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 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 洗练 ,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本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普遍特征与地方差异、共性与个性、理论探索与现实处境,进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摸索与成就、机遇与挑战,从而为理解当代中国天主教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提供一份具有导引性的阐释和说明,希冀填补国内在当代中国天主教领域研究的一大空白。
曲伟、李述笑主编的《哈尔滨犹太简明辞书》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犹太人的传统友谊以及现实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简明辞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犹太人在哈尔滨宗教、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历史事件以及重大社会活动,其内容涵盖了犹太社团在哈尔滨的全部历史。以反映一个城市的犹太人历史文化推出《简明辞书》,不仅在中国首开先河,即使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国家也很少见。这标志着中国学者对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在新的世纪增进犹中人民友谊、加强互利合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例
波斯古经《阿维斯塔》是伊朗古老的文献,是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谓“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即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经书的总称。这部传世之作的成书年代虽难以断定,但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十世纪以前。《阿维斯塔》充分地反映了他们令人尊敬的祖先英勇、果敢、纯洁、真诚、宽容和乐观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明智看法,并且表现出他们为世界繁荣和人类生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热情。本书选编《阿维斯塔》的精华部分,包括二十一“纳斯克”(卷),恰好与马兹达教为重要的“亚塔?阿胡?瓦伊里尤”祈祷诗的二十一个词相对应,并附有这首祈祷诗的解释。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奉献给波斯语读者,为他们了解古代伊朗人的思想和世界观打开一个窗口。
《中西政教关系史比较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以“大文化”为背景,以“宗教与政治关系”为主线,从历时性的顺序深刻阐释和分析了中西政教关系在起源、基因、定型、差异、不同影响、现实状态等六个方面的异同。书稿认为,中西方当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双方政教关系的差异。没有中世纪的封建割据制度,没有严重的政教冲突,就没有西方近代的宗教改革和民主革命。而西方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仍然建立在基督教的文化基础之上。当代中国在中华文化本位基础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与西方 不同的政治制度,因此没有必要照搬西方的宗教管理模式,但西方重视宗教文化的传统,我们也可以吸收借鉴,以充分引导和发挥各种宗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本书旨在提供对康德的宗教哲学经典著作《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的 、客观性解读,并对当下流行的两种误读作出纠正。 种误读被称为还原性解读,在这种路径中,人们将康德的《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理解为其道德人类学的延伸。第二种误读是将该著作理解为康德以十分冷酷的眼光铸造人性的悲观文本。这两种误读都来自学界对《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的片面研究。读者们倾向于仅仅关注 部分,有时是 和第二部分,但往往就停留于此,很少或根本不注意第三或第四部分。作者则着眼于该著作全部四个部分,对其作出系统性的解读和诠释。其解读过程受康德至善学说的导引,他认为,康德在这本书中从至善学说中建构起了纯粹理性的宗教系统。这种解读对片面强调其纯粹信仰而忽视其启示信仰的理解方式是一种冲击,也是对康德自身宗教哲学的辩护。
3世纪中叶,借鉴多种古代 文化的摩尼教创建于波斯,嗣后沿丝绸之路东传中亚、中 地。其兴盛于唐代,宋代以降日逐凋敝,至今只有少量遗痕残留在东南沿海的民间 里。其兴衰与传播过程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值得深入研究。本书对多种摩尼教非汉语古文献做了详细译释和研究,语种涉及叙利亚语、中古波斯语、阿拉伯语、粟特语和突厥语等。 较为系统地为中文学界提供了珍贵的摩尼教文献资料,也为摩尼教研究提供了若干具有启发性的新观点。
该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以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广为流布的民间教派为研究主题,以寺庙与相关人物为基本线索点,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和访谈,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对寺庙壁画、传世经卷、民间传说、访谈口述、碑刻家谱等大量手资料的专题性深入研究,以图像入史,以文献解史,以实物证史,厘清了早期黄天道历史中若干疑点、难点问题,提出了 全庙 与 孤庙 、 三普 与 五祖 等概念体系和分析思路,究明了黄天道之 黄会 与 明会 、 明会 与东大乘教以及还源教等教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事实真相,深化且拓展了民间宗教研究的领域,将中国民间宗教教派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本书的地位及内容】 堪与《圣 经》相提并论的著作 在特伦特大公会议期间(16世纪),神父们一致同意,将《神学大全》与《圣 经》和教皇的教令一起,摆放在祭坛上,昭示它们乃人们寻求智慧、理性、灵感和各种答案的源泉。 既是一部中世纪神学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素有基督宗教“百科全书”之称。推行的是一条主知主义即理性主义的路线。 全书共三大集。其中*集“上帝论”,着重阐述的是基督宗教神学的本体论。第二集“伦理学”,实践哲学。第三集“教义学”,着重阐述道成肉身、基督论和圣事论。【神-人-神】 此次出*集,7卷五册。(1)论上帝的本质,(2)论三位一体,(3)论创造,(4)论天使,(5)论六天工作,(6)论人,(7)论上帝的管理。 *集共119个问题。该集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1)上帝的本
该书是一项基于具体地区、具体民族的研究,通过探析达斡尔族萨满教具体形态和内容,来把握历目前萨满教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萨满与社会群体关系的展示与分析,剖析萨满教与达斡尔族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还原与重
《善的历程》是一本哲学史著作。与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所作的,首先是一种历史的诠释。当然,诠释不同于历史的简单再现,它总是以诠释者的理论视域为背景,并同时展开为一个逻辑重建的过程。事实上,历史的诠释与逻辑的重建往往很难分离,二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正是以此为基本原则,本书对儒家价值体系的考察,并不仅 于文化史现象的描述,而是 多地侧重于其历史内涵与逻辑意蕴的双重展示,后者同时又旨在为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历史的前提。本次将增录作者近两年的 研究论文,进一步完善本书的思想框架和现实价值。
.日本民俗历史专家岩井宏实力作,鸟山石燕、葛饰北斋等绘图,100多种妖怪,200余幅插图,让大师带你进入奇幻诡谲、善恶并存的“百鬼夜行”异世界。 河童、天狗、雪女、化猫、山姥、桥姬、辘轳首、小豆洗、海坊主、泥田坊、大百足、八岐大蛇、酒吞童子、大太法师、一目小僧、见越入道…… 全书分“山里的妖怪”“水里的妖怪”“村里的妖怪”“宅院里的妖怪”四大类别,集合了日本100多个古怪离奇的妖怪传说,搭配鸟山石燕、葛饰北斋等大师的200余幅妖冶鬼魅的精美绘画,让读者在一本书中窥见日本妖怪世界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