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 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 洗练 ,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
本书讨论的是*早从英国移民到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团体在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之前的一段历史。着重研究新英国清教社会的初建、发展和世俗化的过程。新英格兰清教社会之于美国,正如胚胎中的基因之于成熟个体,见微知著,该时期的研究对于理解美国性格多有助益。
根据宗喀巴大師在本書中的研究,《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是无上密法的根本,为龙树菩萨所传密乘次第。而父续密集修法中,圓满次第以專住 伊 旺 二字(乐空无別、空、悲二谛无別),并以三远离三摩地、二谛三摩地为具体修法內容。 在本书中,宗喀巴大师抉择 三远离三摩地 的步驟,修 身远离 五蕴、四界、六处)、 语远离 (风咒、金刚念诵、咒根本)、 远离 (明相、增相、得相三明相,八十种本性),并以无差別之金刚念诵*殊胜,为入手处。
本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普遍特征与地方差异、共性与个性、理论探索与现实处境,进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摸索与成就、机遇与挑战,从而为理解当代中国天主教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提供一份具有导引性的阐释和说明,希冀填补国内在当代中国天主教领域研究的一大空白。
★ 喜欢日本动漫的人,对阴阳师肯定不会陌生。 ★ 真实的阴阳师和阴阳道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 阴阳师真的无所不能吗? ★ 阴阳师真的都是安倍晴明一般正面的形象吗? ★ 在明治时代被废除之后,阴阳道真的从历史上消失了吗?
《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早期经典。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全书分为四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 品主要论述了“心作用”和三昧的分类等问题,认为“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第二品说明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进入三昧的基本方法,具体论述了“八支行法”的前五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第三品论述了“八支行法”中的后三支(执持、静虑、等执)及神通力等问题;第四品据许多学者考证不是钵颠阇利所作,其主要内容是对神通力的五种来源(生得、药草、咒文、苦行、三昧)和解脱状态等的论述。 《瑜伽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重要的是毗耶娑的注释。本书即根据毗耶娑注释本译出。
乔治·赫伯特(1593-1633)是17世纪英国 抒情诗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圣殿》语言质朴,结构精巧,富含深刻哲思和洞见,成功地做到了思想和感情的 结合,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受到艾略特的推崇。综观《圣殿》,我们会发现其中充满大量感官意象,然而 外很少有人对此做系统研究。实际上,原本世俗化的感官在赫伯特笔下具有神圣意义,与他本人的 思想密切相关。感官意象是我们理解其诗歌的关键之一。 本书把赫伯特置于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中,将他的诗歌与 改革运动和理性主义思潮相关联,说明赫伯特强调个体感官经验的重要性,反对把抽象理性应用于神学领域。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感官意象入手,探讨五感的等级之分,并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为线索对《圣殿》中的具体诗歌进行文本细读,指出赫伯特的
棒喝是禅宗主要和常用的截流方式,被称为“激箭禅道”。棒喝的作用在于对思维进行强暴式的“逼拶”。禅师们的机锋棒喝,大多怪诞且不近情理,常常本来就是思维的陷阱,而它们也 能检验禅师的境界和悟性。本书叙述了禅宗五宗七家的大致情况,并详细阐述了日用生活皆是禅,是一本了解禅宗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