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诰》,包括《运题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七篇,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较多记载了传道之事;二是较常谈到修道养生之术,包括数种存思法以及服食丹药的方法;三是较详尽地描述了 之地的来历、地理位置、众神仙迹等;四是介绍了上清经的传授历程。《真诰》是中国古代道教 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保存至今的东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社会文化史料之一,在中国 史、文化 占有独特地位。此次点校,以明代《正统道藏》本为底本,以明万历三十二年俞安期重校本、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年韦兴刻本、日本京都大学“六朝 研究课题共同研究班”《真诰校注》为校本,并参校《无上秘要》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一系列重要道书整理而成。
中国古代瘟病频发、疫情肆虐,人们在采用医疗措施予以应对的同时,也催生出各种驱瘟逐疫的宗教仪式。北宋以降,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濒江临海的水域沿线地带,逐渐兴起以送瘟为主旨的礼俗活动,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打造船只(纸、竹、木等材质)遣送瘟君离境。这种遣船送瘟的做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遂成为族群集体性对抗瘟疫的古老记忆。姜守诚著的这本《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立足于传世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材料,援引多种方法进行跨学科、立体式的综合研究,深入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系统勾勒出北宋以来道教送瘟信仰及其仪式的发展和演变。
作为中国本土的 ,在民间流传久远、深广,它有着独特的信仰、经籍、养生精神、炼养方技、 禁忌、科仪符号等,并影响着相关的文学、艺术、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 的产生和历史流变, 林林总总的派别, 的经典文献, 哲学, 里的医学、养生学、科技, 的修炼方法、 的科仪、 文学艺术、 的洞天胜地等都有介绍,是一本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推进的上佳著作。本次出版修订版,作者增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 发源、兴起的标志,采用 界自身肇始于黄帝的说法,并引入了 全面准确的新的文献资料。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许地山道教史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精选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许地山道教史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所收书目,虽各自早有出版,但零散而不成规模。此次结集,欲为推动中华文化之大发展、大繁荣尽出版人绵薄之力,成一民族文化珍品,为后代留存传之久远的鸿篇巨作。
本书运用大量此前被忽略的史料,展现唐代女道士如何崛起为性别化的社会宗教团体,描述从宫廷女性、女道观主到普通修习者的生活经历,涉及其入道的不同原因,社会和宗教制度的背景,性别化身份与文化潮流的关联,既是
《老子指真》从《道德经》中致力于示现真的位置即境界,这种境界由一种可称之为阴性思想保证。《老子指真》通过细致研读《道德经》,试图表明: 终的肯定性无法从知识性论证中获取,这种 的肯定性在《道德经》那里就是无思。老子之无是克服一切虚无主义的大写肯定性;真与主客二元的结构性想象无关,真归属于忠信之域,只在圣人的身位或生活上获得确定。真必须是实践之德,是在无的信守中克服虚无的过程;以文字传递自身的传统必定是超时代的,它作为思想早已行至未来,前提是当下的复活,因此必具革命性。
中古时期的中国道教经历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道教由早期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到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到南北朝的多道派、多组织的混合型道教,这三个阶段都由于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文人参与道教的创立、改造和完善,也由于宗教尤其是道教与文学结下的深厚缘份,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道教文学作品,在文体上出现了尤可比肩于世俗文学的诸多体式,同时,道教业内撰写的大量道教经典又富有极强的文学性,文学理念、文学思想之含蕴深刻,凡此种种,造就了中古道教文学思想的如下走势:汉末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等在上古泛神论思想、道家文章质朴论以及先秦文学象征观念影响下表现出对“文”的性质、诗的来源、文与气的关系、隐喻体系、反对浮华等初浅理解,“神”的色彩、天神地
《经学通志/中国学术论著精品丛刊》是钱基博的代表作,此书的特点:其一:体例上有独到之处,不是按照朝代写经学史,而是按经书写。其二,在构架上有独到之处,不是写十三经,而是只选择了几部真正的儒家经典。钱基博认为十三经中,有的是子书,如《孟子》;有的是“经之贰”,如《论语》《孝经》;有的是解经之书,如《尔雅》,所以在《经学通志》中不写这些书。其三,在风格上有独到之处。其书的语言简洁,提供的信息量大。钱基博在经学的版本、目录、源流方面是下过大功夫的,渊博得令人叹为观止。钱基博的《经学通志》独树一帜,承前启后。
中古时期的中国道教经历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道教由早期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到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到南北朝的多道派、多组织的混合型道教,这三个阶段都由于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文人参与道教的创立、改造和完善,也由于宗教尤其是道教与文学结下的深厚缘份,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道教文学作品,在文体上出现了尤可比肩于世俗文学的诸多体式,同时,道教业内撰写的大量道教经典又富有极强的文学性,文学理念、文学思想之含蕴深刻,凡此种种,造就了中古道教文学思想的如下走势:汉末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等在上古泛神论思想、道家文章质朴论以及先秦文学象征观念影响下表现出对“文”的性质、诗的来源、文与气的关系、隐喻体系、反对浮华等初浅理解,“神”的色彩、天神地
《老子指真》从《道德经》中致力于示现真的位置即境界,这种境界由一种可称之为阴性思想保证。 《老子指真》通过细致研读《道德经》,试图表明: 终的肯定性无法从知识性论证中获取,这种 的肯定性在《道德经》那里就是无思。老子之无是克服一切虚无主义的大写肯定性;真与主客二元的结构性想象无关,真归属于忠信之域,只在圣人的身位或生活上获得确定。真必须是实践之德,是在无的信守中克服虚无的过程;以文字传递自身的传统必定是超时代的,它作为思想早已行至未来,前提是当下的复活,因此必具革命性。
赵卫东主编的《全真道研究(第5辑)》共有十三篇文章,这十三篇皆与全真道有关,按主题可以分为五类。 类四篇文章皆与内丹道有关。第二类四篇文章是关于全真 史的研究。第三类三篇文章研究的主要是全真道人物或宗派。第四类两篇文章以全真道与地方社会关系为主题。
本书为作者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闾山教派是融合道教正一派与古巫术思想的一个民间教派,内容包括闾山教派的思想源流、分布和发展、与净明道之会通、科仪实践和文化价值、在台湾的信仰分布和变迁、闾山教派之主要思想分析等,采取了古今文献梳理,配合两岸实地田野调查,融合宗教学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