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共20卷,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系增删“五灯”而合成。“五灯”系指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近二百年间分别成书的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全书依禅宗五家七宗之派别分卷叙述,收录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诸付法禅师共两千余人之列传,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苏渊雷教授整理,以影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龙藏本、日本续藏本为参校本进行分段标点,增补总目。
这本有关佛法的问答集,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我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提问者的背景、兴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佛法见、修、行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整理成书,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这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结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共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坛经》是六祖惠能讲说、弟子法海集录的禅宗经典。张勇教授撰写的《坛经详解》包括前言、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前言介绍惠能的生平,《坛经》的自性论、解脱论、修行论、方法论以及《坛经》的版本情况。正文共十卷,每卷设置题解、注释、译文、讲解四个板块。“题解”概括各卷的主要内容,“注释”解释正文中的生僻难解字词,“译文”将正文内容译成白话,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理解,“讲解”对正文内容进行串讲,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附录收录了宗宝、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坛经》撰写的题跋,有助于了解前人对《坛经》的认识。张勇教授对《坛经》的解读比较贴合原意,讲解比较深入,有利于读者掌握《坛经》的精华,是一部非常有利于大众阅读《坛经》的入门指导书。
上海是一个大城市,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也是教会势力*强的城市,许多全国性的教会机构总部设在上海,上海也是教会机构*集中的城市。当然,上海也是教堂*多的城市,估计,历史上的上海曾经有过的各种各样的教堂近百所。教会和教堂在上海创办了许多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教育、文化、慈善机构,有的已经消失了,而许多原来的教会学校现在仍然是上海的*名学校,有的教会医院现在仍然是*名医院,许多文化、慈善机构在上海留下了深刻影响。可是,宗教,尤其是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往往是中国人刻意违避的问题,而上海历史上的许多事情与基督教有直接的或千丝万缕的关联,违避了基督教问题,实际上就是逃避对上海城市历史的认真研究。 作者薛理勇长期从事上海历史研究,也花了时间和精力研究上海的教会和教堂。本书不是研究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看,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皇帝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是国家的中心。故宫文化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地方性的,无疑属于大传统,是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堂皇的部分,但是它又和民间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从物质层面看,故宫只是一座古建筑群,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筑,而是皇宫。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
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道教神仙传记与中华原型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最终成果。道教神仙传记是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学内涵、宗教色彩。本书力图对古代典籍中道教的神仙传记从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我国古代先民的文化基因。其中,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及由此形成的诸如崇尚柳枝、驱鬼等巫术仪式,正是先民在强大的自然灾难面前无法控制自身命运所进行的祈祷和反抗。古代神话中对神仙长生不死、御风飞行的描述,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疾病丛生的艺术反映。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中华原型文化进行了描述,并对神仙传记对这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是一部概论性佛学研究专著。书中对中国佛学的传译、典籍、师说、宗派、传播区域及思想渊源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讲述,指明了中国佛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并对有关史料和学术源流上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将学术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相结合——本书是展现戈国龙先生独特人格魅力和教学方式的一本侧记。 轻松易懂的风格——本书内容轻松且易于阅读,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尤其是对传统文化、道学感悟与生活结合有兴趣的人群。 独特的日常对话与思想记录——本书汇集了戈国龙先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术场合与同道、朋友的讨论和思考,这种私密而又广泛的交流记录是读者理解他思想体系的宝贵补充。
《禅宗语录鉴赏辞典》是一部中型的佛学类鉴赏辞典。全书共54.5万字,由武汉大学教授、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麻天祥先生主编。禅宗语录,言简意赅,极富意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本身也是可供鉴赏的文学作品。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经典且具有启迪意义的语录和案例,加以分类,并进行赏析。为便于读者理解,每篇语录均有注释和鉴赏。为增大图书内容信息量,书后还有相关附录。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为专题研究,共分八章。前五章从文本研究入手,通过详细解读,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深入的研究;第六、七章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认为小林正美和刘屹的研究存在重大缺陷和局限性;第八章直面国内外学术界的各种重大分歧,对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楞严经》是“经中”,是生命的经典,被认可为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是佛教正法的代表,素来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等赞誉。一千多年以来,《楞严经》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中都备受推崇,广泛流通,并得到各国历朝历代皇室的鼎力支持。《楞严经》更是一部指导人们发现自心、修炼智慧的手册。 《图说楞严经》以流通很广的近代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为蓝本,综合各家的注疏和讲解,精编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同时,以60个系统结构表和严谨流程图,200幅精美绘图和佛像,用全新图说手法综合创意,使古老佛经焕发新鲜活力。
禅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饮茶、打坐、插花、冥想、射箭……生活中的任何技艺到达一定境界,都可以接近道,进入禅的境界。德国哲学教授奥根·赫立格尔,为了追求在哲学中无法得到的生命意义,远渡重洋去日本学禅。屡屡碰壁后,他跟随弓道大师阿波研造,通过箭术悟出了禅的真意;禅是平常心,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带贪求,不带憎恶。任何技术,都有待于心灵的寂美。让箭矢发自无念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此書以杭州圖書館所藏明崇禎年間《天童直説》初刻本(存八卷)爲底本,以上海圖書館藏崇禎間重刻本補齊第九卷,并校以其他相關之本。内容包含了《闢妄七書》和《三録》,爲密雲圓悟對漢月法藏《五宗原》和提語《智證傳》的批評,我們可以從這些文獻中去釐清密雲圓悟與漢月法藏論諍的真實脉絡,并且也可以藉此深入了解密雲圓悟當時所廣泛參與的其他論諍情形。特别是,天童派與三峰派之紛争, 終由雍正帝以《揀魔辯異録》將三峰派定調爲“宗徒敗類”與“魔外知見”而告終,使得本來盛極一時的三峰派迅速失去影響力,同時亦終結了明清時期禪宗内部透過交辯和磋議檢視和重整“宗旨學説”的機會。如今藉由密雲圓悟珍稀文獻的整理與出版,我們得以 僧諍的負面外在表相或意氣之争,重獲進一步釐清禪宗發展至明清時期的各家“宗旨學説”和
《注维摩诘经》,十卷,又称《维摩诘所说经注》等。鸠摩罗什译出《维摩诘经》后,本人及其弟子僧肇、道生、道融等都曾此经作注,但单行本均已失传。现存《注维摩诘经》十卷,是僧肇根据罗什、道生诸说(杂有道融注一条)糅合而成。历代藏经均有收录,其中明藏、清藏所收为删节本。该书刊本又有八卷、十卷之异,《大正藏》本(第38册,经号1775)即采用一件八卷本校本,为日本平安时代古写经,题名“维摩经集解”。该八卷本与现行十卷本相较,多有异文,虽非全本,应不失为一部难得的文献。又敦煌本《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唐道液撰,内容大体近于《注维摩诘经》而稍略。此次整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民国年间刊本的影印本为底本,参考《大正藏》本及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少量必要的校勘。
“明清禅宗文献丛书”旨在收集整理明清禅宗各系禅僧之代表著作,尤重视发掘流传较少、编刻精良的珍稀版本,对其进行辑录、解题、点校、笺注,并撰写导论阐明其学术价值,旨在展现禅宗在此时期各家各派争鸣之景象,同时推动相关课题的深入发展。第一辑围绕明末清初三峰派展开,收录了密云圆悟、汉月法藏、具德弘礼、硕揆原志四位禅师的作品。此书是第一辑的第四种,辑录了明末清初三峰派第二代禅僧具德弘礼(1600-1667)存世的七种语录文献,并有“具德禅师相关文献补遗”一篇。这些文献的整理出版,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明末清初盛行一时的三峰派第二代传人具德弘礼的思想及禅法,以及他在清代顺康年间佛教界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整理者对与具德弘礼相关的存世文献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搜寻,选取各种文献之善本为底本,以相关的其他版本或
《藏传佛教大圆满传承史》是一部较好的文化遗产整理著作。它是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料的一次系统整理,跨度大,涵盖广,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释迦牟尼佛传法,到佛教进入西藏,再到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的一系列历史。此书在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读者呈现了较为完整的宁玛派宗派发展史,对于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古籍整理工作有着较好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本书是元代著名道家陈致虚的主要作品集,包括《金丹大要》十卷、《参同契注》三卷、《悟真篇三注》三卷,并收录《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以及《革象新书》等。《金丹大要》一明代《正统道藏》所藏上阳子金丹大要为底本,并参考了明代以来的7种版本加以整理。《参同契分章注》一道光二十一年傅金铨星霁堂藏本为底本,参考了清代《道藏辑要》等10种版本。《悟真篇三注》以巴蜀书社《藏外道书》所影印的清刊本傅金铨《顶批悟真篇三注》为底本,参考了《道藏》本《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等4种版本。
本书为点校整理本。《续指月录》由清聂先辑,收文上起南宋孝宗隆兴元年,下至清康熙十八年,是《指月录》基本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本书作为禅宗发展目前的重要典籍,是了解禅宗人物谱系的基础史料,具有较高出版价值。本书为指月佛学文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