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为什么重要》是普及人文社科科学各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重要”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学研究什么,是怎么做研究的?人类学有哪些分支领域,是怎么分化出来的?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说人类学在当下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类学的未来何在?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围绕着“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类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一些地方的民族研究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共同实施完成。本丛书以少数民族聚居县(市)为单位,以该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著而成。每卷分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丛书作为国情研究的一种类型,不仅可为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和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重访妮萨》讲述的主要是作者玛乔丽·肖斯塔克重返非洲再次寻访原始部落昆族尤其是其中一位名为妮萨的女子时的旅行经历、感受和对当年田野经历的对比回想。当时作者身患乳腺癌,她试图故地重游,进行一次“精神之旅”“心灵之旅”。作者和包括妮萨在内的一群昆人,进行了一次狩猎采集的旅程,途中开展了多次当地传统的降灵治疗仪式和舞蹈,作者对青春、健康和友谊的渴求跃然纸上。不过,《妮萨》中所展示的那种和谐关系出现了裂痕,使肖斯塔克进而反思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权力、经济及对双方关系的定位和期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但人类普 中的某些品质毕竟有能力 体质、种族、文化等的差异性,肖斯塔克也由此在她的阿非利加(Africa)中感知到一种“天命”。
......
全书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三: ,赵杰同志作为北大的博士、教授、博导,有较深厚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历史视觉,他又能利用自己在西部长期兼职以及经常到各民族地区讲学的机会,实地考察、调研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和语言结构,并能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民族学理论的阐释和提取,又能从宏观、整体上驾驭,从国内外民族问题的大视野上对其材料作理论的观照,侧重挖掘新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从中论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缔格局,从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华民族精神,凸显各民族心向中华,磨合、融会的历史,在中国大地上结合又优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今天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祖国富强而快速发展的进取形象。 全书重视对斯大林划分民族“四标准”的理论突破,从解决民族地区的具体问题
本书是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大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这一要点的具体解读,旨在引导高中生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那么是要号召“真诚热爱劳动”吗?在“努力摆脱”和“真诚热爱”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定需要说明的逻辑是什么?本书将会告诉你答案。
甘肃土人的婚姻,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土族家庭婚姻的历史,同时亦感受到本书翻译者对土族的关爱之情和研究土族历史的新的时空观。许让神父在本书原著中通过田野作业所获得的丰富资料,首次剖析了土族父权制家庭的存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中让人们了解到一个“过去的土族”。费孝通先生在出版此书的汉译本时附录于书中的两篇调查报告,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角度,以大量的新资料展示了土族家庭婚姻的新变化,让人们看到了“现在的土族”。《甘肃土人婚姻》就是这样一部揭示土族历史命运的备忘录。
《中国人类学评论》为文集,自2007年初起,半年出一辑,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学术评论集刊。内容以社会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为主,不排斥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学者之作品,主办单位视培养年轻一代学人为己任,故将开辟相当篇幅供新生代学者发表其作品(特别是述评、书评及研究札记)。作为学术探讨平台,《评论》将视具体情况,亦开辟相当篇幅选刊相关主题的已发表论文。 本书为第5辑。
深冬的世纪末,仿佛一切都悄无声息,CCTV《纪录片》栏目开播。在崇尚真实的精神感召下,纪录者默默耕耘着这块领域,真实地反映社会、历史、思想和文化的观察、思考、感触和追忆,纪录片是中国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影像见证。 书籍阅读具有鲜明的个人性、选择性和随意性,文字的深沉也是别的媒体无法比拟的。相对于一闪而过的屏幕,读书就显得从容许多。 《影像中国》是一套有趣的书,图文并茂,叙述生动,随便翻翻,开卷有益。
本书是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大核心素养中“人文积淀”这一要点的具体解读,旨在让初中生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为:美与美的要素;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标准的社会性与历史性;自然美与艺术美;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等。
本书又名《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特性》等。 作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详尽著作,本书对后世学人的影响极深,鲁迅、许寿裳、马君武、潘光旦、李景汉等作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都曾给予本书极高的赞誉和认可。 本书问世已近一百二十年,其文本依然极具阅读价值,百年间拥有多国译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文简体版本更是层出不穷。 作者从27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既刻画了中国人的文明与所长,也揭批了中国人的旧习和丑陋。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写作资料多源于自己在中国几十年间的经历和观察。 对比往昔与今日,认识中国人的普遍性格,此书仍不乏真知灼见
在全球化时代的当今中国,文明的转型、新文化的建设既生逢十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以时代精神为主题,突出了一定的思想观念是相应时代的产物,思想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全书从中国道路与改革创新、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生态化时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时代等视角进行了关于我们所面临的时代精神境遇的详细论述,*后得出我们的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的经典论断。
本书从民族文化的背景视野、理论视野、历史视野、时代视野、全球视野论述了民族文化是精神家园的文化之根,民族精神是精神家园的价值内核。一定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非凡的民族精神,构成了精神家园的内核,也成为民族的文化之根。对于文化的认同是构建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具体内容包括: ☆ *,背景视野方面,本书从全球化民族认同入手,探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关系。 ☆ 第二,理论视野方面,本书从身份意识、性格特征和价值理想等多方面探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从民族性与开放性、传承性与时代性等关系中多视角探讨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特征。 ☆ 第三,历史视野方面,本书就中华民族精神的自然文化生态作了寻根探源性的追溯,认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耕文明、 家国同构 的社会结构等从不
《列维-斯特劳斯对话录》主要围绕艺术、科学和文化而展开,语言轻松晓畅,但从内容来看,却不乏深刻洞见。由于是对话录,因而风格较为随意。这种随意性为列维-斯特劳斯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宏大主题的机会,如人类学家的地位问题、艺术在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功能等。列维-斯特劳斯在访谈中常常即兴发挥,沿着他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他明晰深刻的精彩言论中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并打开无数扇知识之门。
热合甫·阿巴斯、周建华编著的《中国塔塔尔族》内容涉及塔塔尔族的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中国塔塔尔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
自1956年10月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起至今已整五十年了。回顾其间的经历,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自1956年起至1987年,笔者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笔者曾设计若干专题逐一研究探讨,想在此基础上完成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原始社会晚期形态的著作,但由于研究任务的转向上述计划搁浅,只完成数篇相关的文章。其二,1986年底笔者应邀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负责主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满六个民族卷,为此笔者曾到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省区实地调查,此项任务尚未终完成,研究领域又有新的变动。其二,自1992年下半年起笔者的研究重点又转向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现状为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参与朝鲜族、黎族的调查和终成果的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