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 G. 约翰逊是一位实践派社会学家,在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学实践中致力于帮助人们意识到特权、压迫、不平等这些 太多不必要的痛苦 在社会系统层面上的根源。《见树又见林》作为约翰逊的代表作为每一个想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反思生活的普通人而写的,在出版的二十多年间已成为继《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与社会学同游》之后最受欢迎的社会学导论之一。在本书中,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与紧贴日常生活场景的例子,从结构、文化、生态三个维度剖析社会生活的基本运作方式,即社会系统与个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学告诉我们: 我们总是参与比自身更大的东西。 本书的意义在于赋予我们这种在比个人更大的系统层面上看到问题的社会学思维,如此我们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创造更好的生活。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 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 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 永远停滞的民族 。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
单位 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 单位 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 单位组织 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单位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作为理解衍生中的各类组织体系的参照系。通过对 单位 的分析和探究,可一窥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心理,从而收获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结构的相关视角。
◎我们为什么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疯狂消费后,欲望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满足?每个人为什么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齐格蒙特 鲍曼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 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 在长谈中,他继续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 爱与亲密关系 、 身份、 工作与休闲、家庭、 犹太性、道德、幸福、 社会 。从 二战 纳粹大屠杀 到 数字时代 ,从 经济危机 到 消费主义与新穷人 ,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 为悬浮在不安全感中的我们这代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 他狡黠睿智地描述我们这个流动不居的时代,以及人的境况;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
◎先要直面自我, 才能找到意义 一本写给当代人的 反虚无 生存指南! 齐格蒙特 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瑞恩 罗德邮件往来,探讨 现代人的自我 ;并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概念、人类处境的基本关键词 自我,进行全面梳理;为活在不确定时代、自我时刻晃动的我们这代人在 自我与社会冲突时如何自处 提供了更内在的理解。 某种程度上, 现代史 是一部 自我 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 鲍曼与罗德棋逢对手,结合他们各自的社会学、哲学、文化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 在流动的现代世界中,如何理解复杂的自我
本书从谋略智慧的角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解读,并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形式对其博大精深和运用之妙进行了传神的刻画。所谓“谋略”系“谋划”与“方略”之简称。此谋略属于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智慧。谋略智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都可以从谋略角度予以解读,包括:人生谋略智慧、政治谋略智慧、统战谋略智慧、领导谋略智慧、军事谋略智慧、外交谋略智慧、经济谋略智慧、宣传谋略智慧、建党谋略智慧、治国谋略智慧。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谋略家。他的谋略智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好好继承和发展。全书史论结合,夹叙夹议,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当你渴望实现的事物却在事实上成为你实现自我的阻碍时,残酷的乐观主义便出现了。随着战后美国和欧洲对社会民主承诺的背离,劳伦 贝兰特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残酷乐观主义,为我们理解和想象今天的时代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尽管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明显不能为人们提供机会并使其生活 有意义 ,但人们依旧执着于那些无法实现的关于美好生活的幻想,包括这种生活承诺的向上流动、工作保障、社会平等以及持久的亲密关系。 贝兰特回溯了情感和美学意义上对戏剧性的调谐过程的回应,这些过程在谈论不稳固性、意外和危机中展开。由此,贝兰特认为在以其他任何方式理解之前,历史性当下首先是被情感性地感知的。她提出我们延展性的此刻往往以新形式的时间性为特征。同时,她解释了为什么一旦危机本身被正常化,创伤理论便无助于我们理解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1946年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是他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一生为看重的著作之一。书中围绕 家庭三角 这一核心议题,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及其拓展,其中描述社会新陈代谢的 社会继替 世代参差 等概念影响深远。关于婚姻的本质、 家庭中夫妻双方的沟通、婚姻所不可避免的痛苦的特性、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等,费老在书中都有精彩论述,对于解决当下的婚姻问题、子女抚育问题等,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与价值。
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社会分层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旨在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社会差异。本书汇集了李强教授在社会分层研究领域40余年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强教授曾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讲授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课程,该课程多次被评为 清华大学精品课 。本书的前身《社会分层十讲》(2008年第一版)曾被北京市教*评为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11年)。本书在《社会分层十讲》的基础上新增了五讲,重点研究中产阶层和精英阶层。其中,两讲专门讨论中产阶层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中国中产阶层的现状,另外三讲系统梳理了传统精英理论、现代精英理论、多元精英理论与精英理论新流派,并探讨了中国的精英阶层研究。本书通过介绍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探讨了欧
在这本女性主义的入门读物中,贝尔 胡克斯指出,女性主义不是反男运动,她希望消除人们对女性主义的普遍担忧和误解, 女性主义政治的目标是终结支配,使我们自由地成为真实的自己,过上热爱正义、和平共存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论肤色,不论国别,不论性别,只要想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就需要女性主义知识。女性主义属于所有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家杨开道、许仕廉先生在今北京西北郊外清河镇开展了乡村建设实验,命名为 清河实验 。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北京,清河实验被迫中断。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李强,带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北京北五环外的清河地区进行社会学社区研究,探索与实验社区治理,这就是 新清河实验 。新清河实验通过深入社区,探索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从社会学的学理角度形成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思考。
本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族群 象征法,同时阐述了安东尼 D.史密斯对这种方法的贡献及其在民族和民族主义核心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内容如下:通过持续系统的论证,阐述族群 象征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解释它对民族的形成、存续和变革及民族主义的作用的分析;论证族群 象征法对该领域过去和现在的正统学说的重要补充和纠正,并回应对族群 象征方法的主要理论批评。这本书汇集并发展了安东尼 D.史密斯方法的早期基础,总结了自1986年以来他在该领域工作的理论成果,有益于学生和所有对族群性、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感兴趣的人。
本书主要按时间顺序讲述1789年以来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社会学家及其主要著作和理论思想。这样做是想让读者深入了解主要人物的时代背景,尊重他们的思维模式,以更为正式的、规范的框架理解那个时代某个国家的问题或者全球问题。因此书中充分考虑了社会学基本文献和主要学者所在的时代语境,在每一章的末尾和全书结尾的年代简表都介绍了相关文献。此外,在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时,每一个时间段介绍的地理先后顺序(法国、德国、英国、美国)也反映出社会学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时间的断裂性或知识的排他性。 50字以内介绍: 全面介绍了1789年以来的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书后的年代简表简略但涉及范围广。 卖点: 对社会学家和社会学思想的介绍更广泛,不仅是西欧国家的社会学发展脉络,也介绍了俄
用约翰 霍尔的话说,迈尔克 曼就像 我们时代的马克斯 韦伯 。在其跨越漫长历史时段的研究中,曼试图发展出从整体上理解历史记录的工具,形成了他关于社会权力来源的理论。 这本《21世纪的权力》源自曼与霍尔之间的一系列对话。曼在其中展示了如何用四种权力来源 经济、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 的概念工具追踪权力的前沿,并发展了他对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全球权力变化形式的看法。曼认为,全球化的出现同时改变了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乃至帝国的性质。对话总结了不同地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探讨了中国、印度、中东、欧盟的角色,论述了可能导致国家强弱变化的原因,也提示我们金融资本不可遏制的力量和环境问题带来的重大危机。这些讨论同时构成对如下问题的考察,即在何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解释结构性的趋势和令人震惊的单一事件。 曼认为
本书中所收的文章是在 从实求知 的基础上,认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区域社会的变迁之道。变动中的国家与社会,有一个共性,即都已 走出乡土 或正在 走出乡土 的路上。尽管很多社会其自身还保留着一定的 土范畴 ,但其 土性 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我把书名定为 破土而出 。这个土包括农耕之土、山地之土、游牧之土,也包括海外社会之土等。本书以费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和 费孝通问题 为开头,希望我们的研究继续沿着费先生的思路走下去,行行重行行。
本书第~版出版于2004年,随着世界上的多数人口聚居于城市环境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平衡已经发生了位移。《城市理论与城市经验》第二版对*版进行了大幅修订和更新,增加了 城市人口占多数的世界 压力下的城市 信息城市 几章新内容,追溯了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观念的几次关键发展,从韦伯、齐美尔、本雅明、列斐伏尔,到包括戴维 哈维、曼纽尔 卡斯特尔在内的当代城市理论家。本书还考察了信息和通信方面的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以及以分解的城市网络为方向的发展趋势,并在更广泛的视野中质疑了传统的城市景观的可延续性以及物理和社会身份等重要问题。 对于地理、城市研究、社会学、规划环境和建筑环境等课程的学生来说,这部作品是十分理想的教材;其内容的明晰易读和涵盖广泛吸引着所有想要进一步弄清为何城市变成了21世纪占支配地位
如标题所示,本书的内容是城市的人和地方:他们如何发展、如何组织、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及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本书也阐述了我们如何谈论这些地方和这些人、如何理解他们;*后也表明了我们建设并居住的这些地方又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何种特性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方式。我们还关注到了亚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城市的人和地方,对这些地区的城市及市民做了相当细致的讨论。这些讨论,有优点也有局限,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解读我们熟悉的那些城市类型,即西方国家和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的城市。
组织理论是研究和解释组织的结构、职能和运转 及组织中群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等现象,并揭示其规律 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是公共治理者和企业经营者理解 与打开复杂的组织管理之门的一把钥匙。朱国云编写 的《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第2版)》以20世纪90年 代西方为流行且*权威性的组织理论为基准,遵 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将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 过程分成五个时期,在每个时期中选择代表性的人物 、代表性的著作、代表性的观点,围绕一种主要的理 论形态加以详细介绍、细致阐释和客观评述。全书线 索清晰,重点突出,论述连贯。本书适合探索和钻研 公共行政学、企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的学习者和研 究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