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孕期中,她读研究生;二胎还在襁褓时,她选择去国外留学;回国后,家人们都觉得她应该工作或者照顾家庭了,她又去读博士后,直至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作者郑莲喜从来没有因为世俗对女性的绑架,而放弃做自己,以及对梦想的追求。 丢下两个孩子去留学,你是想离婚吗? 保姆有她做的好吗? 自私的妈妈/妻子! 不绝于耳的杂音,也会让她怀疑 我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吗? 而随后 先是我自己,才是任何人 ,即刻让她坚定自己的选择。但是,当她听到25岁的女儿说想要结婚时,心情变得五味杂陈,却又无法向她一一诉说,她觉得女儿把婚姻想象得过于美好,而作为母亲又不能浇灭它;她又怕过去母亲艰苦的模样像阴影般出现在自己的人生那样,她也出现在女儿的人生里。 怀着复杂的心情,她解剖了自己过往的人生,于是,有了这本借由写给女儿,其
日本女性主义传奇人物田岛阳子代表作品初次引进。渴望被爱的心理,是女性一生的陷阱。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在 亲缘压迫 下成长为 女性主义者 的思想历程。本书探讨了所有东亚女性都深有共鸣的生存问题,大胆揭露了原生家庭、婚恋、工作、育儿等领域的结构性歧视。本书回答了 女性为什么这么难活?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今后如何奋斗? 等问题。评论家认为本书是日本女性主义入的zui佳入门,亦是当代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读物。
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海斯勒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江城》讲的是地理,以地为中心;《甲骨》讲的是历史,以时为中心。《寻路中国》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的是中国的核心课题,但它不是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化的实质。《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
他们不是在贪婪地追求比别人过得更好,只是陷入了被他人排挤的恐惧中而已。 在优绩主义至上的病态社会,韩国的年轻人急于通过学历、证书、实习,把别人踩在脚下,获得 正当 的差别对待,换取当下社会流通的价值证明;他们将自我开发和时间管理奉为圭臬,只为将自己不断商品化。然而,等待他们的仍然是不可撼动的 滞销 结局。 想知道韩国年轻人为何进化掉了睡眠?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面对科研赛道竞争日趋激烈、项目立项难度不断加大的现状,后期资助项目可以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实现立项的破局点。本书结合作者3次成功获批后期资助项目的经验,基于基础认知、申报准备、选题策划、申请书写作、申报成果写作和实战复盘六大板块,打造提高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成功率的系统解决方案。 《拿课题 出专著:后期资助项目申报一本通》对于申报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在内的各类后期资助项目、学术专著出版基金项目、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撰写高质量学术专著的参考书。
生而为人,谁不是被困在 关系 里挣扎?受尽原生家庭之苦依然能破茧重生,再例外的家庭模式也有通往幸福的可能? 这里是树木希林的独生女内田也哉子与脑科学家中野信子的人生经验分享局:来自 非正常家庭 的两位姐姐现身说法地剖析形色各异的家庭模式,带你探究如何处理各种 关系 与伤痕累累的原生家庭和解:原来,我已能够坦然面对 再不堪的家人也是家人。 从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自省:原来,鸡娃鸡到最后,我竟不知不觉成了孩子的 毒亲 。 在不完美的夫妻关系中自洽:原来,是因为惰性才让我们的夫妻关系持续到了今天。 从更多元的家庭模式中获得追求幸福的勇气:原来,结婚和生育并非是必须绑定的。 原来你非不快乐,只缺这本家庭关系急救手册。本书观点犀利、金句频出、干货满满,七次坦诚相对,无数条经营婚姻生活的智慧锦囊
在初入职场的年纪遭遇就业冰河期,随之而来的 疤痕效应 会持续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当初就业受挫的年轻人到四五十岁会承受更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拒绝走出家门,拒绝与人交流;他们羞于求助,害怕求助,也不知向谁求助。当问题封存于家庭内部,当八十多岁的父母再也无力支持子女的生活时, 8050家庭 又该怎样走下去? 本书将 8050 问题 视为高龄父母与壮年期子女同住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聚焦在拥有 40 岁以上子女且难以成为援助对象的家庭。在邻国日本,超过100万人正身处类似境遇之中,其中,40~60岁的蛰居人口超过了60万。 8050问题 ,已然不再只是日本的社会问题,更是东亚社会未来可能会面对的课题。书中所介绍的有关 8050问题 的成因、现状与未来值得关注。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 群体性孤独 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 气泡 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
生育对于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上野千鹤子为何认为生育与否都是地狱? 社会学 x 都市妈妈 用女性主义的眼光带你看都市女性真实的婚后故事: 孩子跟谁姓? 生男孩还是生女孩? 生一孩、二孩还是三孩? 女性是快乐妈妈还是绝望主妇? 令人失望的是丈夫还是婚姻本身? 本书不仅是一份对都市妈妈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也是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多元角色的深入思考。通过这些妈妈的故事,读者得以一窥她们在欢笑与泪水、坚持与妥协中的真实生活,感受她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性别环境中应对生育抉择和母职实践的挑战。
《消解性别》是巴特勒直面社会议题的一部著作。在本书中,巴特勒第一次把目光放到了普通人及他们的生活上,全书围绕 让生命活得下去 的主旨展开论述,批判了男女二元的性别框架,反驳了各种形式的性别本质论。本书以众多现实案例说明了性别规范的两面性。一方面,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相互承认。但另一方面,让日子过不下去的正是这些规矩。因此,唯一可行的做法是让性别这个概念保持开放性和不可知性。正如巴特勒所说, 批评的意义在于对束缚生活的规矩提出质疑,好让生活方式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
作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曹丰泽毕业后加入中国电建水电十一局,到非洲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这位理想主义的现实践行者,以其亲身经历向大家证明: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本书属于作者的个人随笔集,囊括了其去非洲之前的部分经历,在非洲国家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以及参加金砖国家青年峰会的经历,等等。这种个人职业选择与 一带一路 建设宏大叙事的结合,即刻迸发出夺目的光彩,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月经是女性生理成熟的美好象征。但长久以来在父权制的价值观下,月经被视作一种宗教文化禁忌,是身体不洁的表现,甚至让女性产生了羞耻感。女性卫生用品的出现,不仅守护了女性的健康与快乐,更是改变了女性的意识,让女性对月经有了积极的认知。 每一位女性从初潮到绝经要用掉1万多片卫生巾。然而如此切身重要的物品,我们了解的并不多。这本书以女性卫生用品的发展和演变为主线,介绍了卫生巾问世之前女性的经血处理方式,剖析了世界各地阻碍女性卫生用品发展的月经禁忌,聚焦日本一次性卫生巾鼻祖 安妮卫生巾 的诞生、没落和其成就的社会意义,浅析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卫生巾的性能及其问题等。 卫生巾的出现让万千日本女性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大跨步地迈入社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不仅是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也揭示了
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已经足以支持起高度密集的人口,并且可持续发展至今,并且这个势头还将保持下去。美国人十分推崇远东地区人们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推广中国、朝鲜和日本可持续农业经验对全人类都是有帮助的。 东亚民族主要依靠小块土地和少量产品来维生,却养活了密集的人口。在远东地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纷纷显现的时刻,东亚传统的耕作方式再一次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重视。 回归自然 重新成为受人关注的理念。
本书将作者及其专业团队多年来帮助赌博成瘾者戒赌的相关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将赌博者及其家庭成员在处理赌博问题时会遇到的误区进行了逐一的剖析,同时还加入了大量来自专业戒赌机构的真实个案分析。这些内容解释了赌博成瘾者痴迷赌博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重要的是,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戒赌方案。
本书记述了费孝通的学术成长历程,尤其刻画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对他的终身志向与追求的塑造。从出身世绅家族,到从医学转入社会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中国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乃至出国留学,站在中西对比的角度审视中国自身的社会与文化,回国后又再进一步进入田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等,再现了费孝通不同时段的学术经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关键概念,以及费老对中国乡村问题的思考。从中我们能看到,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乡村的本质。阅读《乡土中国》能为我们在人文关怀中寻找中国乡村发展道路,重建中国乡村社会,也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许多有益思路和借鉴。
本书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的生存录。作者特雷斯特密切关注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30位女性的故事,其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影响了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追溯女性单身的演变史、记录当代单身女性的生存状况,作者提醒我们:单身是一种力量,意味着思想上的自主和经济上的独立;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是时候开启一个 单身时代 了。
《 零度 日本 陷入 关系性贫困 的年轻一代》介绍并分析了当代日本社会中一系列边缘性、非主流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如 JK散步 、女仆咖啡店、 神待少女 、虚拟主播等。透过这些现象,作者试图揭示当代日本社会、文化和思想的 零度 ,探索重新想象未来的基本条件。全书一方面细致剖析了诸多微观细节,借此解剖日本社会不可忽视的 肌理 ,另一方面与日本当代亚文化的有关理论论述展开对话,这些分析不仅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当代日本,也可以为读者了解当代中国、了解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
本书力图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对理想理论展开批判性探讨。作者指出,理想理论以单一理想为目标,追求正义与道德同质化的社会,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社会形态,因为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与道德实践始终存在多样性。基于此,作者提出 多元开放社会 的概念,并为其道德基础进行辩护。在这种社会中,不同理想之间的分歧非但不是障碍,反而成为推动道德进步的动力:它促使人们更深入地反思自身正义观,同时通过不同道德视角的交流与互鉴,为共同道德框架的改进提供可能。
这本书,不是小说, 也不是电影,而是一个个血泪交织的写实生命故事,一部临终关怀医生的工作手记。 面对死亡,那些不忍自己离世而让家人心碎的爱与拉扯,那些盘根错节、撕心裂肺的家族纠葛,那些一心以寻死作为解脱的孤独灵魂,都在谢宛婷医生专业又温柔、如同大海包容一切的医疗和应对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 她以无比的勇气诠释着安宁缓和医疗的真谛,她坚定地接下病人交付到她肩上的担子,更坚毅地扛起与病人共同做生死决定的责任。她教会我们死亡永远都不是zui坏的,因为死亡无可避免,人更应活得精彩。
无法结束的工作、低薪、就业不稳定、 数字化劳动、工作中的性别差异 我们要如何理解和谈论当今正在发生的这一切 ? 本书回顾工作的历史,描述工作的转变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以英国、德国和美国为例分析了不断变化的工作和休闲的边界、工作中性别歧视的应对机制,并将所有这些与哲学理论 ( 如南希的 共同的界限 、哈拉维的 赛博格 ) 和文学上的例子 ( 如伍尔夫、《抄写员巴特比》) 联系起来,提供了关于工作-欲望的多维度的思考。
在开创性的女性主义经典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出版40年后,吉尔伯特和古芭再度合作,聚焦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者,讲述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的故事。与19世纪的 阁楼上的疯女人 不同,她们的写作状态更为自由,她们的表达更为直接犀利。书中涉及的人物包括美国现代女权运动之母贝蒂 弗里丹,诗人西尔维亚 普拉斯、阿德里安 里奇,美国的文化偶像苏珊 桑塔格、琼 狄迪恩,作家勒古恩、阿特伍德、托尼 莫里森,等等。通过梳理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史,作者考察了相关的历史、政治与文化,全面展示了70年来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历程,以及与抗争一同延续至今的厌女文化。
父权制不仅对男性有利,同时也对他们有害。那些对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也给男性带来了不平等的负担。 本书清晰而细腻地阐述了男权制的阳刚之气如何塑造和伤害男性。它揭露了男性感受到的压力,以及他们对自己施加的压力,同时也为男性承认自己的创伤并治愈创伤提供了空间 这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