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是六祖惠能讲说、弟子法海集录的禅宗经典。张勇教授撰写的《坛经详解》包括前言、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前言介绍惠能的生平,《坛经》的自性论、解脱论、修行论、方法论以及《坛经》的版本情况。正文共十卷,每卷设置题解、注释、译文、讲解四个板块。“题解”概括各卷的主要内容,“注释”解释正文中的生僻难解字词,“译文”将正文内容译成白话,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理解,“讲解”对正文内容进行串讲,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附录收录了宗宝、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坛经》撰写的题跋,有助于了解前人对《坛经》的认识。张勇教授对《坛经》的解读比较贴合原意,讲解比较深入,有利于读者掌握《坛经》的精华,是一部非常有利于大众阅读《坛经》的入门指导书。
《金刚经宗通》是对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著作。在历代诸多《金刚经》注释中,本书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地位。它以北宋长水子璇《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的精要部分及齐梁傅大士之偈颂为纲,又广泛采集宗门语录中相关机缘语句予以会通,揭示《金刚经》的思想内涵,体现出国人对这部重要佛教典籍的解悟和发挥,对于研究宋元之后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作者曾凤仪的佛学素养亦得到太虚法师等后世诸多高僧的肯定。本次整理包括《宗通》七卷及曾凤仪《金刚经偈释》两卷,以光绪十一年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校以咸丰三年本、《卍续藏》本及商务印书馆1925年刊本等,并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典籍、人物、名相概念等作出简要注释或解说,使本书成为理解佛教经典《金刚经》的一个较为明白晓畅的读本。
本书以人间佛教为主题,主要内容选自印顺法师所著《佛法概论》、《佛在人间》、《华雨集》等书,将印顺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重要论述汇于一册之中,便于读者集中了解印老的人间佛教思想。 本书作者印顺法师,当代佛学泰斗、著名高僧,一生讲学不缀,著述等身。
大法印五支道法是由冈波巴.索朗仁青以大悲之心为后学者方便学佛,而将我佛释伽牟尼八万四千法门,归类为五种学道之中,并由其法子众生怙主帕木竹巴特命名为“至深道大法印五支道法”,此法代表了藏传佛教噶当派和噶举派两大传承融为一体的实修佛法之精华。
本书通过阐释各种法门,演绎了如何抉择、如何获得智慧并成为智者,其阐述的结论体现了藏族极具特色的传统思想内容、观点,而论述的过程则体现了藏传佛教独特的传统思辨方式、方法。这些思想内容和思考方式,细微至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对藏族人民有极深、极大的影响。
《天仙金丹心法》是一部奇特的道家丹经,对内丹功的理论、方法、步骤均有系统而详尽的论述,文字较通俗易懂。但作者为渲染神秘色彩,故意将文字错杂排列,使读者不辨章句顺序,现经松飞先生破译、整理,始文从字顺,容易阅读了。本书对于研究道教及其丹功,对于气功爱好者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书作者冯学成认为国学的核心就是“心性的修养”。国学透露出的价值观、人生观,虽然可以在伦理、哲学、美学层面上去说,但重要的是自己能否落在修为的实处。真正致力于国学的人,是不看“外面”的,他只看到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修养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到周围,让大家都感受到心性修养的好处,这才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 故国学的学修次第,第一是立志,第二是炼性,第三是开眼,第四就是致用。 学必归于养,无养,虽学何益?
宗喀巴是西藏佛教历史记录有名的宗教改革者,由于他的改革,产生了西藏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格鲁派。——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律》云:“若时有戒律在世,即有佛法住世;若时戒律隐没,即为正法隐没。”故欲建立圣教住持圣教者,唯以戒律为主。大师深见戒律之重要,为重兴戒律因缘,发愿宏扬清净律学……至授食作净等微细行持,皆依律仪实行,并教导弟子亦如是行。——法尊法师我今由闻法,所修诸诸福善,维愿诸世间,皆得如来慧。法王宗喀巴,教法善增长,消灭诸违缘,顺缘皆具足。由自他三世,所系二资粮,愿胜善慧称,圣教恒增长。——法尊法师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1人”。
历史记录全面的佛教故事结集,收录佛教故事近500篇。 台湾佛光山慈庄法师等5位佛子倾心编撰。 《忍进·智愚篇》以诸多“忍”与“智”的有趣故事,明示以“忍”为“进”的人生哲学,以及大智慧的处世之道。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的传播源远流长,所形成的论述和修持行仪相当丰富,唐代敦煌莫高窟的经变图像,亦以西方净土变数量最多。本文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文献与石窟图像,对石窟图像功能作另一种角度的解读。 本文主体分为6章,前3章着重在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后3章探讨敦煌石窟西方净土变的发展,以及经变与净土礼忏法结合的运作。在西方净土礼忏文的部分,首先作溯源的整理,耙梳出西方净土礼忏法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北魏昙鸾和隋代彦琮的西方净土礼赞文,并参考其他礼忏法及净土行仪的内容,终于在唐代由净土大师善导完成仪轨完备的西方净土礼忏仪。善导的礼忏行仪有4部,本文以《大正藏》及敦煌相关文献为主要资料,对善导的4部行仪作了整理与分析。善导之后,由法照继承西方净土礼忏法以偈赞为忏法主体的特色,并将善导致力
《佛教故事大全》,历史记录全面的佛教故事结集,收录佛教故事近500篇。台湾佛光山5位佛子倾心编撰。《供施·因果篇》收录佛教故事近百篇,讲供施之得,明因果干系, 小故事,大智慧,自觉觉他,功德无量。
《佛教故事大全》,历史记录全面的佛教故事结集,收录近五百篇佛教故事,台湾佛光山5位佛子倾心编撰。《苦空·本生篇》,借苦空言解脱之法,以本生显佛陀之智。天下之苦,莫过有身,唯有彻悟苦空,此身方得解脱。本生记录佛陀尚未成佛的前世故事,这些故事处处显示出佛陀的大智慧。
《金刚经》是大乘 重要经典之一, 为般若类经典的精要,在 影响巨大,自古讲说者特多,是千百年来传诵 广但又 难解的佛典之一。 本书分为导言、原文、今译、注释、解析五部分。译文准确简练,注释详略得当,解析深入浅出,语言明快流畅。作者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尊重 传统,汲取古今注疏的精华,并且充分考虑了普及性和可读性,较好地兼顾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本书汇集了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从1995年到2011年撰写的十一篇文章,在“道家的社会关怀”和“老庄的人文思想”两个主题下,深入挖掘了道家最独到的哲学精神,阐发了作者对道家人文情怀的诠释。本书文笔优美,见解犀利,是一部体悟老庄的精粹力作。
《拉萨市辖寺庙简志》由西尼崔臣著
《解深密经》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本经典,由中国古代的高僧玄奘大师译出,该经名相精致丰富,义理深刻精微,充分展示了佛教哲学与逻辑博大精深的严密体系。通过阅读该经,读者能充分体会到佛教大师们达到的思维高度与理论深度,体悟到他们对宇宙生命真相的深沉洞察与精准辨析,也能使自己的人生增添冷静的大智慧。本次白话译注,作者广征博引注释详尽清晰,译文流畅朴实而不失原文风采,能使读者充分涵泳领会该经魅力,了解认识唯识精义。
本书特选出龙树论师《六正理聚》中《六十如理论》及《七十空性论》两篇,加以疏释,用以表达龙树说“缘起”、说“性空”、说“真实义”、说“法智”,以至说“无生”的密意。《中论》虽然是龙树的重要论著,但实际作意,在于教导学人如何依“中道”观修时,能依所缘境正确作出“抉择”与“决定”,并没有详细地、系统地述说“缘起”与“性空”。《六十如理论》及《七十空性论》二论,则恰好可以作为补充。《六十如理论》的主旨,在于说明为何要建立缘起,并由缘起说及初地菩萨所证的“真实义”,以及八地以上菩萨以至于如来所现证的“法智”。所以由这部论,读者即可澈底瞭解缘起,知道何谓缘起,以及缘起在观修中所起的作用。由《六十如理论》便可以知道这绝不是龙树的思想。论中明说要先建“有”,破除“无”,因为落于“无见”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