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为专题研究,共分八章。前五章从文本研究入手,通过详细解读,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深入的研究;第六、七章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认为小林正美和刘屹的研究存在重大缺陷和局限性;第八章直面国内外学术界的各种重大分歧,对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道教神仙传记与中华原型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最终成果。道教神仙传记是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学内涵、宗教色彩。本书力图对古代典籍中道教的神仙传记从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我国古代先民的文化基因。其中,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及由此形成的诸如崇尚柳枝、驱鬼等巫术仪式,正是先民在强大的自然灾难面前无法控制自身命运所进行的祈祷和反抗。古代神话中对神仙长生不死、御风飞行的描述,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疾病丛生的艺术反映。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中华原型文化进行了描述,并对神仙传记对这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将学术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相结合——本书是展现戈国龙先生独特人格魅力和教学方式的一本侧记。 轻松易懂的风格——本书内容轻松且易于阅读,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尤其是对传统文化、道学感悟与生活结合有兴趣的人群。 独特的日常对话与思想记录——本书汇集了戈国龙先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术场合与同道、朋友的讨论和思考,这种私密而又广泛的交流记录是读者理解他思想体系的宝贵补充。
此書以杭州圖書館所藏明崇禎年間《天童直説》初刻本(存八卷)爲底本,以上海圖書館藏崇禎間重刻本補齊第九卷,并校以其他相關之本。内容包含了《闢妄七書》和《三録》,爲密雲圓悟對漢月法藏《五宗原》和提語《智證傳》的批評,我們可以從這些文獻中去釐清密雲圓悟與漢月法藏論諍的真實脉絡,并且也可以藉此深入了解密雲圓悟當時所廣泛參與的其他論諍情形。特别是,天童派與三峰派之紛争, 終由雍正帝以《揀魔辯異録》將三峰派定調爲“宗徒敗類”與“魔外知見”而告終,使得本來盛極一時的三峰派迅速失去影響力,同時亦終結了明清時期禪宗内部透過交辯和磋議檢視和重整“宗旨學説”的機會。如今藉由密雲圓悟珍稀文獻的整理與出版,我們得以 僧諍的負面外在表相或意氣之争,重獲進一步釐清禪宗發展至明清時期的各家“宗旨學説”和
“明清禅宗文献丛书”旨在收集整理明清禅宗各系禅僧之代表著作,尤重视发掘流传较少、编刻精良的珍稀版本,对其进行辑录、解题、点校、笺注,并撰写导论阐明其学术价值,旨在展现禅宗在此时期各家各派争鸣之景象,同时推动相关课题的深入发展。第一辑围绕明末清初三峰派展开,收录了密云圆悟、汉月法藏、具德弘礼、硕揆原志四位禅师的作品。此书是第一辑的第四种,辑录了明末清初三峰派第二代禅僧具德弘礼(1600-1667)存世的七种语录文献,并有“具德禅师相关文献补遗”一篇。这些文献的整理出版,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明末清初盛行一时的三峰派第二代传人具德弘礼的思想及禅法,以及他在清代顺康年间佛教界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整理者对与具德弘礼相关的存世文献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搜寻,选取各种文献之善本为底本,以相关的其他版本或
本书是元代著名道家陈致虚的主要作品集,包括《金丹大要》十卷、《参同契注》三卷、《悟真篇三注》三卷,并收录《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以及《革象新书》等。《金丹大要》一明代《正统道藏》所藏上阳子金丹大要为底本,并参考了明代以来的7种版本加以整理。《参同契分章注》一道光二十一年傅金铨星霁堂藏本为底本,参考了清代《道藏辑要》等10种版本。《悟真篇三注》以巴蜀书社《藏外道书》所影印的清刊本傅金铨《顶批悟真篇三注》为底本,参考了《道藏》本《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等4种版本。
《禅宗语录鉴赏辞典》是一部中型的佛学类鉴赏辞典。全书共54.5万字,由武汉大学教授、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麻天祥先生主编。禅宗语录,言简意赅,极富意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本身也是可供鉴赏的文学作品。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经典且具有启迪意义的语录和案例,加以分类,并进行赏析。为便于读者理解,每篇语录均有注释和鉴赏。为增大图书内容信息量,书后还有相关附录。
《楞严经》是“经中”,是生命的经典,被认可为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是佛教正法的代表,素来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等赞誉。一千多年以来,《楞严经》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中都备受推崇,广泛流通,并得到各国历朝历代皇室的鼎力支持。《楞严经》更是一部指导人们发现自心、修炼智慧的手册。 《图说楞严经》以流通很广的近代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为蓝本,综合各家的注疏和讲解,精编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同时,以60个系统结构表和严谨流程图,200幅精美绘图和佛像,用全新图说手法综合创意,使古老佛经焕发新鲜活力。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登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热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 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这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密宗在唐代开元年间由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因玄宗到德宗皇帝的尊崇,迅速达到全盛阶段,并由日僧空海传至日本,称作东密,成为日本 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中土密宗经唐武宗灭佛后,逐渐衰落乃至不传,近代乃由日本回传中国。 本书稿为唐代密宗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一行、不空与惠果的个人年谱和传记的合编。年谱部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 史籍、正史、笔记小说、方志、类书、金石目录、唐人别集等中日文献资料,详细考订其人生平及事件年份等。其中,善无畏、金刚智与惠果的年谱,均为 整理。传记部分,搜集唐宋文献中五人的传记资料共计17篇,施以现代标点,并对文章中涉及的人名、地名、 术语、典章制度等进行注释。
本书是通史式的“岭南禅宗史”,它从地方史和禅宗史的叠合视角,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岭南禅宗的产生、传播、发展、演变的历史,重点考察了岭南佛教史与禅宗史、禅宗与禅学的关系、禅僧的活动、唐五代和明末清初两个高潮时期等。就作为历史运动的禅宗而言,可说高僧大德是主体,思想是灵魂,著述是载体,寺庙是道场,环境是助力,本书对这些环节皆有重点关注。对诸如禅宗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禅门大德的生平事迹、禅门文献著述的基本情况、禅宗寺院的分布和兴替、禅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论述和剖析。
本书聚焦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过往,阐释汉藏佛教界的内在动力与行动思考,感悟汉藏佛教界寻求推进文化交流的不懈与不舍,洞悉汉藏佛教界文化相惜、身份相依的凝视与守望,解读民国时期文化交流政策的适应与困境。
北京白云观为道教全真龙门祖庭、中国道教第一丛林。观中收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的有:明版《正统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元大书法家赵孟的《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本书以建筑、文物、人物、文化等为线索,对北京白云观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明清禅宗文献丛书”旨在收集整理明清禅宗各系禅僧之代表著作,尤重视发掘流传较少、编刻精良的珍稀版本,对其进行辑录、解题、点校、笺注,并撰写导论阐明其学术价值,旨在展现禅宗在此时期各家各派争鸣之景象,同时推动相关课题的深入发展。 辑围绕明末清初三峰派展开,收录了密云圆悟、汉月法藏、具德弘礼、硕揆原志四位禅师的作品。 此书是 辑的第四种,辑录了明末清初三峰派第二代禅僧具德弘礼(1600-1667)存世的七种语录文献,并有“具德禅师相关文献补遗”一篇。这些文献的整理出版,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明末清初盛行一时的三峰派第二代传人具德弘礼的思想及禅法,以及他在清代顺康年间 界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整理者对与具德弘礼相关的存世文献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搜寻,选取各种文献之善本为底本,以相关的其他版本或文献为校
佛教在中国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模式或哲学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在佛教的影响下身体力行地参与信仰活动的慈悲众生,也许才是构筑人间佛教家园的真正主体。他们在佛教传播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音声表达、精神诉求等,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与文化演进息息相关。本书试图勾画芸芸众生在汉唐之际佛教香火里的生存状态,在“神的思考”这个形而上的背景下,来探讨“人的存在”,从而为认识中古中国社会提供一个微观剖面。
本书是一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的田野民族志。田野点是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的桑耶寺。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中叶,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备的佛教寺院。 通过为期八个月的实地考察,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伏藏典籍和口述故事的分析;探讨桑耶寺仪式空间的各个层次及其蕴含的观念体系。此次田野考察表明:尽管桑耶寺素以佛教在西藏的代表性寺院著称,但这里呈现的“仪式空间”却非佛教的观念体系所能涵盖。换言之,桑耶人生活中的“佛教”,并不是学术建构或宗教教义所呈现的纯粹形态——其兼容并蓄的特质,使此地的信仰体验早已超越“佛教”定义的基本范式。 出于此因,作者试图暂时悬置对田野点进行宗教学或佛学意义上的考察,而代之以人类学的“文明”理路,以期描绘出桑耶寺“仪式空间”所表达的“须弥山”(佛教宇宙图式
此書收錄了明末 禪僧漢月法藏早期所作的六部重要典籍,包括:《於密滲提寂音尊者智證傳》(1616-1620)、《於密滲禪病偈》(1619)、《於密滲參禪諸偈》(1619)、《海虞三峰于密藏和尚普說》(1622)、《和隱真子勸修偈》(1622)、《于密滲宋元三尊宿做工夫因緣邪正注》(1626)。這六部文獻為現今已發行新文豐版《嘉興藏》或《徑山藏》以外,新發現的漢月法藏著述的稀見文獻或版本。這些文獻的整理出版,爲我們系統地了解漢月法藏的禪教、戒律、懺法、净土思想或參禪看話頭的指導,以及其與在家居士和蘇杭寺院互動交流等等面向提供了豐富且重要的材料。
观音信仰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 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普陀山逐渐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根本应化道场,并形成“一山特起万山朝”之观音道场信仰格局。 本书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哲学、 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研的方法,将普陀山 放在中国 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从普陀山开山开始,以观音信仰 圣地的形成为思考焦点,以渊源和流变为核心线索,围绕 制度、地理交通、宗派高僧、宗风阐扬、山志编撰、神圣空间、朝山信仰等展开系统研究,梳理出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朝代普陀山 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脉络和基本特点,深入分析了普陀山神圣空间的生成逻辑和内在理路,全景式再现了普陀山 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新续高僧传》为高僧传记,上自北宋,下迄清末宣统年,千百年来,硕德耆宿,莫不采录。历经五年,成书六十卷。民国喻谦编著。此系续赞宁等之宋高僧传而作,集录北宋至民国初年凡九百余年间之高僧事迹。全书计分十篇,依次为译经篇、义解篇、习禅篇、明律篇、护法篇、灵感篇、遗身篇、净读篇、福兴篇、杂识篇等,总收正传788人、附传628人,计有1416人。
本书稿是对象雄古老教法年居这支教法传承的情况介绍。书中首先简单介绍象雄古老教法年居起源于西藏本土文化——象雄文化中,是藏民族自己发展创造出的文化,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而由此产生的象雄年居在西藏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接着重点介绍象雄大圆满教法及其传承情况,其虽在传承中遭遇种种阻挠,但传承始终未中断。全文主要着眼于记述象雄年居传承上师的传记,并为每位传承上师配了人物唐卡图片,图文并茂,另随文附上汉藏两版传承谱系表,可供读者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