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建立和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已成为中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关注基层治理体系中核心要素对体系稳定、持续增效的维系机理,已经成为新时代深化基层治理研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论命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中国基层治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专著以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为研究内容,围绕 为什么 要构建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 是什么 、 如何建 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等主要问题,对基层治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全书共九个部分,由总论和八个基层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章节组成,形成了 1 8 的框架结构。总论部分,从全局和总体角度阐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的 为什么 、 是什么 和 怎么样 等问题。第一章至第八章从党建引领、政府履责、基层自治、基
《社会治理的政治哲学话语》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之一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战略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总体目标。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建设从管理走向治理的模式转换。作为新的社会建设模式,社会治理*根本的问题在于厘清治理之道。社会权力关系的调整、社会行为机制的革新和社会道德图式的改变都建立在深厚的政治哲学基础之上,也内生着新的政治哲学诉求。面对社会治理,我们必须回答以下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社会治理的理念源从何来?社会治理需要何种价值的牵
本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了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探索。全书共分为四部分,部分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路径,从宏观层面探讨市域现代化的相关内容;第二部分是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多元主体,从社会协同各方,尤其是社会组织和企业等角度探讨台州社会治理的相关经验;第三部分总结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即台州社会治理中的 和合善治同心圆 架构,重点是网管化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第四部分则重点探讨了 五治 融合中的智治支撑作用。
本书收集整理了2016 2020年 十三五 时期编制的科学技术规划纲要,内容涵盖综合性五年规划,涉及能力建设、农村发展、社会发展、高新区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科技合作、科普事业及领域、行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本书极具史料价值,以此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自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 塞里格曼博士于1998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以来,已经过去20年,其作为一种思潮,对不少学科的研究取向与研究范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品格优势理论,作为整个积极心理学体系基础,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极大的关注。 本书由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段文杰博士基于过去8年关于此主题的研究经验撰写而成。基于 兼顾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 的研究范式,对品格优势理论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如概念特异性、文化适应性、结构稳定性等)进行了科学回应与实证检验,并对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功能(如抵御压力、增加生活满意度、提升适应性等)进行研究。本书的*特色在于构建 跨文化一致性理论与测量 ,通过建立跨文化的等价性,破解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中的研究者很难在同一平台进行对话这一问题,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走出去 战略,提升中国学
本书内容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历史、理论和典型案例,总结了中国乡村在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作者多年来的设计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重点分析研究201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书中总报告重点讨论了70年来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成就以及对世界人权事业的贡献;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栏目分别分析了脱贫攻坚和电力普惠服务促进贫困人口脱贫;新设立的数字化与人权保障栏目,分别分析了2019年互联网领域的人权保障、大数据时代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智慧养老在中国的发展;其他各篇报告分别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特定群体权利,人权立法与国际合作,还包括3篇调研报告,以及2019年的人权大事记和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