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大师吴言生参禅、悟禅、说禅精华之叁 经典颂古 流传上千年的禅宗,是古老的东方智慧,它含蕴丰富、博大精深,受到古今中外各界人士的向往与喜爱。禅*有特色的形式是公案,而吟咏公案的颂古,是禅门智慧之一,它绕路说禅,简洁精当,意境浑融,自古以来即喧传禅林而不衰。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颂古》是对吟咏历*为经典的一百则公案的颂古诗的体悟与阐释,揭示其深刻精警的禅悟内涵,使禅宗颂古这智慧中的智慧、精华中的精华,能够以直截了当、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献于读者面前。 《经典颂古》将带领读者修禅、习禅、悟禅,让读者超越尘缘羁绊,摆脱世俗挂碍,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多一份从容与淡定、洒脱和自在。
在《舍得》中,星云大师继续释发学识精义,对大众人生拓展、学业、事业、生活及修养心性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人在成长成功的过程中把握住自己,沿着精进的方向完善自我,以和谐社会。
庄圆法师著的《因果的真相》所阐述一切因果律运作的原理,读者如果与今生自己的境遇及心念作对照,就会拍案叫绝,甚或感动及为自己负性心念的前愆而后悔。请先放下自己的一切自我、成见、自大,敞开心胸来阅读本书,一一对照印证因果镜! 读者当能印证因果经的真实不虚,感动来自彼岸的声声慈悲叮咛与震天撼地的警钟。愿有缘接触因果经的人,能珍惜、把握此因缘而能朝蜕变生命,往清净、光明、自在的极乐净土方向而行。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书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献,颇具价值。
本书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等,做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做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做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识。
该书在充分发掘与整理祖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祖元的生平事迹、著述思想。整本书虽然聚焦于 中日 ,但作者视野多兼及东亚,在东亚文化的大背景下,审视追踪中日文化交流的历程。从传统的文化双向交流研究,进化到区域文化环流研究,符合国际学术的发展趋势。
抱持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 抄经 或 写经 。本书以清代书画家金农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此字帖为金农于乾隆八年(1743)受其好友汪庭坚所托而书写的楷书作品,字体竖长、笔画稍粗、落笔严谨,颇有初唐风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或《金刚般若经》,根据不同译本全称略有不同,是佛经中流行广的一部,得居佛藏之显要,以鸠摩罗什译本通行,全文五千几百字。金刚即坚不可摧、锐不可当之物,佛经中常用它来作比喻,如 金刚定 金刚慧 金刚句 等。这里用来修饰般若波罗蜜以示赞誉,指它能摧伏一切烦恼魔障。
本书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100幅图片或插画,映衬讲解藏传佛教。
《心经》是三藏圣典中流传 广、被人持诵讲解 多的一种大乘经典,使用 多的译本为玄奘大师所译。 虽仅二百六十个汉字,但涵义丰富,译笔精练、流畅而优美。楼宇烈编著的本书分为般若、执著、寂静三部分,内容涉及缘起性空、自净其意、无常无我、跳出苦海、心无挂碍、心的力量等。
密宗是藏传佛教中很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藏传佛教修行成佛很重要之捷径。曼荼罗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部分,离开了藏传佛教密宗无从谈及曼荼罗及其艺术。本书靠前次将曼荼罗艺术的起源发展,与佛教密宗产生、发展的大背景联系起来,做了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本书对曼荼罗与密宗之间的关系,曼荼罗艺术雏形、发展,密宗曼荼罗在密法活动中的作用,不同曼荼罗的意蕴、内涵等进行解读或阐释,并对曼荼罗唐卡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器物、色彩、山水、花鸟、草木等的宗教意义逐一做了解读,其细致与全面尚属鲜见。全书共17章,54小节,数百个子问题,内容系统,表述准确,较通俗而又不失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肃性,构思精巧,逻辑严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一九八〇年,南怀瑾先生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金刚经》,南怀瑾讲述的《金刚经说什么》即由其讲解记录整理而成。 南先生承续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逐品讲解,每品自赋偈颂一首作总结。先生以其一贯经史合参的讲法,对经文进行了深入骨髓的剖析,即便于艰深疑难之处,听来也妙趣横生又浅显易明,很后点明经文要旨:佛所谓度众生,其实是传授智慧,而众生自性自度,只要平实地去做人,个个都是佛――本来平常,一切现成。在讲解过程中,先生又常以禅宗的方式,随说随破,每每告诫大家,佛的说法都是对机说法,偶尔成文,过后一切不留。“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不能着于法,须得经义在你心中才行。 如果说《
佛家礼仪是佛教弟子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它们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佛家礼仪可以分为修持礼节和仪式两大方面:礼节是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规矩,包括行、住、坐、卧、食、睡等各个方面,有着与一般人生活方式不同的特点;仪式通常则指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事、法会、典礼。 佛教仪式通常也叫“做佛事”,广义地说,一个人凡是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如求佛、拜佛、诵经等等都叫“做佛事”。狭义的佛事则指佛教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会、仪式。本书所说的佛教仪式包括各种忏法、法会、佛家节日庆典以及一些专门的修行方式。佛教仪式有许多固定程序,不能轻易改变,一般须集体配合,在特定的时间,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举行,集中礼拜、持咒、唱诵等各种日常修行方式。同时,许多佛教仪式与中国民间习俗相结合,逐渐演化成为民俗
大师以书画名家而为出世高僧,复以翰墨因缘为弘法引资粮,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功钜利博,泽润无疆,岂仅艺事超绝,笔精墨妙而已哉。……其佛法思想多散见于所作序、跋、题记及与人书简中,片言洞微,精义时出。虽应机之作,亦足见其涉猎之广与主解之深也。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唯识佛法《百法明门论》,结合实修,将佛法中诸多名相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以呈现。为众生提供了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的智慧钥匙.作者与现代许多学科的视角有极大的不同,提供的真知灼见,真正能起到认识人生,改变人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