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道士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唐代崛起,这在中国妇女史上前所未见。本书对唐代女道士这一群体展开完整而全面的研究。虽然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对女性不利,但她们并不是牺牲品,而是有可能成为生机勃勃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参与性别关系的重组、权力构成的交涉及社会发展的运作,唐代女道士即为这一代表。
万寿宫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万寿宫文化的原始资料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由于正史上关于万寿宫文化记载极少,而且零散,在部分文人笔记上有一些记载,但又不够系统,明清小说上的描述又多夸张,不可作为信史。在历史资料遗留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清代光绪四年金桂馨、漆逢源编纂的《万寿宫通志》,这是一部研究万寿宫文化 非常重要的资料。2004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整理这部书,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一度放下了,目前我们得到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江西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使得该项工作又得以进 行。为了便于阅读,现把我们的一些看法说明如下,以便读者参考。
本书以香港全真道教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处境为研究对象,采取了哲学、历史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交叉学术视野,多方面地透视这一宗教历史现象。该书广泛搜罗方志、碑刻、传记、著作,对于全真道教究竟何时传入广东这个学术悬案,展开小心的论证;对清末、民国时期,在华南地区发生的一场以扶鸾结社为基本内核的社会慈善运动进行解析,指出道教世俗化运动的轨迹。书稿还对全真教对于现代香港社会的服务做了调研,指出其因慈善而起又回归宗教团体的过程,其在慈善与社会关怀方面,承担了内陆地区道教所不曾承担的社会责任,故此,其在办学兴教、敬老养老、抚恤安慰以及生死关怀等方面做出了大量业绩。全书还保留了有价值的深度访谈内容,这部分既支持了该项研究,又有着超乎该研究的价值,许多的内容是书籍和文献都不曾保留、却是研究香港宗教历
本书介绍中国道教的源流、特征、仪式、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老子指真》从《道德经》中致力于示现真的位置即境界,这种境界由一种可称之为阴性思想保证。 《老子指真》通过细致研读《道德经》,试图表明: 终的肯定性无法从知识性论证中获取,这种 的肯定性在《道德经》那里就是无思。老子之无是克服一切虚无主义的大写肯定性;真与主客二元的结构性想象无关,真归属于忠信之域,只在圣人的身位或生活上获得确定。真必须是实践之德,是在无的信守中克服虚无的过程;以文字传递自身的传统必定是超时代的,它作为思想早已行至未来,前提是当下的复活,因此必具革命性。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规律和奥秘,两千五百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中国文化和自然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用它为学、修身、齐家、治国,现代人用它解释经济学原理和博弈论。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处世,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力量。 本书作者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副总裁、教学名师,研读《道德经》三十余年。本书是作者花了近十年时间,在新东方管培生内部指导讲义基础上写成。他在书中不仅将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做了打通,还运用西方社会经济学进行解读, 融入了自身十几年系统运用《道德经》管理企业的经验。 全书的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作者除了对《道德经》八十一章逐章进行翻译释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