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伯特 墨菲(Robert Murphy)正处于人类学家职业生涯的之时,他感受到疾病的个症状,而这种疾病 脊髓肿瘤终将带他踏上一次比任何亚马孙实地考察都陌生的奥德赛之旅:脊髓肿瘤压迫了神经,使得墨菲缓慢而不可逆转地发展为四肢瘫痪的残障人士。在这部扣人心弦的书中,墨菲即是一位 观察者 ,又是人类学的 线人 ,他以自身经历解读残障人士的内心世界,探索疾病以及残障的社会属性。他说,瘫痪和所有残疾一样,侵犯了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和与他人的联系, 残障被社会定义,并被文化赋予意义。
福利院常被视为国家、社会和保育人员施予孤残儿童无私关爱的场所。基于对东南某省永江福利院长期的田野调查,本书意在倡导用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中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机制。主书名为《爱的悖论》,即希望这样的视角能够提醒读者注意围绕机构运作所呈现的 爱 的复杂性,它兼有光明与晦暗: 国家关爱 兼有救济与治理的两面, 社会关爱 兼有扶弱与排斥的两面, 保育员妈妈的爱 亦兼有付出与自利的两面。在福利院这一由 爱 构筑而成的结构中,孤残儿童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经历着社会化、形成自我认知,并最终实践了自身的能动性。
《老年社会政策的新视野》(The Elderly in Social Policy -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of Gerontological Programmes),是一部视角新颖、观点独特的学术著作,由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znan)的沃兹涅克(Zbigniew Wozniak)教授所著,并于2013年出版。该著作不拘泥于分析老龄政策的具体条款,而是另辟蹊径,对老龄政策的内涵、结构、制定原则、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见解。该著作承载了老龄政策研究较为前沿的观点,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共177页,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老龄社会政策的宏观背景,第二部为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预测,第三部分为基于整体视角的老龄社会政策多层次性分析。在主旨方面,该书以 问题 为导向,针对老龄政策研究*为关键的六方面问题进行了回应,其主要观点包括:*,研究老龄政策具有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业务处理;5资金结算;6会计核算;7安全管理;8系统建设、验收与运维。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6年7月1日起实施。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河南作为老年人口大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对河南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研究。运用人口学、统计学方法,借助人口普查和年度统计数据,从老年人口的规模、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特征、趋势,以及老年人口的发展现状、变动趋势等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关于河南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基于人类需要理论和老年人口需要,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具体分析当前河南省城乡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了基于需要的新型养
本书通过回顾与梳理新加坡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及其下属10所团体会员善堂的历史与发展脉络,并以之为案例,论述新加坡潮人善堂如何从一个源自中国侨乡的传统宗教组织,蜕变转型,成为现代社会慈善与福利体系的重要一环;分析潮人善堂的宗教仪式及其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说明善堂如何有效地融合慈善活动与宗教仪式,在潮人社群中强化归属感与认同意识,增强社群凝聚力;探讨善堂如何在日常运作中通过以崇奉大峰祖师的信仰为核心,结合其他群体,产生多层面的互动,建构起一个跨区域的信仰网络。
中国的扶贫开发,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际社会广泛视为人类社会扶贫的一个成功样板。本书是 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之一,主编吴国宝。全面回顾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减贫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系统研究中国减贫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及其变化,深入分析中国扶贫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中国减贫的主要经验突出表现在实行综合的减贫方式、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减贫中的作用和注重扶贫创新、不断改进扶贫方式三个方面。同时,本书对中国未来扶贫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梳理。
本书是一本高等院校本科层次使用的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科书。它按照知识性与思辨性相结合、总结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全书分十二章,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主要模式,系统介绍了包括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等在内的各种制度安排及实务知识。每章均附学习要点、相关案例与思考题,以引导学生把握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同时增进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了解与理解。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及人口与社会学类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亦适合所有对社会保障有兴趣的人士阅读。
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社会,其中未来失能老人将持续增加,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负担越来越重,然而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制度化的化解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风险的制度。本书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需求与财务供给的均衡,从财务供需数量均衡和制度供给均衡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探寻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财务均衡的制度安排。
本书主要结合当前实际,讲述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基本政策与现状,适合高等院校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用做必修课教材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用做选修课教材。本书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及教学使用者的好评,与同类教材相比,其力求有所创新。社会在发展,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也在发展,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因此,本次修订,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反映了一些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的新变化。
本书基于我国建设“高教强国”的战略视角,在分析探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战略分析,提出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改革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相结合战略、点一轴发展战略、特色化发展战略以及自主发展战略,并从高等教育投入、对口支援、质量提升、政产学研、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化等方面集中探讨了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
本书梳理和剖析了2020~2021年中国医疗保障深化改革的进展。书中涵盖了对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整体评价以及对医保扶贫、医保支付改革、异地就医结算、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医保标准化建设和 三医 联动进展的评估,同时还客观地反映了四川省成都医保参保情况、陕西省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实践情况、江苏省做实基本医保市级统筹的进展、广东省医保经办发展情况和浙江省医疗保障地方立法探索情况。全书分为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和附录四部分。
《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研究》内容简介:养老保险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领域,随着改革的进行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日渐成为讨论和争论的焦点,而这些争论源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财务收支及保障参保人权益方面面临的重重困境。本课题以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能力为研究对象,在重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可持续运行能力的衡量指标基础上,以精算模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测算统筹账户的年度缺口、累积余额及平均替代率。研究个人账户的支付规律,考虑其制度选择可能对统筹账户缺口造成的叠加效应,尽可能准确全面地预测未来统筹账户养老金的支付负担。通过预测账户的偿付能力及缺口大小,估计维持账户良好运转所需要的融资规模和时间节点;在预测收支及衡量替代率水平的定量研究
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为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特别设立了 慈善研究课题 。每年以公开征集、差额评审的形式,资助十项课题研究,次年将课题成果汇集成册,即 现代慈善前沿丛书 。本书为该系列的第二本。汇集了十个课题研究成果,涉及领域包括慈善法、慈善税收、精准扶贫、慈善动员与志愿者及慈善创新等,撰写者包括上海社会科学院杨雄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王振耀教授等慈善名家及青年学者。中心期望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制度文化和财税政策等各个角度,提出有效促进慈善业发展的政策咨询建议,*终与上海研究院国家社会科学新型智库的智囊功能有效融合,为开创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添砖加瓦。
本书分为综论、基本报告篇、专题报告篇、热点事件篇、境外慈善篇及附录六大部分,全面分析了2015年中国慈善公益的基本情况,包括慈善立法、慈善捐赠、慈善会、基金会、企业公益、宗教慈善、*与慈善;同时对慈善领域当年的重点为、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全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是了解我国慈善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乡村振兴的多面性,必然需要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本书从乡村振兴支撑机制、在地资源利用、发展型组织建设、农业经营能力提升等维度,考察了企业、公益组织、民间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和所面临的困难。本书还考察了数字化时代乡村振兴的机会与前景,并以县域为基本单位,探讨了县级乡村振兴体系的基本架构。本书纳入了多个案例,并特别关注了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全球的信息技术企业在农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的作用。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从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工资分配和劳动关系四大板块,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劳动保障发展状况及其*成果。重点突出,从各板块中精选出重点热点问题,深入探讨,反映了时代特征。政策与实务相结合,既反映劳动保障制度政策发展情况,又分析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社会保险学》是“全国高等学校医疗保险专业第一轮规划教材”之一。着重介绍社会保剑的基本概念、基本框架、基本原理、技术与方示,以及国内外社会保险领域的新发展。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篇。阐述了社会保险概念、内容、目标、特征、功能,以及社会保险基础理论、立法与伦理、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管理等内容。第二部分,制度实践篇。深入探讨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制度,系统分析了各制度项目的基本概念、框架、原理,探索了五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技术与方法。第三部分,比较分析篇。系统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改革等主要内容,论述了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概括了国外典型国家社会保险改革及其借鉴,并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社会保险与社
公益力量作为不同于政府、企业的独特力量,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如何回应并对接这一重大战略,决定着其在此进程中能否做出重要贡献并展示独特价值。基于此,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公益力量参与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历程、方法论、成效及挑战进行了回顾。同时,汇编了不同时期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十五个公益行动典型案例,以呈现公益组织如何找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点,如何在公益行动过程中与基层政府形成密切的互动互补互塑关系,在发挥公益优势的同时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
本书的核心宗旨有三,即反思、溯源和探索。希望通过反思劳动关系的经典理论,重新理解理论的描述性、解释性和启示性;通过反思理论之间的联系,重新审视劳动关系基础理论给予劳动关系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溯源,挖掘劳动关系理论的基本面,回归 基础的概念,进而拓展劳动关系理论认识论意义上的“元概念”体系。探索则是为了通过反思和溯源,实现构建新的劳动关系基础理论的视角、理念和路径。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以劳动关系规则和主体行为互构关系为中心的理论框架( 章);重新考察了劳动关系理论中具有独特性的“关系形态”问题(第二章);反思了多元论、马克思主义论和平衡模型三类经典理论(第三、四、五章);又对劳动关系经典理论中未能理清的“力量”和“制度”两个概念所引申的理论思考(第六、七章);并针对“工会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