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大圆满传承史》是一部较好的文化遗产整理著作。它是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料的一次系统整理,跨度大,涵盖广,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释迦牟尼佛传法,到佛教进入西藏,再到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的一系列历史。此书在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读者呈现了较为完整的宁玛派宗派发展史,对于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古籍整理工作有着较好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注维摩诘经》,凡十卷,系鸠摩罗什译出《维摩诘经》之后,他的弟子僧肇根据其师之说与道生、道融之说并发抒己见而阐释《维摩诘经》旨意的一部著作,是我国佛教思想界极具影响力的经典。此次整理,以《大正藏》本为底本,以《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金陵刻经处本为校本,辅校以敦煌所出唐代道液《净名经集解关中疏》等文献,并采择《关中疏》等文献中的一些注释来补充《注维摩诘经》四家注文在解释经文时的未发之意和难解之处。
本书为点校整理本。《续指月录》由清聂先辑,收文上起南宋孝宗隆兴元年,下至清康熙十八年,是《指月录》基本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本书作为禅宗发展目前的重要典籍,是了解禅宗人物谱系的基础史料,具有较高出版价值。本书为指月佛学文丛之一。
本书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宗教仪轨中从活佛圆寂开始到灵童坐床和培养结束涉及的各个宗教程序来设计排序的。前边四个部分“魂归九天的天梯”“黑帽法师的惊世之举”“护身符中的转世遗嘱”“谁选择了转世”是关于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产生的背景。最后两个部分“十世班禅寻访秘史”“扬天掘地的黄风”是关于大活佛寻访的个案介绍。
本书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宗教仪轨中从活佛圆寂开始到灵童坐床和培养结束涉及的各个宗教程序来设计排序的。前边四个部分“魂归九天的天梯”“黑帽法师的惊世之举”“护身符中的转世遗嘱”“谁选择了转世”是关于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产生的背景。最后两个部分“十世班禅寻访秘史”“扬天掘地的黄风”是关于大活佛寻访的个案介绍。
中国古代安顿亡魂的方式总结起来有几种:升仙炼度、 往生净土、冥判轮回、寿生寄库。其中,寿生寄库是普通人 常采纳的一种。寿生寄库的方法简单——烧纸钱。烧纸钱,成为中国式的“免罪符”,用“货币”操控生死轮回,让普通人得以安顿三世灵魂。 唐宋之际,人们观念中的幽冥世界衍生出金融和信用功能,寿生寄库信仰开始兴起,并成为10世纪以后中国人理解生命、疾病、死亡及身后世界的一种新方式。本书利用出土文献、造像碑刻结合传世文献,深入讨论寿生寄库信仰的起源、流传与影响,辨析寿生寄库信仰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反应投射,以及信仰中体现的平等、契约精神、个人主义等观念,力图从幽冥观念的变化中观察现实社会的变革。
俱舍论又称“聪明论”。诠释了佛陀第一转法轮的经论教义,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四谛真理,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也可以为深入三藏打下坚实基础。本书是17世纪的蒋扬洛德旺波尊者为《俱舍论》所造之注释。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精通显密教法,修证境界高深,其注释为佛教界所公认的权威教典,也是研究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的文献资料。
《佛教哲学》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西传》由罗桑益西等著
《神仙传》是一部著名的道教经典。该书记载古代传说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大体继《列仙传》而作,体现了早期道教的神仙风气。胡守为先生以质量较胜的《四库全书》本(用毛晋辑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和征引文献,做了精心的校勘,使《神仙传》有了一个较为正确可靠的版本;胡先生还广征博采,对重要的词语,尤其是道教养生术语做了注释,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学理论,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杂乱的“怪诞故事”背后所依托的一以贯之的“严谨体系”。
本书是继《人如何改变》(提姆·连恩、保罗·区普合著)之后,“圣经辅导”系列的第二本书。保罗·区普在书中指出,“在许多基督徒的生命中,并没有真正给基督留下位置,他们的信仰不在基督本身,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去过属世的生活。”他邀请每位天路客走出自我小王国,与他一同进入更大的国度! 圣经原则告诉我们,人受造是为了荣耀神。保罗·区普勉励大家要有远见,看穿个人成就及物质主义的欺骗性,寻求更大的目标,活出神的荣耀,在这个伤痛破碎的世界,发挥出永恒的影响力。
《关尹子》,相传为老子弟子关尹子所撰,但今本《关尹子》作者和成书时间未能确定。就目前流传下来的《关尹子》一书来说,内容较为丰富,分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等九篇。全书以“道”为中心,阐述了道气合一的生命本源论、虚无为本的修心悟道论、养性为宗的内丹养生论和圣人无我的生命境界论。《关尹子》自两宋时期流行于世,出现了许多注疏之作,现在完整流传下来的有四个,即《关尹子集校》所收录的四种:南宋陈显微《文始经言外旨》、宋末元初杜道坚《关尹子阐玄》、元牛道淳《文始真经注》及明王一清《文始经释辞》,或阐述内丹思想,或侧重心性论,或合禅入道,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大发展趋势。其中,《文始经言外旨》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以刘希古刊本、《道书全集》本、蒋时馨刊本、《宛委别
慧皎《高僧传》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僧人传记作品,不仅是中古思想史的宝库,更开创了佛教史传的历史,为历代僧传书写的典范。钱穆先生曾言:《高僧传》“在宗教里边加进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历史观点”。本书借鉴这一视角,聚焦《高僧传》的书写,分别从材料源自、文体样式和精神向度等方面,探讨了中古僧传书写的系统性特征,如经录与僧传间的关系为何?“传+论+赞”文体组合模式形成的原因何在?历史、宗教和文学三个维度是如何架构高僧事迹书写的?异域与中土、僧制与王权、学术与政治、时代潮流与个体命运等富于张力的因素是如何塑造僧传文本面貌的?本书力图从整体上揭示中古僧传书写中的诸种张力现象,及其与《高僧传》典范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个全新角度来诠释和思考“佛教中国化”的命题。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04jzd005)的终成果。《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由三编构成,分为二十二章,其探讨思路和研究内容大致如下。 编“当代宗教冲突研究”,努力尝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致力于较为全面地考察分析当代宗教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更注重探究冷战后的诸多国际热点问题或重大冲突所包含的宗教因素,即宗教因素对于国际热点问题或重大冲突的影响。通过本编前七章的具体考察分析,我们从“表现形式”和“冲突原因”双重意义上强调指出了“当代宗教冲突的错综复杂性”,并力图就此种复杂性加以理论深思,其“问题意识”和“探索思路”是这样展开的:首先,广为参考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以论证宗教因素对于冷战后诸多国际热点问题或重大
本书为觉囊遍知朵洛瓦所著的《宝性论释》的汉译版本,原著为佛家重要论典,向来受汉藏各宗派佛学家重视,被人们广泛地论述和赞颂。此汉译版本从如来藏品、菩提品、功德品、事业品、利益品五个方面开示众生解脱还灭的因果,通过推理来证成一切有情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的道理,启迪人们了知行为的方法,探索心灵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