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藏传佛教密宗名著,原名《中阴得度》,中文译者参考西方人士熟知的古代《埃及度亡经》书名而译为《西藏度亡经》,中阴得度,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已离人世之后,尚未投生之前这个名为“中阴”的阶段之间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对他读诵这部经典,即可使身在“中阴”境中的亡灵,解除种种“中阴险难”的恐怖,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法身境界或得报身佛果,以了生死轮回之苦,至少亦可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转生,以免落入饿鬼、、地狱等三恶道中---但所有这些,皆系亡羊补牢之法,不仅事非得已,且到时有没有人呼唤、读诵,亦颇成问题!因此,的办法,莫如提前尽早在死前读诵并加思维忆念,以免仰赖他人而得有备无患,以免失之交臂!
《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此次被“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选中,即将首次翻译成汉文。与本书题材类似的《金枝》很久以前就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的书目,本书的翻译也必将填补业内的空白,可以将此书丰富多彩的萨满世界推给更多中国读者。本书稿由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段满福教授翻译,段教授在教学的同时,译著颇多,曾翻译出版《地球上的庄园:土著人如何塑造澳大利亚》《小王子》《后一课》等图书。该书共分14章。总体上看,该书结构有些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奏鸣曲式,可分为三大部分:呈示部,即开头八章,为全书的基础;展开部,第9章至第12章,充分发挥开头八章所呈示的各主题中所具有的特征;再现部,即第13、14章,这后的两章基本上复现呈示部,再次回到对全局性特征的论述。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作为一种展现西藏文化历史及藏传佛教的绘画艺术,唐卡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分别从雪域高原的珍宝、唐卡的制作方法、唐卡的收藏与鉴赏、唐卡中的佛教基本观、唐卡中的历史传说、藏传佛教中的祖师、唐卡中的诸尊、唐卡中的曼荼罗、唐卡中的建筑物、唐卡中的藏医药等10个方面介绍唐卡艺术及其承载的文化。《唐卡艺术彩图馆》精选数百幅精美的唐卡作品,逐一详细分析和解说,用缤纷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示雪域高原的神奇魅力。
尚会鹏编著的《种姓与 社会(修订本)》是一部研究印度种姓制度的学术专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构造特点、变化、种姓与 、种姓与印度社会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种姓和 社会的理论等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有两个: ,对印度种姓制度伞面、立体的研究。 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对种姓制度既有“横”的方面(种姓制度与印度政治、 、“贱民”制度、教派和民族冲突之关系等)也有“纵”的方面(各主要时代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变化以及未来等)的分析,试图呈现种姓制度的全貌;第二,社会人类学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应用。 本书利用了社会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材料,作者本人亦亲自到印度农村(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hanjur县的kutoo村)进行了访问凋查,通过同村落中的高、低种姓以及贱民的交谈,了解
乔治·赫伯特(1593-1633)是17世纪英国 抒情诗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圣殿》语言质朴,结构精巧,富含深刻哲思和洞见,成功地做到了思想和感情的 结合,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受到艾略特的推崇。综观《圣殿》,我们会发现其中充满大量感官意象,然而 外很少有人对此做系统研究。实际上,原本世俗化的感官在赫伯特笔下具有神圣意义,与他本人的 思想密切相关。感官意象是我们理解其诗歌的关键之一。 本书把赫伯特置于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中,将他的诗歌与 改革运动和理性主义思潮相关联,说明赫伯特强调个体感官经验的重要性,反对把抽象理性应用于神学领域。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感官意象入手,探讨五感的等级之分,并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为线索对《圣殿》中的具体诗歌进行文本细读,指出赫伯特的
棒喝是禅宗主要和常用的截流方式,被称为“激箭禅道”。棒喝的作用在于对思维进行强暴式的“逼拶”。禅师们的机锋棒喝,大多怪诞且不近情理,常常本来就是思维的陷阱,而它们也 能检验禅师的境界和悟性。本书叙述了禅宗五宗七家的大致情况,并详细阐述了日用生活皆是禅,是一本了解禅宗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