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是何怀宏在1980年代末期完成的重要译著,译文忠实简练,素雅凝神,在二十多年里不胫而走,默默在许许多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读者中流传。在这本《品读《沉思录》》中,何怀宏首次采用逐段对照的方式与我们慷慨分享:回顾《沉思录》中国大陆初次中文版的翻译经历,分享他作为知名哲学家的深入解读;感念《沉思录》在那些动荡不安的时刻曾给予他的巨大安慰,分享他作为几十年老读者的阅读心得。本书配以导读、附录、索引和多幅精美插图,是读者理解《沉思录》的中文导读本。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马上读,但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也还会有人去读它。(导读一) 一个人只要把握多么少的东西就能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个浮躁不安的社会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以及明暗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文字简洁、富有韵律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 这本《道德经全鉴》,解读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人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从身边事物的细枝末节就能体会老子的思想。
本书讲述了,做一个高贵且有气质的“超人”! 成天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有时会产生质疑“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这样活着,对吗?”如果你问19世纪的哲学家尼采,人生的苦恼是什么,那他会怎样回答你呢?尼采会回答你说“活得危险一些!”“不要指望你的命运会平坦无忧,要希望更加残酷的生活。”并且还会加上一句,“爱上自己的命运吧。” “超人讲座”就是由那些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得不提出的10种质疑,以及尼采对此给出的答案构成的。当你抱怨道“我的人生为什么就这么艰难坎坷”时,尼采会答道“轻藐那些安然无恙的生活”,当你为寻找人生的意义而苦恼时,尼采会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只有在无法产生那种质疑的状态下才能得到答案”。 这就说明,尼采要求的绝非希望得到慰劳及同情的软弱的精神,而是要求我们为高扬自身
《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讲述了从传说中的上古三代到近代新儒家数千年间儒学发展、演化的历程,分为11个篇章。下面有若干小节。设置以下栏目:篇章概述:提纲挈领地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儒学发展概貌;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阐释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简要展示思想家的活动、重大哲学事件等; 知识链接:以名词的形式进一步阐释相关重要思想及学说;常识介绍: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 图片传真:选取相关图片,直观展示讲述内容。《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由张焕君、谢耀亭所著。
英国古典学家约翰·马歇尔的《希腊哲学简史》,是针对具有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撰写的哲学普及读物,大的特点是行文流畅,取材精当,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这本《希腊哲学简史》还注重哲学家的生平及所处时代特点,尤其善于用少量笔墨引导读者思考哲学与历史、政治的关系,把哲学放在更宏大的背景当中,体现了古典学家所具有的整全视野。 全书行文流畅、取材精当,不仅论述简洁,还注重文本引述,并能很好地引导读者思考哲学与历史、政治的关系,反映出当时学者所具有的整全视野。这本书不益于古典素养的提升,作为古典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全书呈现出20世纪初英国人文中学注重古典传统的基本状况,这对处在当今时代的我们仍不失借鉴意义。
到底是身体还是精神使我们欣赏美和创造艺术?加拿大著名批评家埃克伯特.法阿斯认为,除了蒙田和曼德维尔等偶然的例外情况之外。从柏拉图以来西方对美的看法的主流都过分强调了精神,甚至诅咒身体和性欲有害于审美意向。本书矫正了这种不平衡,对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重要思想家进行了的重新解读。作者讲述了一种新颖而令人兴奋的历史,包括对荷马时代异教价值观的柏拉图式反拨,其观点被基督教神学所吸取以及最终世俗化,康德对这种传统所进行的重要修正,黑格尔对精神最终战胜身体之时艺术终结的预言,海德格尔、德里达及其追随者们对美学和禁欲主义理想的复兴。作者抨击了传统的与后现代的见解,并且借助于当代新达尔文主义的认知科学,提出了一种受到尼采极大影响的、新的、亲感觉论的美学。作为一部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柏拉图在书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本书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本书中杨伯峻先生对《孟子》的字音词义、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及生僻字、破读和易生歧义和晦涩费解的词句作了详细的注解和简要考证,并译为白话文,可以帮助读者籍自学方式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这是一部解读老子思想的著作。作者从不同的视角阐发老子从天道推演到人道的逻辑关系,将涉及的每一个命题都放在人类与这一命题相互关系的大背景下展开,同时也介绍了儒家、佛教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以及西方哲学家的有关观点,进而把老子的智慧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们从老子那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
本书是《柏拉图全集》增订本第三册,本册包括美涅克塞努篇、小希庇亚篇、伊安篇、高尔吉亚篇四篇对话。译者除了对原译文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外,还做了较大改动有:(1)原版中各篇对话的提要译自伊迪丝?汉密尔顿所撰写的各篇对话短序。本次修订,所有提要均由译者根据本人的研究心得亲自撰写;(2)对柏拉图的疑伪之作16篇做了补译并收录;(3)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族名、神名)有少量改动和增添;哲学概念和术语的译名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有改动,并以注释的方式说明旧译和新译的基本情况。(4)参照已有各种版本的柏拉图著作,重新修改了书中所有注释;(5)参考英文版柏拉图全集索引,重编修订版索引,增加希腊文对照;(6)将原来四卷本拆改为十本小册子,以解决全集篇幅过大问题,便于青年学生购买。
改革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这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但与此同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应迷失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之中。本书即为探讨和重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进行的一场大讨论。参与讨论的四十佘位学者分布于人文、社科各个领域,分别对三十年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现状、原因、存在的问题、重建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见解纷呈,语言生动,充满现场感,从中让你看到巨变中国的一个重要侧面。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哲学》从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思想出发,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逻辑学、公民教育论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另外,对他的幸福原理和人生观也有一个全面而精练的介绍。从某种程度上说,《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思想的浓缩,是广大读者了解其思想精要的一个便捷渠道。
两千多年前,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等圣哲深悟世事变幻无穷,指出人们若想在社会上安身立业,就要复归“自然”,用道来应付世事人生。什么是道?道就是无为,就是不争,处弱,怀抱一颗平常心,淡薄的对待一切。今天,人们若想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中保全自己,改善生活,就需要按道的方式去思考。 洪应明在《菜根谭》里深刻地表露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读过《菜根谭》你会觉得人生在世不过几十载,人生本于自然,归于自然,想通了,就有一种释然的轻松愉悦感。
哲学讨论的是一些大问题——我们从何处来?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往后还会发生什么?——并阐释人们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答案。本书将引导你一路游历,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经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中途休息,领略休谟《人性论》带来的醒神凉爽,直达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感受其鼓舞人心的热情。《哲学》一书,清晰地解说了各门各派不同的哲学,追溯了人类对生活意义进行思考的发展历史,并以摘要的方式胪列了所有重要哲学家的重要思想。
如今,圣严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犹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听圣严讲经是一种生命的享受,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为了继续圣严未尽的事业,继承大师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因此,作者精心编写了这本《每天读点圣严全集》。圣严著作篇篇精华。让我们难以取舍,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编撰为十章,阐释修身、交际、合作等内容。希望能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向读者提供一些帮助。最重要的是能够拥有一份平安快乐的心情,轻松应对生活。
本书延参为心灵励志的散文集。作者通过情感、友谊、财富、权力等层面深入思索,剖析生活的本质,得出结论:与其抱怨生活,不如赞美生活。人间春复秋,要做到事事都从容。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1975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后来有学者编印出版。帛书版的《老子》与以往流行的版本有些差别,也引起人们的讨论,于是也吸引本人去买了回来读。人们对《老子》的成书有很多猜测和推想,但不管这《老子》是真“老聃”所作,还是别人所作,或是很多人所作,是二千年前的古人所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既是古人所作,那就有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特点,反映那时人们的思想和观点,所以读下去的兴致浓起来。
中华炎黄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璀璨多彩,四域生辉。在此辉煌璨烂的文化宝藏中,有一瑰宝,有一奇葩,它就是《易经》。 本书是以实用的《易经》风貌来展现它的魅力。它的白话哲理,隽永的生活小故事,即使没有易理基础的人也能读来趣味盎然。至于研读过《易经》的人,对易理与禅理、《道德经》、《南华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法华经》、《华严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甚至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旁通的阐述,更是爱不能舍。 本书分成四篇: 一、由“心法篇”的“垂象七步转七天”到“一指禅”描述“易道心法”的生活易,展现《周易》咸卦“万法唯心”的契应。 二、经“智慧篇”的“内心迷暗的宝珠”到“辨上下定民志”,阐述“周易智慧化”的妙谛,借由解卦的智慧,运用于人
法家是我国古代与儒家、道家齐名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韩非子》则集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全书共十万余字,分为五十五篇。就其主体而言,它实在是一部政治学巨著,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亦即古人所谓的“帝王之学”。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所选篇章系根据叔本华思想中具代表性的作品编译而成,涉及到人的本性、处世之道、待人之道、爱与恨、生与死、人生对策等诸多问题,《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一书对于了解叔本华的思想,提高青年人的理论水平,会有所帮助。
本书是尼采所写系列论文《不合时宜的考察》(共四篇)的第三篇,原题为《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写作此书时,尼采30岁,哲学之路刚刚起步,但已阻碍重重。他以叔本华为范例,阐述了自己对哲学与人生、时代的关系的思考;但更多是他作为一个青年哲学家的思考和自勉,既充满青年的激情,又贯穿成熟的思考,启发一代代寻找人生意义的年轻人。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的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