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政治观为指导,运用宗教学基本原理,对7~19世纪初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什叶派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书重点分析了什叶派三大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的形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三大支派教理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高度概括和论述了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的共性和特征,包括其主要思想来源、思想内涵和特征、政教关系思想发展趋势等。因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什叶派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什叶派的政治活力以及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是通过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的几个侧面,探讨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的特色与社会作用;以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相关问题的研究为路径,探索民间信仰混乱中的结构,无秩中的秩序,窥析中国民间信仰的本质、特征、内在结构与秩序、传承与流变的规律。同时,此为起点,研究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关系,民间信仰与国家以及大文化传统的互动,民间信仰的社会适应性及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更深入地认识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空问中的位置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追寻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社会动力之源泉。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专享保证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保证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接近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的区隔。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追踪与溯源: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热点问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吴云贵有关当今世界伊
《伊斯兰新兴宗教运动——全球赛莱菲耶》一书问世已有六年,赛莱菲耶也经历了惊人的巨变。在2009年以前,非政治的赛莱菲耶居于主导地位。201 1年“阿拉伯之春”以来,赛莱菲耶变得更具政治色彩。埃及和也门创建了赛莱菲耶政党,与其他政党一样,它们制定计划、参与竞选,彻底改变了赛莱菲耶的性质。独立于乌里玛的新一代领导人更务实,给追随者以美好的许诺。而过去几十年中,乌里玛几乎完全控制着赛莱菲耶。于是,赛莱菲耶的发展越来越两极化,那些认为赛莱菲耶应当参与政治的追随者们,与那些坚持把正本清源、净化宗教视作赛莱菲耶本质特性的反对者们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一些乌里玛甚至谴责新“政治家”,号召追随者们远离政治。这种非政治的倾向得到沙特当局以及沙特发起的反对“政治伊斯兰”尤其反对穆斯林兄弟会运动的支持。同样,
方金英著的《穆斯林与激进主义(精)》介绍:激进主义一直是一股 的破坏性力量,成为伊斯兰教的肘腋之患,流毒千余年,今后还要和我们如影随形地伴生下去。鉴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梳理漫长的穆斯林激进主义历史演进轨迹,探寻其背后实现不同时代传承的激进理论家和践行家的言行,目的不是渲染激进思想及其行为,而是力求提供一份能够正确把脉激进势力历史发展趋势的资料,让政府和社会了解这段激进历史,并以史为鉴,找到同激进势力作斗争的坚定信念和智慧, 终为实现 的长治久安大局和世界和平添砖加瓦。
杂学是明末清初以来穆斯林民间流行的宗教常识读物的通称,版本众多,各异其趣。这本新杂学由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在继承传统编纂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诉求,融知识性、文化性、思想性于一体,全面系统而又简明通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阿、汉、拉丁三语拼写念词,是伊斯兰宗教知识的普及性入门读物。
宗教既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今世界上约有188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近60亿人,有48亿人存在着宗教信仰问题。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宗教信仰的问题,其中有些民族只信仰一种宗教,也有一些民族信仰几种宗教。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的基本特征,伊斯兰教派门宦与研究方法,以及中国西北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等等,书后还附有西北穆斯林学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专用语表,便于读者查阅。全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可使读者对中国西北伊斯兰教有一个概况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