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考察近代早期16、17世纪英国社会人口流动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全书分为五章,分别叙述了近代早期英国人口流动大潮形成原因、人口流动的诸种模式与类型, 简要分析了人口流动带来了乡村社会的基层治理、经济结构及思想观念变化。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以河南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为例,研究文化试验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产业化。这些地区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特色和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在河南具有典型性。研究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探索“保护、创新、发展、繁荣”河南文化产业新途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老艺人年事已高,如果我们不及时把他们的绝活传承下来,就有可能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危险。本书的研究有的独道之处。
该书是作者近几年研究中国慈善问题的代表成果之一,研究过程严谨,研究结果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作者以辽宁省、江苏省和四川省所辖部分城市的城市居民慈善捐款行为作为调查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展开研究,多层面、多角度地把握中国城市居民慈善捐款行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探讨影响居民慈善捐款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慈善捐款行为作出理论解释,从而为慈善组织和相关机构针对各类人群制定慈善捐赠激励、动员策略提供借鉴。
《清代赋税法律制度研究:1644年-1840年》以1644年清军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清代赋税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从清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赋税制度改革入手,对清代的赋税法律体系、赋税管理机构、赋税征收原则和方法、赋税减免制度、赋税监督及奖惩制度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立法、执法和监督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清代赋税法律制度的利与弊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较为全面的清代赋税法律制度之画卷。
《英国小说的崛起》以“人性”为焦点,对18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作品进行细致的阐释,在体察各自特性的同时集中论述其精神实质,反映英国早期现实主义小说家对人性的推敲历程和18世纪英国小说的宏阔全景。本书摈弃单一的传统批评模式,采用现代批评理论对18世纪英国小说进行具体而系统的研究,拉开时间距离审视早期英国小说的成形过程、演化规律及其与后世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的远亲关系。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英国小说在成形的过程中就显示出“结构”和“解构”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是理性主义意识形态和反理性主义思潮在小说中的反映。
小桥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是省会南昌的近郊村,江西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小桥村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从2002年前种植蔬菜为主到如今当地远近闻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正迈步在快速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本书拟从生态人居、经济社会、地方文化、制度习俗、传统工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乡村教育、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发展领头人等多方面对该村的小康之路、百姓生活变迁进行细致系统的调研梳理,并以图文并茂、通俗生动的风格呈现小桥村全面迈向小康之路的智慧历程。
《中国环境社会学(辑)》这些论文涵盖范围广泛,题材新颖,紧跟国际学术热点,内容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解释”、“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人类学视野下农民环境诉讼的相关研究一直到现代体制下动物与人的共荣与冲突问题等等,对于中国自身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本书一方面致力于从理论上分析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影响异质性的产生原因、表现及后果,以及异质性程度的差异,探讨为了削减异质性而在政府间划分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相关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原则。另一方面,运用大量实证分析,论证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影响异质性的存在性,测算影响异质性的程度及其结构化差异,并分析影响异质性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表现、后果以及作用机理。
近年来,中国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和社会融合问题引起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本书在梳理中国流动人口 动态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状况和社会融合问题。通过政策分析和文献整理,本书对家庭化迁移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合的资源禀赋、家庭化迁移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现相关问题在城市圈这一典型流动人口聚集区域的挖掘和剖析。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调查来沪务工女性群体的政治参与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尝试提出能够有效引导和促进该群体有序进行政治参与的路径和机制。本书尝试将家庭角色对女性政治参与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纳入样本分析中,深入探讨来沪务工女性的养老育幼负担、家庭关系状况和职业特征等诸要素,对女性政治参与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探索激发来沪务工女性自我权益表达的政策措施,化传统的被动参与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