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论文以区域研究为视角,以清水江下游及渠水界邻区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为主线,通过对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于不同空间场域中、不同人群历史记忆下多样性实践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阐释该地域社会民众的生活实践与区域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关联与过程演变。 论文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地方志书、碑刻、族谱等文献,结合 王化 过程下该区域社会大量移民的进入并构成族群多样性及文化多元性的历史背景,综合考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的形成与演变及呈现出与地域结构、族群关系密切的关联性。在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边疆开拓与地方治理的需要,以及杨氏 巨族 与中央王朝的不断互动,促成了飞山公杨再思由杨氏祖先向神明的演变;而地方官员不断借助该区域战乱等灾难性事件,创生飞山公灵应故事以配合中央王朝的敕封,以
苗族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涉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地方土俗神信仰,信仰与崇拜所涉及的神灵体系,均与苗族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有一脉相通之处;更是苗族民众希翼追求理想、超越局限的心理反映,也包含着族群的思想情感与人文价值观念。苗族各支系的宗教法器、法术与法服均自成体系,但一些地区也深受其他民族宗教,尤其是道教的影响,表现出交融与涵化的特点。苗族传统宗教的经书多表现为各种祭祀仪式中巫师唱诵的神辞与口诀,乃至古歌古根。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的历史、习惯法及哲学与伦理道德观念无不包含于纷繁复杂的祭祀神辞与民间歌谣之中。宗教师在主持祭祀仪式与巫事活动时,也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道德教化导师的职能。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较为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
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22篇文章。本辑分为基础理论、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中国古代服饰》内容简介:中国传统服装构成了世界服装史上别具特色的一大系统。它的结构与款式也是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但由于服装本身的特殊性,古代服装存世并不多。《中国古代服饰》里所说的服饰,包括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也适当介绍一些配饰。我们将按照时代顺序,“从头到脚”地了解各个时期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文集。本辑共收录20余篇文章,分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东北亚研究和译介述评四个栏目,围绕宗教社会学经典著作、历史宗教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内容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系汇聚著名摄影家郑云峰先生野外跋涉30年的心血,以5000张精美的图片、4开的宽大开本、8卷的鸿篇巨制,向人们展示了三江源——这一地球上*、海拔、*原生态的江河孕育地的30年变迁。冯骥才、葛剑雄、王鲁湘等文化名家撰写分卷配文,以文化人应有的担当,探讨河流生命与人类利益的关系,寻求构筑一种崭新的河流伦理与时代理念。该书的出版为中华民族留下时代的文化印记,为后世留存逐渐消逝的民族自然与文化的珍贵记忆。
《美与人生》是美学大师宗白华次谈论人生之书。 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却不乏对于人生的思考。不仅如此,作为历经“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学者,宗先生与他的同辈学人一道,在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完成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于时代和人生的集体思考。他对于人生的观点和体验并没有随着他的仙逝而湮灭,反而在功利主义日益弥漫的今天熠熠闪光。对于人生的追问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形而下的生活方面和简单的理论探讨上,而是随着他的研究领域的扩展,逐步深入到文化领域。 作为“五四”时期副刊之一的《学灯》主编,宗白华先生对于中西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当代学者、宗白华先生的弟子之一刘小枫有一个精辟的总结:“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
《洛克谈人权与自由》由权利的起源、权利的范畴两篇构成,主要包括:论亚当的统治权、论君主权利与权利、论王权和父权、论个人统治权、论丈夫享有的主权、论父亲享有的主权、论统治权的共同根源、论君主统治权的转移、论世袭下来的君主制、论君权的继承者等。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文集。本辑共收录20篇文章,分经典再读、历史探微、民族文化和译介述评四个栏目,围绕宗教社会学经典著作、历史宗教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内容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彩色图解易经(全彩精华版)》是一部对儒家经典《易经》进行注译解读、图文并茂的青少年国学读物。全书以王弼的《周易注》为底本,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进行解读。书中插配了近200张与《易经》内容相关的图片,有力地提升了《彩色图解易经(全彩精华版)》的阅读性。《彩色图解易经(全彩精华版)》的主要内容是对六十四卦的解读,反映了《易经》一书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变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