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编辑一本书需要想法,策划一个书系需要想法,经营一个部门也需要想法,管理一家出版社更离不开想法。总之,对出版业而言,想法就是生产力! 《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书重点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以编辑工作为中心进行思考的能力。其核心问题包括: ·怎样找到出版渠道的新增长点? ·纸书不会死,但它的新契机在哪里? ·内容的自制和他制,各有何优势? ·如何科学地做一本图书的企划? ·成事者和任事者的角色有何不同? ·出版人应该经营时间,还是经营机会? ·何谓编辑力,何谓编企力? ·新时代的编辑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 通过两岸业界数百个真实案例,作者提出了有关编辑力的种种新思考,并总结了出版人***的18种企划能力。《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书兼具应用性和理论性,是出版人的***互联网思维实战教科
本书收录的 中国十大应用新闻传播创新案例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组织,经过专家提名和推荐评审而出,反映了国内媒体在媒介融合和技术创新中的最新探索。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系列书,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出版了第一辑至第六辑。这是第七辑,是对2023年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榜单的阐释和点评。 书中所介绍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舆论监督、新民晚报社 老外讲故事 系列短视频、 四川观察 全链路服务平台、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体、 九派新闻 平台矩阵号运营、福建三明尤溪县融媒体中心、腾讯新闻精品资讯转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 人物 微信公众号等十大案例,代表了本年度中国媒体在主题报道、平台运营、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探索的最新
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进行评说的一种文体,其根源可追溯至百年前的梁启超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时评在中国走向繁荣。 时评因为介于杂文和传统报章政论之间,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说情寓理,短小精悍,深受读者喜爱。近些年,全国各大媒体都非常重视时评写作,众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面,很多网站每天刊发大量时评,一些自媒体作者也开始写作时评。时评更是中、高考语文试卷上的常见试题类型。 本书是作者以其十多年的时评写作经验为基础,精心提炼总结的一套时评写作方法,作者将其概括为 两面三刀 一针见血 以古鉴今 等十三招。书中作者结合自身创作案例讲述这十三种方法,既有理论深度,更重实践操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学易用,对媒体从业者写作时评,对大、中学生学习写作都有一定帮助。
本书收录的 中国十大应用新闻传播创新案例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组织,经过专家提名和推荐评审而出,反映了国内媒体在媒介融合和技术创新中的探索。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系列书,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出版了至第四辑。这是第五辑,是对2021年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榜单的阐释和点评。 书中所介绍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 国聘行动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客户端、天目新闻客户端、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河南广播电视台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南风窗传媒智库、二更传媒、微信视频号、公众号 牛弹琴 等十大案例,代表了本年度中国媒体在主题报道、平台运营、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探索的成果,具有示范性、代表性和引领性。 每个案例既有来自 内部人 直接的创新
《从菜鸟到专业:萌新记者成长手册》是一本兼具可读性和趣味性的新闻采访手记。本书探讨了大多数记者成长之路上会遇到的问题并分享了个人经验和解决方案,旨在为刚入行的记者新人(萌新记者)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指导。书稿系统阐述了采访前的准备、采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采访结束后的整理、记录工作,内容涉及"采访是什么""如何提问""访谈礼仪""访谈的禁忌""如何整理采访稿"等议题,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无启发和参考作用。书后附有作者的六篇采访小记,采访对象包括于丹、杨澜、阎学通等人。
者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工具,采用文献阅读法、专家咨询法、考察调研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出版业 走出去 的内涵、实质、动因、主要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以及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出版企业各自的角色和可资实施的、有助于出版业 走出去 的宏观、中观、微观策略。
邹韬奋早年成功实现了从一位自由撰稿人向职业出版人的转型,他在生活书店设立合作经济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开风气之先,为中国新闻出版机构实现现代化管理积累了较丰富经验。作为一位编写一体的出版人,邹韬奋以其文化自觉和职业责任,对社会时弊、官僚政治不断揭露、批评,并建言献策,体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立场。
《转型与坚守——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从业者访谈录》 是一本作者与当下颇具影响力的各大报刊及网站的编辑、记者、主笔或创始人之间的访谈记录,主题均围绕着在新媒体强势发展的大形势下,深度报道应从哪些面向来做精做好。受访媒体计有《南方人物周刊》、《 壹读 iRead 》、《财经》、《南都周刊》、《 Newsweek 》中文版、《新京报》、《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搜狐新闻、腾讯大浙网等等。 全书根据访谈的不同侧重点,共分为五个部分。篇《转型的思考》,剖析互联网冲击下,深度报道所面对的转型要求;第二篇《重构的挑战》,具体探讨深度报道如何应对新挑战;第三篇《记录的意义》,讲述了深度报道对社会发展、百姓生活的温情关注;第四篇《现实的逻辑》,详析深度报道应在进行过程中所应践行的原则和操作方式;第五篇
“传媒领袖讲习班”,是暨南大学培养高层次传媒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邀请境内外权威媒体掌舵人和*专家,传授推进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智慧,分析传媒业界发展的*趋势,剖析媒体实践经典案例。本书精选第 5 、 6 期部分嘉宾的演讲内容,涵盖了互联网冲击下报业集团全媒体战略的实践与思考,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态的变化及如何加强宣传引导等内容。本书的出版,可以让读者了解传媒业界的*发展,领略传媒领袖的风采,深化对传媒业的认识,提升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的能力。
肖峰编著的《广播节目制作(广播电视创新规划 教材)》是针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而编写的能力 训练教材,涵盖了新闻广播、网络广播的节目 类型和操作实务,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范式性、前瞻 性,解答了各类广播节目“是什么”和应该 “怎么做”的问题。教材中以广播的创新理论和丰富 鲜活的*案例支撑全书,备有案例分析、思 考与练习,便于学生在学校广播电视台(站)及地方媒 体实习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熟练地掌握广 播节目的制作技巧和方法。《广播节目制作(广播电 视创新规划教材)》体例规范,深入浅出,案例鲜活 ,适用于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 学生、新闻业界人士及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台(站)业 务培训、晋升新闻职称考评使用。
南方传媒研究系列丛书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编写。它站在传媒前沿,高度关注新闻实践,为中国新闻界总结和提供“南方样式”的新闻理念和媒介操作。本书为《南方传媒研究(28年度记者2011)》,聚焦南方传媒的研究内容,分传媒动态、本期焦点、21世纪经济报道十周年专题、传媒观察、新闻实验、记者讲述、新京报七年之痒专题、庭荣视界、东瀛专稿、报业经营、博士传媒眼、采写编、传媒茶座、微博话题等14个栏目。
办报的人谈网络,*的危险就是过早地有了清晰的结论。自以为清醒而少了糊涂的过程,自以为是而缺了不以为是的折腾,不以为然直接就到了想当然的境界。就像没有年轻冲动过,就突然老态龙钟了,一点不好玩。 误读误解的存在与发生,与年纪大小关系不大,更不能简单归结于时间、地域、语言、经历。比如欢天喜地过节与兴高采烈喝酒的时候,说话的口气或者报道的口径都差不多,不是豪言壮语就是胡言乱语。不想负责任和不用负责任的时候,用的词也差不多,或低调或冷漠,或谦让或推托,不是客客气气就是哼哼哈哈。 高明人士出来点拨说,要看说话的语境。可谓一语道破。道破了也没有用,语境不是那么轻易能看出来的,就像要看透一个人说话的动机目的,摸清一件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就像要通过一问一答知晓是否两情相悦,是否能托付一生——
传媒伦理是系统地研究 道德善 的大众传媒当如何履行其职责、大众传媒是否符合它的应当以及媒介从业人员在其媒介行为中对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的认识与抉择等问题的学科。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是,传媒伦理也试图界定那些构成价值与生活规范的,被作为个体、群体或文化共同体的人们所共同认可的原则性的内容。传媒自由主义与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是传媒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伦理理念。传媒自由主义强调的是 表达 本身,强调自由的表达的正当性,自然权利、理性、民主是它在反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运动中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这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指明了反封建专制的价值方向。但是,自19世纪以来,随着反封建集权主义战争的胜利,传媒自由却迅速泛滥,成为困扰自由的一大社会公害。于是,19世纪中期,社会责任理论顺势而生。社会责任理论并不是
本书将三联书店创办的思想文化评论类刊物《读书》作为研究个案,考察30年来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历史使命的转变。通过对《读书》杂志这份思想学术文化杂志文本的分析,考察了其创办发展、创新的历程以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的发展变迁轨迹进行了细致描述和梳理,并对主要影响进行了评价,阅读此书有助于读者全面、生动地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成的机制。