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 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 字 。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
本书是美国国家杂志奖得主肖恩 鲍尔的非虚构力作。一方面,肖恩 鲍尔在书中讲述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韦恩监狱为期4个月精彩的卧底狱警故事,并披露了美国私营监狱暴力、虐待、性侵、腐败等诸多乱象,尤其是对私营监狱为了牟利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他还在书中穿插了对美国两百余年暗黑监禁史的回顾与梳理,并把 利用犯人牟利 作为奴隶制的有毒遗产,追溯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监狱联合政府开始从犯人身上牟利,由于种族主义余毒未消,对黑人乃至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又加剧了美国监狱行业的繁荣。 本书是对美国私营监狱系统及其背后强大助推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是对美国当前*黑暗和*深远的困境的可怕一瞥。
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海斯勒的新作,也是他在《纽约客》上的 中国来信 专栏的文集。本书精选了何伟十年来在《纽约客》发表的十几篇侧写当代中国的报道,从*早写广东的《老鼠汤》,到*近他回到美国后的《西行记》,充分表现了何伟这十年来对当代中国观察的独特视角和认识,其中有些篇目国内读者十分熟悉,比如《遍走长城》、《胡同姻缘》等等。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译文纪实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 奇石 。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全 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殺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殺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殺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殺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 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 本书作者 蕾切尔 路易丝 斯奈
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而兴起的24/7体制,并非一个空洞的流行语,事实上,它正在消弭白天与黑夜、现实与梦境、工作与休息、公共与私人、机械与人类之间的界限。在24/7体制下,既没有暂停键,也没有关机键,我们被裹挟其中,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它*终侵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致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记忆和做梦的能力丧失。睡眠是人类不可削减的需求,是抵抗24/7体制仅存的一道屏障,也是资本主义*无法消灭的 自然条件 。如果睡眠不再,人类将何去何从?
在《必要的幻觉》中,乔姆斯基以美国大型媒体为例,系统梳理了资本主义政治系统中大众媒介的表现及其运行逻辑,指出其如何借由微妙的报道和阐释技巧,制造出民主与中立性的幻象。这些隐秘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软性遏制了公众对权力的干涉,进而在民主形式表面未受破坏的遮羞布下,剥夺了民主政治机构的实际权责。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宣传模型,并引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诸多国际大事件 越战、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中美洲政党斗争 的相关报道,对施用双标、创制 新语 、操纵言论议程的种种手段逐一举证说明。有必要指出的是,新闻研究机构和知识分子群体在其中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乔姆斯基期望通过他的媒介批评分析,增强公民在文化上的自我防卫,也呼吁媒体为公民提供更具实质意义的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途径,为
《中国农政》系列丛书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政治(政策)研究为基本领域,聚焦 20 世纪中国农村政策史研究,以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历史考察为基本内容,重点发表有重要价值的原始历史文献资料和原创性研究成果。 本辑为《中国农政》丛书辑,收入三篇文章。篇《农村改革何时拉开序幕》,作者崔传义,曾任安徽省滁县地委办公室和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参与了安徽农村改革调研决策全过程,本文探讨了安徽省农村改革起于何时。第二篇《见证农村改革风雨历程》,作者陈大斌,曾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兼农村组组长,主持了1977年至1982年新华社农村报道组织工作,本文记录了新华社等媒体如何参与推动农村改革艰难起步。第三篇文章《我在中央农村工作机关50年》,作者赵明,长期在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农办和农业部工作,曾任《当代
贫困,在近代以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关乎个人道德和劳动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穷人的贫困是因其自身好吃懒做或能力低下造成的,还通常将贫困和乞丐、流民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个人懒惰、堕落与不信神的结果。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们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重大的断裂。此后,人们不再把贫困视为个体层面的现象,而更多地将之与双元革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催生的现代社会制度相连。于是,贫困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承担的重要义务。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对这一时段中法国对现代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的诊断,以及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梳理,找到了治理贫困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作者还对法国在治理贫困时如何从自由经济走向社会经济,并拥抱社会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对19世纪上半叶法国各派别尤其是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铸魂凝神、以文化人、价值引领、滋养乡情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剖析我国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等具体措施,旨在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建言献策,是各级公务员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参考读物。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单身人士是增长很快的群体。 根据预测,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新生儿将不会结婚。在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家,单身家庭约占所有家庭的40%。在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另据估计,到2021年,独居人口将上升到9200万。 尽管社会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始终保持单身,仍是很多人难以坦然接受的事。 本书研究了现代人单身现象的多个方面,分析接受甚至享受单身的案例。讨论内容包括: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 催婚的社会压力和单身歧视; 独居人群如何获得社会安全感;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单身的关联; 单身人士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单身人士的未来; 国家、城市和社会制度可以为单身人士做什么。 作者力图为单身人士指明一条按照自
本书以《食品安全法》为依据,对发生在2017 2018年具有影响的十大食品安全法治事件, 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追踪热点问题,透视争议性话题,使读者对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 本书适合对食品安全法治建设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的编写思路与前些年基本一致,但在内容上作了尝试性调整。本年度的发展报告继续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旨在全面反映本市民营经济在2009年度的总体情况;为及时反映本市民营经济在2010年的发展动态,市工商联编写了2010年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本市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编委会组织编写了关于本市民营服务经济的专题报告;各参与单位则继续从不同角度编写了若干针对性更强的专题报告或其他研究成果。这样,本书的编写形式有所简化,但内容更加充实,希望对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民营企业的参考意义更大。
2020年以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方式打开,新冠疫情、蝗灾、贸易战、油价暴跌与股市异动、TikTok与华为困局 一系列 黑天鹅 事件接踵而至,眼下的现实与世界的走向顿显扑朔迷离。 本书是学者施展在波谲云诡的当下所做的跨界思考。基于其在国际政治、历史、中国制造业、信息产业等领域多年深耕的心得与创见,施展一方面对现实做出敏锐的诊断与回应,另一方面展开对未来全球新秩序的畅想。在变动不居的大洗牌时代,我们必须突破信息茧房对视野和格局的限制,才能理解真实的世界,进而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中国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调查》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优化供给侧服务、促进城市社区服务、加强农村基层服务、改善特殊群体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数据,真实地反映当前我国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指出问题,提出对策,为高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本书以抽样调查为重点,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全面介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篇导论,包括学习指导和社会调查概论;第二篇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包括选题、研究设计及文献法;第三、四、五篇,分别给出抽样调查、实地调查和混合方法研究的适用范围、研究特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过程;第六篇为调查报告的撰写。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是"为用而写",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通过学习本 书,读者能够独立完成社会调查的全过程,包括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作为教材,坚持"教"与"学"的结合,融思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配合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写作上,坚持从读者的实际出发,避免抽象的理论阐述,丰富多彩的案例和插图、漫画
企业贪婪,司法腐败,政府不作为……商业精英与权力精英共谋,践踏普通人的生活。正义是否还在? 两名维权律师,一位出身社会底层、一位出身律师世家,维护司法公正的信念,使他们走到一起。然而,他们的对手却是煤炭帝国 布兰肯希普。 在这起历时十四年、历经峰回路转又一波 的诉讼中,商业帝国如何与法官和公权力勾结,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无视百姓的权利乃至生命,践踏司法的公正? 《纽约时报》知名记者劳伦斯·李默尔,在庭审纪实作品《正义的代价》一书中, 呈现美国县法院、州上诉法院和联邦 法院的审判现场,追踪布兰肯希普煤炭帝国发家史,讲述美国大企业利用巨额资金操纵地方法院法官选举、干预司法公正,以及 法院力挽狂澜的故事。
本书汇集了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中部分学生的研究报告,是继《创想启动未来(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研究报告论文集)》《创意的天空: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研究报告论文集》之后的又一部学生科研论文集,涵盖机电、建筑、经管、文法、信息、艺术、理学院等院系。报告内容充实,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对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和建设创新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则经济兴、农村兴。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等9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在新时代如何建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旨在为省市县乡村各级提供政策上的分析、具体实施措施,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是各级公务员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重大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是一次专门针对自然村层面中国农村居民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一次全面地对中国农村消费市场与生活形态、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与观念、农村的媒体发展以及市场策略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取得许多重要发现。本书是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 工具书 ,对学术界来说,本书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进行农村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参考;对业界来说,本书是了解农村市场进行营销传播的决策依据。本书不仅适合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而且对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从业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对该领域有兴趣的大众读者,本书也是可读性较强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