在《读书》等杂志发表,颇具影响。
《庄子的奔腾(插图修订珍藏版)》作者用自身的历史体验、社会体验、政治经验、文学经验、思考历程与庄子对话,与庄子共舞,揣摩逼近庄子的鱼、兔、意图、意念、雄辩与才华。用老王的风趣、洞彻、飘逸,阐释庄子的文无敌、思不群,论证庄子的理念在今天依然不落俗套,万古长青。在老王解庄的挥洒自如中,我们读懂了庄子的汪洋恣肆,看到了庄子的聪明有趣,理解了庄子的桀骜不群。 《庄子的奔腾(插图修订珍藏版)》为王蒙对《庄子》杂篇的个性化解读,是一本典型的“我注六经”式的著作。
《中国经学》第19辑,收录了 《诗经》研究 、 《春秋》研究 、 三礼研究 、 经学文献 等栏目,汇集了十多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内容的文章,从《诗经》、《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研究出发,进一步对儒家传统文献进行解读,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深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