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 资本主义 支配的 市场 和 父权制 支配的 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 用拳头解决问题 ,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 完美女孩 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 另类攻击 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欧洲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本书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
中产阶级 曾经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你可以养育两个孩子,去高质量的公立学校。 它意味着拥有一栋房子,不需要多大,但是是自己的。 它意味着工作日六点准时下班,和家人一起欢度周末。 《夹缝生存》描述了如今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作者采访的对象包括大学教授、律师、护士和儿童保育员等,这些传统职业的回报已经远不如当年。面对着高额的房租、沉重的医疗和教育负担,他们不得不为了维持表面上的体面疲于奔命。对如今这一代人来说,想要过上父母当年的生活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美国与美国人》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分为 初访美国 美国人的性格 访美掠影 三部分,包括后记共47篇文章,是费孝通出访美国的诸种见闻、感受。费孝通始终站在一个中国人类学家的独特角度去审视美国以及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并由此总结出了一个基于基督教传统的移民国家的文化和基于儒家思想的传统国家的文化差异在哪里。让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过程中看到美国人生活的脉络。作者对于美国的观察与思考对于今天我们认识美国社会、思考中西文化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非正规经济 是指没有或少有法律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城镇就业。本书的研究取向坚持从实践到概念再回到实践的程序,从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实际出发,并通过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的视野,比较各种西方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我们不能将中西建构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要从现当代的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在中国必然并存的基本事实概括 两者的并存是现当代中国的给定实际。今天中国城镇就业人员的大多数来自 半工半耕 家庭的农村户籍人员,他们不符合左右经典理论预期,而是更贴近中国革命传统中把 工农大众 视作单一 劳动人民 的思想潮流。本书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梳理半工半耕的小农家庭与非正规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非正规经济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经济发展战略考虑,提出未来应
本书是《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四辑,从不同角度探讨不同时期的婚姻文化,合力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至21世纪初年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的历史图景。其中对新《婚姻法》的探讨;聚焦对农村男性的婚姻困境、打工者的婚恋难题、农村传统婚姻观念的回潮等问题;关注现代城市婚姻的变化,对单身潮、婚恋焦虑、相亲等社会现象;对私领域和公权利的相互关系的探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拓展个案较为清晰地再现了某中小国有企业30余年的改革历史及两次产权 改制 的基本历程,从中提炼出了不同组织 场域 中组织领导的 主从关系 、 人缘关系 及 朋友关系 的逐步变迁,这样的 关系 变迁恰恰能够展现两次产权 改制 的内在动因及其结构后果,也反映了从 派系结构 到 关系共同体 的组织结构转型。
新世纪以来虽然在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举措的推动下,但中国农村持续数年的“三农”困境依然难破。全面持续推进改革的关键,不仅在于加大农村公共投入,更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以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坚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立场,由政府、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从理论思考和实践观察两个视角,描述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分析影响因素,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展示了多方主动参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提升的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跟踪与把握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和状况的总体变化,了解其组成部分的具体变化,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考察,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本书立基于虚拟社区的实践 ,以游戏公会为研究案例,通过对传统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以下几个学界和社会治理中关注的问题。 ,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与五维度构成模型(组织认同、组织忠诚、利他主义、责任意识和运动家精神)。 第二,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第三,个人在虚拟社区中形成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其现实组织中工作绩效作用与影响研究。 第四,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对现实组织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在研究视角上的探索性和研究路径上的开拓性,拓展了虚拟社区的相关研究,书中从实际的虚拟社区影响现实组织和社会的案例出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建议,对于当前社会的跨组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国外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维度上的两极,如独立与依赖,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公我与私我,自我导向与他人导向等。该研究首先从理论上认为个人与社会是可以融合的,即高自我监控者能做到兼顾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并在应用研究中证明,能兼顾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的人,确实较自我导向者和他人导向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农村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认识中国农村,进而认识整个中国,二是建立具有本土契合性和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理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照搬既有的成熟理论(主要是西方理论)解释具有相当独特性和变动性的中国经验,就谈不上对农村对中国的正确认识。因此,研究者应当以开放的学术胸怀和敏锐的经验感知力深入到热火朝天的中国实践中去,有主体性地吸收成熟理论,在经验与理论的反复穿梭中逐步提升理论抽象程度,在此过程中要容许和忍受理论的粗放和不成熟,通过不断的学术积累与接力,逐步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这是 华中乡土派 从事农村研究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我们在上述两方面都形成了一些积累,准备以学术笔谈的形式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和展示。我们期待着与学界同仁就此展开热烈
马小华所著的《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关系的实地研究--以G县为例》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理论与放法以甘肃省G县为调查点,从回族乡村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个体、家族、组织、权威结构、公共空间,以及清真寺与回族社会转型等六个方面,刻画了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式。对全面了解回族乡村社会运行提供了研究路径和模式。
本书通过家庭走访调查,并结合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五城市家庭调查”所搜集的数据,运用本森特及其同事们所创建的代际团结理论和测量模型对广州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家庭代际关系现状和变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城市家庭代际关系在外在形式、行动、情感和态度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勾勒出转型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大致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家庭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理论从结构和主体能动性两个维度分析了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特点的形成原因。
《城市学编译丛刊·前工业城市:过去与现在》是伊德翁·舍贝里的扛鼎之作,堪称城市学的经典著述。作者力图从历史和“非工业化”的角度,以比较的方法,描述和分析工业社会之前的城市结构,同时提供了与全球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讲义城市的发端、前工业城市的扩张模式、人口统计与生态学、社会阶级、婚姻与家庭、经济及政治结构、信息传播等问题,作者提出结论:各地方的前工业城市在社会和生态结构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点;此种相似点虽不一定拥有某种特定的文化内容,但至少在基本形态上是可以确定的。
本书主要介绍2013年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的总体情况,对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全国性公益类、学术类和联合类社会团体、基金会的评估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省级社会组织评估情况,并就全国性社会组织和地方性社会组织评估做个案研究,倡导第三方评估,揭示社会组织评估规律。
本书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专享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本书将农民子女的城市化过程分解为职业非农化和身份市民化两个部分,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职业流动模式与水平,阐述了农民在其中的位置与机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农民子女获得非农职业、体制内就业机会、城市户籍以及综合社会地位的机制与队列变迁。
《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劳动关系》讲述了:当下的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是在当今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背景下发生的,并对原有的劳动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劳动关系的变化又对经济改革、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劳动关系》从中国、德国乃至全球视野及其相互对比的角度,分五个主题,较为全面、深入地探究了劳动关系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全球化和新的国际分工对劳动关系的影响;(2)德国和中国劳动关系的变化;(3)全球化下的新劳动关系和左翼的观点;(4)经济改革、社会结构变迁与劳动关系;(5)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劳动融合问题。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 张力的关键词。作者在本书的上半部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 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