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打结》是一部出版于1997年的性别社会学著作,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这本书定义并阐述了父权制的概念,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作者艾伦·约翰逊作为社会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切身感受结合,从男性视角解构父权制,剖析“男性既享有特权,又对父权制感到无能为力”的矛盾现象,强调避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小阻力路径”是消除性别不平等的关键,从而撬动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结构。 这本写给男人与女人共同阅读的行动指南详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善性别矛盾,鼓励每个人在生活中消除性别对立的戾气,增进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性别和解,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种下改变世界的种子:“我们必须找到办法,让男人和女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优越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曾经,我们的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择优制”(meritocracy)的伦理核心。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到他们的
......
学术诚信缺失、欺诈以及其他形式的 学术腐败 问题盛行,是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其破坏性和负面影响极大,关乎青年一代成长、高等教育发展,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本书聚焦学生、教师、大学(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国家和补救措施这五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学术腐败的定义、动机、发展趋势以及可行的应对措施。本书主要面向政府和高校中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治理和研究工作的广大读者,同时也适合公共管理、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青年学者,以及关注此议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该书的研究发现对于当前转型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体制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本书系统研究中外学情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书写作的缘起、目的、价值及主要内容。*章学情分析概说,主要阐述学情分析的概念、学情分析的基本范畴和学情分析的基本功能。第二章中国的学情分析研究,对中国传统教学的学情观进行梳理分析。第三章国外的学情分析研究。第四章学情分析的理论基础,阐述学情分析背后蕴含的学理基础。第五章学情分析的路径与方法,介绍了学情分析的三条基本路径。第六章学情分析与学习经验发展。第七章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转型。第八章学情分析与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本书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学情分析理论,实用性与操作性强。
本书从理论探索、县域案例、企业实践三个维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描绘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壮美画卷,希望能为各地提供有益参考。
《第三次浪潮》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出版之际,随即引起全球热评,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南。本书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托夫勒认为,人类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的洗礼:第一次是农业革命,人类就此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并历经千年,直到工业革命的到来。随后,人类社会历时300年摧毁了落后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并在“二战”后10年迎来了第二次浪潮的很好。 第二次浪潮文明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使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为能源基础;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应运而生;家庭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小家庭、工厂式学校及大公司三者形成了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核心社会结构。然而,一股崭新的文明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陈向明著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本书既可以作为社会科学(及其分支学科)方法论以及方法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母职。雇主妈妈寻求什么样的照顾者?爱别人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儿童保育工作者与雇主的议程相矛盾吗?家庭托儿服务提供者所做的情感劳动的成本和后果是什么?双方如何界定和维护母亲和“非母亲”之间的界限?……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这本书从“形塑妈妈—保姆关系的文化和结构限制”“解决理想母亲/理想员工冲突的问题”“保姆对雇主管理方式的看法”“妈妈—保姆关系的替代模式”四个方面具体展开,对当下中国儿童的家庭照护问题有一定参考意义。
《空间与社会评论》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发行。集刊的创办建立在多年举办同济大学 城市与社会 国际学术会议和研究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旨在推进空间与社会的跨学科研究,结合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社会治理等研究与成果实践经验,以空间探讨为载体,为规划、社会、地理、建筑等相关领域的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助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集刊将坚持跨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围绕城乡发展中的空间议题,面向从事城乡发展、空间规划和社会治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及从业人员。
本书依据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文件等史料,剖析20世纪苏俄民族政策与实践的演进过程和利弊得失,以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族人在这段历史中的荣辱沉浮为关注的焦点。该书可为读者了解苏俄历史和民族问题提供丰富信息
你是否缺乏有效社交? 什么是高质量的社会互动? 哪些偏好会影响我们对伴侣的选择? 使我们更加安全和满足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群的核心是什么? 有效的社群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通过建立社群在未来互联互通的社会中生存? ……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颠覆你对社群的认知。 《社群的进化》是“邓巴数”提出者、著名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重磅新作,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邓巴教授用社群的建立、社群的沟通、社群与心智、社群中的亲密关系等7大板块拼出一幅社群进化的完整图像,并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揭开邓巴数与人类关系构建中的秘密,带你深度理解社群,理解人类,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
《社会工作直接实践理论》(第三版)聚焦于社会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指导意义的11个主要临床实践理论,包括以人为本的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等。这些理论是社会工作者在个人、家庭、团体的评估、计划和干预任务中经常使用的。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社会工作者能够 好地评估案主优势,并将积极的态度整合进整个干预过程,从而在实践中实现 好的服务效果。 全书讲解清晰、资料翔实,案例丰富并具有启发性,适合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及学者阅读。
社会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那么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其实,社会学与我们的生活 接近,因为它本身就源自社会,由许多生活化的知识积累而成。本书简明地分析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平衡地介绍了功能论、冲突论、互动论和女性主义理论这四种理论观点,强调社会学家检验和质疑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特方法,教导我们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去探讨自己生活情境中的社会议题,深入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为变革社会尽一份力。本书由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合作完成,是一次开创性的尝试;新版新增加了两大重要内容:每章 的“强力”学习策略为我们获取学业成功和人生成功指明了路径,而“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一思考小栏目,既是社会学的核心所在,也是为人处世的金律,值得深思。
数字人文的定义一直是该领域中中心、热议的主题之一。本书选取全球颇具影响力的数字人文学者关于此议题的代表性文章,从多角度对数字人文是什么、如何做、谁是数字人文学者以及数字人文是否为学科等众多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业界学者、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数字人文学习及研究参考。 本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很多业界学者的好评,近百所开设数字人文中心或建设教学的高校,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维多利亚大学等大学的数字人文课程多将该书作为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以及研究员推荐的专业书目,在国际数字人文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力。 数字人文在中国方兴未艾,我们真心希望这本书的译作能如其在欧美所引发的反馈一样获得国内众位学者和学生们的关注与喜爱。
过去200多年的时间,我们一直生活在西方制造的世界中,生活在一个“西方”概念等同于“现代”概念的时代里。然而21世纪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随着非西方国家力量的迅速兴起,西方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也将不再以效仿西方模式为主。中国将成为全球竞技场上的核心角色,并主导世界秩序的重新构建。 马丁·雅克认为,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绝不会变成一个西方式社会,它将保持高度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家规模和国民精神的大陆性,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数量,以及该国的民族特性、态度和价值观,都使中国将以非西方化的“文明国家”方式影响着世界,而其惊人的发展速度也标志着西方的“民族国家”在全球主导地位的终结。 这部极富远见的原创著作,首次从包括文化传播、民族性、社会生活、语言形成、传统价
这是一个关于圣徒和间谍、渔民和海盗、商人和掠袭者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如何大胆地穿越北海,建立世人熟知的世界。 罗马帝国谢幕时,北海沿岸还是偏远的蛮荒之地,处于世界的边缘。千年之后,这一地区成为全球各帝国的中心。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派伊将这种转变归功于北海的潮汐和风暴。他生动描述了中世纪北海一带的生活,重新发现了那个失落的世界,追溯了持续的海上交流和不同人的行事风格如何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在那个朦胧的时代,冰冷灰暗的北海逐渐成为现代世界诞生的摇篮。
《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是当代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巅峰之作。
《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社会系统工程发展的必然性。由于其复杂性,国际学术界对它尚未形成一致的体系。该部分还对社会系统的基本理论、一般系统论和社会系统理论派生的行为功能框架三方面做了阐述,对社会系统工程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做了探索,对国际社会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是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其组成的五个子系统(规划、文化、分析、调节、智库)的阐释。本书内容囊括了国内外的经验和元素,对社会系统工程及方法论做了比较系统的探索,对国家和大型企业规划、体制改革与政策设计均有所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宏观、微观)与政策等学科的参考教材
《文化治理视域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治理为视角,对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社会参与,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可及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乡村个体化转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基本内容进行了理论探讨。作者认为,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体制机制创新,其主旨是改善城乡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生活、培育民众公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